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家庭中三人先后猝死,全都正值壮年,全家陷入恐慌……






直播活动预告


2021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健康传播自媒体联盟承办的全网开放直播活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公益直播,将在4月25日上午9点-12点举行!
学科普知识,
拿神秘福利,
速速点击【预约】按钮,4月25日9:00直播间不见不散!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变所导致的急速死亡,它常常以突如其来、让人颇感意外的方式侵袭各个年龄段貌似健康的人。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数已逾50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记者从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了解到,心源性猝死因发生急骤,部分猝死甚至无法查明确切病因,不仅给临床医学预防猝死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在法医学实践中容易被怀疑为暴力性死亡;相反,部分暴力性死亡则可能被误认、伪报或掩盖为心源性猝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图源:视觉中国

“心源性猝死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学死因鉴定的难题。”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成建定教授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二十年如一日集中科研力量攻关心源性猝死的分子病因,取得了一批突出科研成果,并应用于心源性猝死相关案件的法医学精准死因鉴定及猝死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在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案件的鉴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暴力性死亡还是心源性猝死?
研究成果用于精准死因鉴定实践  

成建定教授表示,准确识别暴力性死亡,排除心源性猝死,对于解决某些争议案件的死因鉴定、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他举例到,数年前,31岁某外籍男子在广州与人发生冲突数小时后死亡,初步检验被怀疑为心源性猝死。因案件关注程度比较高,成教授团队受公安机关委托,在充分了解案情,掌握大体解剖、组织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鉴定团队积累的心脏离子通道病分子病理技术,排除了心源性猝死的诊断,鉴定死者符合暴力性(心脏挫伤)死亡。

鉴定意见得到多方认可,为科学鉴定死因、维护我国司法公正的国际声誉做出了贡献。

某年夏季的一个凌晨,某市看守所29岁的在押男子突发昏迷、口吐白沫,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综合法医学现场勘验、解剖检验、组织学检查及毒物分析,排除了暴力性死亡,但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该男子被诊断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但具体病因不明。

受该市检察院委托,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参与了死因鉴定工作,成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分子解剖技术发现了死者存在可疑的致病基因变异,并进一步采用细胞电生理学技术证实了其致病性,从而精准锁定了该男子猝死的分子病因、解析了其猝死机制,为该案最终解决、化解纠纷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家族猝死病因
实现高危猝死患者早期识别

“科学快速解开猝死家系的猝死病因之谜,在高危猝死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综合防治中可发挥重要社会效益。”成教授告诉记者,某市有一个大家族,家庭中先后有3名成员于19-25岁时猝死。家庭幸存者十分惊慌,甚至到省城大医院求医,但未发现其他成员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亦未捕捉到心电异常迹象,病因不明,无法进行猝死预防,全家长期处于极度惊恐状态。

成教授团队追踪到该家系后,几经周折,终于成功地精准锁定了其家族猝死的分子病因—某脂肪酸代谢障碍相关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研究结果提示其家庭仍有两名成员存在猝死风险,紧急建议其到代谢内分泌科及心血管科就诊,果然发现了代谢障碍及心电异常,遂紧急动员他们在医生指导下服药,经治疗3个月观察,代谢及心电异常均得到纠正,挽救了其家系高危猝死患者的生命。

据了解,成建定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探索上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一宗宗涉及刑事的疑难案件精准死因鉴定或定罪量刑提供了科学证据;在一些民事案件(诸如某新生儿医院不明原因猝死案、某11岁小学生秋游猝死案、某27岁男子睡眠中猝死案)中,通过精准查找到猝死病因,为其家庭成员预防猝死提供了科学支撑。

猝死急救主要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当发现有人猝死倒地时,要立刻通知救护车,让其平躺在地,然后对其进行胸外按压,这是急救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按压的部位是患者乳头连线的中间,将手掌重叠平放,身体稍微前倾,用力必须平稳而均匀。每次按压时要让胸骨下限至少5厘米,每分钟至少100次。在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效果会更好。


2、人工呼吸。首先要捏住患者的鼻子,托住颈部使其头部后仰。然后双唇包围住患者的口吹气至少一秒,连续做两次。一般来说,按压30次需要做两次人工呼吸。抢救的过程不能中断,一定要等到患者醒来或医务人员到达。猝死急救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分秒必争。在抢救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搬动患者。如果有条件,要给患者吸氧。


预防猝死


要预防猝死,一定要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各种危险性因素。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有心绞痛或心律失常,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平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圈

编辑:张德向(实习)、谢韵宁

责编:岑婉梅、陈广泰
猜你喜欢




【提醒】久坐真的可能导致猝死!超过这个时间要注意了
【直播预告】大咖来袭,专家开课!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公益课堂来了
【热搜】这份75年前的手写病历火了!书写者曾亲手接生袁隆平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公益课堂!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