传统媒体转载公众号假新闻被广电总局公开“点名”?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网、《济南时报》等15家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媒体进行了警告、罚款等的行政处理,并对查处情况进行了公开通报。 虚假新闻查处情况 据新榜综合报道,此次点名,负责人特别强调要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管理,全面落实“三审”制度,强化编辑责任制度,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投稿和网络信息等。 为何虚假新闻日益泛滥? 显然,虚假失实报道会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但即使这样, “年度十大假新闻评点”依然是每年年终的热点话题。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专职记者采访、编辑与制作,尚且无法真正杜绝虚假新闻。这其实跟新媒体时代,抢快、抢发的氛围不无关系,尤其在“两微一端“的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的助力下,虚假报道日渐泛滥,令人担忧,看看微信时不时就得出来辟谣,定期发布谣言榜单就知道了: 虚假报道泛滥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❶发布新闻主体多元化 目前,发布新闻已经不再是媒体的“特权”,越来越多未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人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发布消息。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公众号者发布和转载信息时往往会有很强的个人倾向性,对接收的消息缺乏理性的分析,这样可能导致其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及客观性无法保证。 ❷缺少必要的求证环节 网络化时代,抄袭转载现象严重,就连此前发布反侵权公告的新京报都涉嫌抄袭。很多时候,当人们看到消息时,难以确认第一手消息到底来自哪里。 这种情况下,求证信息的真伪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网络信息讲求时效性,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新的信息,或许因为这样,不少信息在推出前缺少了必要的求证环节。 ❸为吸引眼球,故意捏造虚假新闻 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万个微信公众号。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些公众号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点击率,特意捏造虚假新闻。 这些虚假新闻大多是通过哗众取宠的内容,误导公众,致使读者产生误解,引发大家的热议和恐慌。 公众号如何避免虚假报道? 随着公众号的发展,对于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也日益加大。近段时间,公众号的监管日益严格,不少公号运营者因为违规发布虚假信息而被封号甚至刑拘。这也说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将受到依法处理。 同时,此次广电总局的负责人表示,要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管理。而近段时间的公众号被约谈、被要求备案等等情况,或者也可以说明公众号的监管也已提上日程了。要避免虚假报道的发生,公众号运营者显然要留个心眼: ❶求快的同时也要求真 新媒体人大多有“时效崇拜症”,但时效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也可能伤及自身。当公众号为了追求时效而忽视真实性,带来的损害是多少个“第一时间”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公众号运营者在求快的同时也要求真,才能够保持公信力。 ❷要流量,也要责任 许多公众号为了取得流量,以哗众取宠的手段追逐所谓的独家与劲爆案例。这些内容极易生产病毒式传播链条,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给广大受众带去价值判断的混乱甚至恐慌。所以,新媒体人在要流量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❸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素养。只有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才有可能避免道听途说、缺乏常识导致的失实。新媒体人不应将自己定位成只会整合信息,东拼西凑成文的初级小编,而应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记者,打造扎实的专业功底。 |
〈 作者| Wenny〉
〈 本文为微果酱(ID:wjam123456)原创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