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之到要被chěn fá,suǒ以我跳lóu了”

央视网 2020-12-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妙黛有言

妙黛有言 | 作者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来源
瑞雪 | 编辑




1.
“千万别告诉我爸妈”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被冤枉偷了同学的手表,被要求赔40块钱。她不敢告诉父母这件事,到家楼下迟迟不敢上去。

一位邻居老大爷对她说,你来我家吧,我给你40块钱,于是她跟着老大爷走进家门,接着就是“万丈深渊”。

她被性侵了,还因此怀孕,被学校退学。

就因为40块钱,她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这个老人纵然是罪不可恕,这里不作过多讨论。可是女孩做出选择,其背后的原因,却藏着无数心酸。

孩子的思考模式,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迎来的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讽刺,这无异于被抛弃,被嫌弃。

其实,即使说了实话,父母也未必会打骂她,可是她却没有信任父母的底气。也许是曾经类似的经历,也许是平时不被接纳的体验,让小女孩犹豫着不敢踏出信任的那一步。

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直在发生着。无数的孩子在面临着他们认为的天大的“挫折”时,他们用力埋藏自己的秘密,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千万不能告诉我爸妈”,而不是“我可以求助我爸妈”。

2019年,杭州市江干区的一个住宅楼发生火灾,当时房间里13岁的小女孩发现冒烟后,怕被父母批评,她选择关上了门,来到客厅睡觉。

当家长闻到异味时,火势已经燃烧起来,经过救援后,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3岁的孩子肯定知道着火的后果,等待事发的那段时间,她的内心也一定十分煎熬。

父母的责骂会激发起孩子内心的羞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糟糕和不堪的。在悲伤郁闷的时候,人会选择发泄,而在感到羞耻的时候,人往往会选择隐藏。

孩子隐藏起自己的心事,隐藏起那些令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被责骂”。

长期对父母的失望、不信任,让孩子把自己包裹起来,宁愿自己尝试“恶果”,被痛苦吞噬,也不愿被最亲近的人伤害。


2.
“我信不过大人”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跟家长求助的后果,往往只能是用更糟糕的结果来掩盖现有的错误。

南京一位9岁的小男孩,因打碎学校玻璃,怕被家长惩罚,深思熟虑了三天之后,留下遗书,便从高楼跳了下去。

“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还有好多字都不会写的年龄,因为一块玻璃,走上了绝路。


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做了错事,即使挨骂挨打之后,父母依然是爱自己的。

可是,往往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孩子考得好,懂事乖巧,就把孩子视如珍宝,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调皮捣蛋做错事,就表现出“我不喜欢你”的架势。

在《金牌调解》栏目中,其中有一期播出的是,一位30岁的男子因事事不顺,患上了抑郁症,曾多次想自杀。

说到他最放不下的那些事,不是离婚,也不是事业受到重创,而是上小学时老师打了他,并且打得非常严重。而如果他向父母求助,父母还会再打他一顿。


妈妈说,我就觉得一定是他做得不对,要是做得好的话,老师怎么会批评你。

伤害孩子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遇到事情的时候,其实孩子心里非常清楚,哪些事会让父母开心,哪些事会让父母失望。

如果父母不知道的话,自己还能维持一个好孩子的形象。父母一旦知道,可能就是责骂,和“你很糟糕”的暗示,以及在日后的岁月里,一言不合就拿出来翻旧账的指责。


3.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如同大海,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做到包容与理解。

我们似乎天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听话,应该乖巧懂事。

甚至有的父母,会把自己无处发泄的愤怒焦躁,投射到最没有还击能力的孩子身上。

在理智上,他们爱孩子,保护孩子,可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却想要攻击孩子,控制孩子。

“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活该出事了吧。”
“你看你这个都不会,离开我你什么都不行吧。”
“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将来还能干什么?”

这些话经常从父母的口中说出,句句扎心,戳到孩子内心深处不被接纳的痛苦。

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孩子眼里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抛弃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抛弃”不一定是行动上的遗弃,或许是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的自我不再被爱。

孩子为什么遇到难处不愿意跟父母说?

因为没有人愿意和“永远正确”的人沟通,很多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即使是沟通,也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有一个朋友,她不管做什么,都对父母“先斩后奏”。她宁愿事情板上钉钉之后,再去让父母拎着耳朵骂,也不愿意提前说。


她说,我都可以想象我父母的表情和台词,总之就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听他们的什么都做不好。

父母与她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她放弃自己的想法,听他们的。

孩子的自我不能实现,又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当个坏孩子,那就只能做一个“两面派”,一面瞒着父母,一面独自承受着痛苦。


4.
孩子的事,不是小事

我们总觉得,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生活在这个年代,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到?

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只是与大人的比例不同。

你抢走了孩子的一个玩具,就像别人抢走了你的一部手机。你觉得孩子应该云淡风轻,可实际上,他们内心已经烈火煎熬。

最近,我给女儿在读绘本的过程中,被一个小故事触动了,绘本的名字叫作《我不敢说,我怕被骂》。

小女孩早上穿裤袜的时候,拽了一下线头,于是裤袜上的洞破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她不敢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总是叮嘱她不要拽线头。她只能把裤袜藏起来,换一条新的裤袜。

到了学校后,她一直在想那条破裤袜,怕被妈妈发现。

中午吃饭时,有一个她不喜欢吃的梨,她就放进了书包里,快到家时,她想到爸爸对她说过,水果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多吃水果,于是她就把梨扔进了垃圾桶,觉得这样爸爸就不知道她没吃水果了。

还有,她穿妈妈的衣服玩过家家时,把衣服尿脏了;吃饭时不想吃肉,就把肉偷偷喂了狗狗……这样的小秘密,她都咽进肚子里,让她很难受,很痛苦。

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在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非常煎熬,非常害怕,生怕被发现。

在我们大人看来,不就是一双袜子,一个梨,一件衣服的事嘛,至于吗?

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是天大的事情。孩子想要从父母这里获得情感确认,而父母往往只能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确认。

这个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擦干孩子的眼泪,亲吻了她的脸颊,告诉她: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说你,但是你要记得,即使你做错事,我们依然爱你。这些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揣着心事过完这一天,才是让我们感到心疼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感受比事情的对错重要,孩子感受到了被接纳,他们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5.

在网上看到过一首小诗: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告诉你,去吧,
回来家里有饭。

这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包容和接纳,允许孩子做错事,允许孩子不那么完美。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有给孩子兜底的勇气。

即使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那也没关系,谁的青春不迷茫啊,谁也不想永远当父母的傀儡。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弱。

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要让孩子知道,家里有人等你,有人爱着你,一切都还有希望。





作者简介: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


 更多精彩推荐: 死亡倒计时:这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十分钟
▷ 这张车票上的7个字让人瞬间泪目......
 死于2岁,葬于36岁:他被“杀”后,全世界突然开始爱他
▷ 活着……


更多夜读,扫描二维码关注央视网

©央视网

将央视网设为星标
好新闻不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