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开了门课叫“似是而非”,内容却“掷地有声”!

央视网 2019-11-21



今天, #复旦开了门课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一时间引起网友的关注与好奇。



原来今年新学期,复旦大学多个学科的教授走上讲台,开设了一门新通识课程,名字就叫“似是而非”,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伪科学”。


仅四堂课,“似是而非”就在复旦火了。每到周二18:30,“似是而非”的开课教室H3409“一座难求”,每周都有站着听课的学生。


第一轮选课过程中,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似是而非”选课人数超过1000。这门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

“似是而非”部分课程内容


网友:有网络版可以看吗?


 #复旦开了门课叫似是而非#登上热搜后,网友在评论里表示这又是“别人家的大学”系列,并希望能推出网络版观看。



课程围绕“如何识别伪科学”展开


在《似是而非》的课堂上,不同学科的老师会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讲述有关“伪科学”的事例。


究竟什么是“伪科学”?


在《似是而非》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他又举了类似的例子:特别有名的三甲医院每日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楼红卫说。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正在上课的老师


 “抵制大数据时代狗屁”课程教学目标里的最后一条是:“能够在迷信的阿姨面前分析狗屁,让他们能听懂,并且有说服力。”“假新闻泛滥的时代,我和我的同学都希望能够提高判断能力。”这是姜辛宜修读这门课的目标。


但楼红卫自认这门课并不高端,重在“通识”。“与期望相比,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若能达到哪怕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也是值得的。”楼红卫说。


是真有料还是“水课”?


开课以来,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对《似是而非》的感受不大相同。一名材料科学系本科生直言“第二节课讲化学,我听得有点无聊”,相关专业知识过于简单;有同学却在课程反馈中写道“昨天的化学课好难啊……”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似是而非》面临“水课”质疑。


“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一名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的同学解释退课原因。


此外,由于每位老师的授课时间短、课程人数较多等原因,这门课在一些同学眼中是“用来凑学分的课”,课程反馈问卷中有25%的同学承认这一点。


对此,楼红卫表示:“欢迎来凑学分,不过这并不是水课,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同时,楼红卫表示,新闻对于阻绝或传播伪科学的作用特别大,而管理人员也尤其需要有抵制伪科学的素质。因此,他特别希望有更多新闻学院、以及今后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的同学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不过,如何避免“似是而非”成为一门“水课”,仍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据悉,“似是而非”课的考试方式也很特别。本学期,该课程采取“课程论文60%+平时表现20%+参与课内外研讨情况20%”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是重头戏。


这门仅有两个学分的课程,将安排三位常规助教和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助教组。助教组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写出合格的课程论文。“希望课程本身的架构能够变得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完善,教师队伍更完整。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 这是楼红卫的期待。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新民晚报、微信公众号“复旦青年”、科技日报

“姐姐,你觉得活着累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