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老媒体江湖,收割流量的只能是内容本身 | 记者节特辑

Ceci Ma 微果酱 2019-12-19

今天,中国记者节走过春秋二十载。这期间,媒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衰落、新媒体崛起、公众号红利衰退、短视频强势登场......但不变的是在用热忱和坚持支撑着这个行业的媒体工作者们。


作者 | 微果酱编辑部 (ID:wjam123456
 

“感谢新媒体时代”


侯虹斌 

作家,资深媒体人、自媒体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评论业界导师,腾讯大家签约作家。出版有《圣母病》《女性进化论》等十余本作品。



2015年,侯虹斌从南方都市报离职,开始个人公众号的写作,同时她也仍然坚持给各大媒体撰稿。


2002年研究生毕业的她先后在新周刊、南方都市报任职,在传统媒体的十几年时光,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尤其是在进入新周刊的头两年,给她带来很多收获。

 

作为媒体新兵,侯虹斌在一次次提出选题、选题被毙掉、重新选题,交稿或采访提纲被毙掉中慢慢成长,并建立了自己的写作体系和采访领域的专家库。

 

除完成自己的本职编辑工作外,在2006-2008年间,她写过几本书和一本长篇小说,媒体工作生涯中前前后后写了几十万字。2014年开始,她也持续在腾讯大家、新京报以及曾经的京华时报专栏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尽管2014年公众号已经出来两年,但早期仍未引起太大关注,所以那时她虽然注册了账号但并未开始在上面更文。

 

真正促使她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关键转变,源于2016年底她和别人合伙做的一档关于两性话题的直播节目。这档节目当时还拿到了种子轮的投资,因为没有很好的商业变现能力,50多期后就暂停了,但在圈内留下了不错的反响。这让她意识到,新媒体其实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决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字写作中去。

 

最近,她也组建了小团队,准备重新开始做短视频,策划一些短平快,符合用户需求的视频节目。

 

谈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侯虹斌认为新媒体的压力比传统媒体大得多。因为要时刻关心你的文章是否受用户欢迎,是否受品牌欢迎……这些东西都是要在下笔前考虑清楚,要时刻有用户思维。和传统媒体比起来,新媒体也更要求个性化,要有个人特点, IP符号。

 

在侯虹斌看来, 新媒体让自己有机会搭一个小棚屋,屋里的东西是自己的,大众看见的也是她本人。新媒体工作让自己既当老板又当作者,得到很多锻炼,“很感谢新媒体这个时代。

 

不管是曾经的记者生涯,还是新媒体,关于“吃青春饭”这个问题,侯虹斌认为公众号的风口可能会过去,但靠实力,具有写作能力以及建立起自己IP的人无论到哪个平台都可以继续生存。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变的是好内容”


顾剑

广州知名媒体人,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前《南方体育》创刊元老,前21CN副总编。


在回忆起以前跑国际体育线时,顾剑称当时采访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因为许多国家的球员英语都不太好,他们讲着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甚至是像葡萄牙语这种小语种。没有专业翻译的条件下,只能用软件去沟通,先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译成其他语言,但是结果出来驴唇不对马嘴,无奈之下还得去学习各种语言的基本表达。


现在这些在顾剑看来已经是与三两好友小酌一杯的情怀往事。自2005年趁着门户网站的春风,离开待了六年的南方报业,他开始涉足互联网媒体,期间见证门户网站的兴衰、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玩微博的媒体人、在公众号萌芽期就开始入局……


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顾剑认为两者之间只是一个载体的变化,万不离其宗的是无论到哪里都受欢迎的好内容,有深度的新媒体内容是严谨传统报道的延续。


但无法否认的是两者之间是有壁垒的,顾剑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限,传统媒体人在体制内呆久了,学习能力、积极性、适应新环境的速度都不及年轻人。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坚持,然而有时候这种坚持不一定能够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


比如说写作的方式,文法,以及语言是不是受年轻人喜欢,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但这些老编辑愿不愿意去改变,能不能去改变,这也是一个问题。尽管有一些人走出来但顾剑表示他看到绝大多数人目前还在苦苦挣扎当中。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有可能会失败,但也有可能会成功,这需要去经历才知道,必须去写,去尝试,去转型,看看能否适应新媒体的变化”。



“做记者的那些年,更能感受生活的艰辛”


林维兵

原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首席编辑记者,曾任家庭期刊集团记者部主任,出版有《爱与恨的边缘》《再许我一个未来》等作品集。


“做记者那些年,让我更能感知生命的疼痛,感受生活的艰辛。”传统媒体老兵林维兵感慨道,回忆起当年在做纸媒的时光,他是自豪的。

他当时作为家庭期刊集团记者部的主任,开始有机会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弱势群体助力,从全国癌症村、弃婴安全岛到女性健康,林维兵与他的团队产出了一系列的高质量报道,这些优质作品让更多人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也奠定了《家庭》杂志在中国女性情感领域的地位。

 
2014年,《家庭》杂志以公众号“饭米粒”(取自Family的音译)进军公众号,开始有机会尝试把《家庭》杂志的内容与新媒体传播形式融合,“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林维兵坦言道,他用做传统媒体的思路去开拓新媒体的市场,这无疑是一次“碰壁”的经历。但正是在这种一次次试错总结的经历,林维兵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之路,“转型要先转思路。

今年年初,《家庭》杂志与易简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家庭》杂志的官方公众号“家庭杂志”进入转型新阶段。“家庭杂志”创号后,组成了由林维兵带队的内容团队。

从微博小组到公众号再到短视频,林维兵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新媒体的节奏比传统媒体的节奏要更快,需要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不断去学习接受新的事物。”
 
但无论是做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林维兵认为,“我希望我能够反映民意,反映社会的情绪,用向善向美的优质内容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就像顾剑在采访中提到的,“那些没有从事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新媒体时代,不管是媒体大咖还是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内容创业者,在公众号上发文都会被用户唤一声“小编”。传统媒体人经历过沉淀,写深度文章具备优势,但新媒体人在形式上的创新和语言的表达都比较能与潮流接轨。

在内容创业江湖里,凭内容一决高下,即使我们当中很多人不是记者,但不少人传承着记者的精神。新媒体行业,需要“新老搭配”的模式,相互融合,一起共存,一起往前走。

“无论是年轻的编辑还是老编辑,只要是好的内容,都能够有它的生命力与市场,都能够获得粉丝的认可。

最后,祝大家记者节快乐~


更多精品内容点击查看


微果酱

一首歌遭索赔25万?这些无版权音频素材网站,短视频必备!

微果酱
公众号又一侵权雷区:10W+后,等着你的可能是律师函警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