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60万人了,明年将成全球员工最多车企
前段时间,央视有一个新闻,说比亚迪员工人数今年将达65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根据央视新闻截图,比亚迪今年月均增长2.3万,截止11月份已经是60万,年底将达到65万,明年超过90万!
最近,在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下线活动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证实了这个60万人的数字,在发布会上,王传福对比亚迪的60万员工表达了感谢。
按60万这个体量,比亚迪人数远远超过了特斯拉(10万人),也超过国内车企人数的上汽集团(22万人),距离全球车企人数最多的丰田(67万人),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意外的话,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必定超越丰田,登顶成为全球员工最多的车企。
如果比亚迪超过丰田,在全球所有员工最多的企业排行榜,排在比亚迪前面只有6家,按2021年500强的数据,1)沃尔玛230万,2)亚马逊129万,3)中石油124万,4)国家电网89万,5)鸿海集团(富士康)88万,6)中国邮政82万。
11月初,在乌镇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京东集团CEO徐雷说,截止2021年,京东员工数超过42万,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他应该是没想到比亚迪的员工增速那么猛。
我们去年也说过,京东要追赶亚马逊,至少员工人数要提升一个量级。2021京东是营收9500亿,而亚马逊是33000亿,亚马逊营收是京东的3倍多,员工数量差距也是3倍多。
为什么比亚迪、京东都要提升员工数量?
对于京东、亚马逊这种一体化的电商公司,除了前端拼交易能力(GMV交易额、订单),后端要拼履约能力(商品物流和配送),履约能力是它们核心竞争力。
京东和阿里是不一样的,京东核心是自营电商,上面所有货都是京东的,京东挣钱主要靠商品差价。而阿里是平台电商,上面所有货都是商家的,阿里挣钱主要靠服务费。
所以,京东必然要做重(all in仓储、物流、配送),阿里历来喜欢做轻(all in商家服务),阿里是非常看重GMV的,这是它的护城河,因为GMV越大,服务费才越大。
比如2021全年,阿里GMV是8.1万亿,京东3.29万亿,阿里一定要想办法跟京东拉开GMV差距。
同样,京东的配送能力是它的护城河,必须拼最后一公里的员工数量,京东一线配送人30万人,阿里菜鸟自营员工则只有1.4万人,阿里配送主要靠第三方。
回到比亚迪公司,为什么要疯狂的招人?
跟京东类似,比亚迪也是产销一体化的公司,从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汽车生产、汽车销售基本上都是自己在搞。
在新能源汽车阵营,你会发现,为了加快量产,从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它们都要亲自搞工厂造车,只是,这几家跟比亚迪不一样,它们缺少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动力电池、芯片,像比亚迪的动力电池甚至还成了特斯拉的供应商。
所以,前段时间,当比亚迪成特斯拉的供应商新闻出来,很多特斯拉车迷心态要崩,你本来买的是特斯拉,结果四舍五入,其实你买的还是比亚迪。
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除了拼整车设计(PPT能力),最拼的就是交付能力(产量和销量)。
下图就是最近10月份销量排名,去年还是“蔚小理”刷榜,今年它们就被其他厂商都快“卷”到榜单最后了。
比亚迪之所以能杀出重围,在2022年一举超过特斯拉,除了比亚迪储备十几年的电池技术、半导体技术,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亚迪的产能太惊人了!
如图所示:
这图还是今年上半年的,数字可能算保守的,现在各大厂都在追加产能。
既然有了那么多的工厂,就需要更多工人……所以,比亚迪疯狂找人,能理解吧。
为什么比亚迪跑得比其他新势力快?
比亚迪有三大主业,除了汽车制造、电池制造,还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代工业务,跟富士康类似,主要客户包括华为、三星、苹果、小米、iRobot、vivo等智能移动终端厂商。
疫情初期,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比亚迪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24天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工厂的故事,这侧面说明比亚迪工厂管理能力是非常抗打的。
当然,相信很多人,依然觉得特斯拉智能制造更厉害,觉得特斯拉目前市值、盈利水平都比比亚迪强,我们不否认。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厉害的对手同台竞技,行业才会有更高质量的发展。
最后的思考。
一个公司员工人数规模大,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先说两个好处。
首先,这是一种竞争策略,无论是京东的履约能力,还是比亚迪的交付能力,通过几十万员工去构建业务闭环的护城河,这能快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这是最重要的好处。
包括华为11万工程师(总员工19万),字节跳动7-8万码农(总员工11万),这些庞大的员工群体,你可以叫它占劳动力密集优势,也可以叫人才规模优势。
其次,获取额外商业溢价,当员工数量成公司的一个“规模优势”,从社会面来说,特别容易收获口碑,什么社会责任、国民企业自动有人给刷“好评”,有关部门也会重视你的“就业贡献”。
从HR来说,超大规模的员工群体,天然会形成“最佳雇主”口碑,各种奖项可以拿到手软,简单的讲,就是招人留人更省事了。
比方说,2022年之前,比亚迪在互联网头部公司、华为等大厂面前,校招并不占优势,但是,今年比亚迪招2万校届生,结果20多万人踊跃投简历,不乏有大量清北、C9等高校学霸们。
员工太多,同样也会有明显坏处。
一是财务压力大。
每年华为、腾讯、阿里新财报披露,因为每年有几百亿的薪酬与福利费用,媒体们就有模有样的算他们的“员工人均工资”,其实这只是企业总花销,不代表员工到手的钱。
不管怎样,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薪酬水平高是不争的事实,对企业来说,成本压力大也是看得见的。所以,一旦公司收入见顶或投资失误,裁员总是难以避免的,像美国科技公司大厂几乎最近都在裁员,国内腾讯和阿里,今年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员。
二是管理复杂度高。
以富士康为例,高峰时候全球150万人,现在下降到了88万人,但是,多年前深圳富士康“十几跳事件”让人心有余悸,最近郑州富士康20万人“疫情管控”让人备受质疑。
那么大体量的年轻员工聚集在一起,是非常考验公司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
还有一种情况,像美国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老牌车企,它们难以全力转型新能源赛道,甚至还时不时陷入僵局,主要原因是员工老龄化,退休金高企,员工技能也难以更新。
未来的京东和比亚迪,迟早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总之,甘蔗没有两头甜,你不能全占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