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台下的主角
↑↑点击接龙 其乐龙龙↑↑
“一直走,朝前走,越走越近。走过人海,走到舞台中央,走到所有人的家里,走到春晚这一晚。这是我们的舞台,这是我们的春晚。”
总台龙年春晚一开场,这样的话语直击人心。短片《我们的春晚》展现众多普通人的梦想与梦圆,其中有这样一幕:20多年前还是饭店服务员的岳云鹏向家里电话报平安,转头那一刻,一滴眼泪悄然滑落。
这一瞬间既朴素,又浓烈。“跨年一夜”,由普通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追梦之路打开,开场即成“高光时刻”,春晚是艺术舞台,更是“人民的春晚”。
“人民的春晚”不是一句空话,2月10日凌晨,总台龙年春晚落幕,受邀观众裴爱民度过了难忘的夜晚——“以前感觉春晚很遥远,现在像我这样的普通农民也能来现场。”
裴爱民来自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个沙漠边缘的村庄,她是一位种了30多年庄稼的农民。在她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春晚前,裴爱民(最右身着绿衣者)和演员岳云鹏、观众一同入场。
看春晚的“普通农民”
裴爱民对独具浙江特色的越剧节目印象深刻,“越剧曲调,就像春天轻轻地向我们走来,给我们带来一缕春风。”
在此之前,裴爱民也曾在自己的诗里展现了记忆中春晚的变化——“小时候过年啊,父亲牵着我的手去看戏,戏台上的人头戴花花,迈着小碎步,二胡一响,三丫头清亮亮一嗓,惹得台下的人涨得脸红、齐鼓掌。如今过年,大人、娃娃守着电视机,电视上的春晚缓缓拉开帷幕,欢庆的人们放声唱,辛苦了一年就盼着过大年看春晚。”
在裴爱民所在的村庄里,大多数村民们一辈子难得出趟远门,大年夜看春晚就成了全村人的习惯。
裴爱民和女儿在春晚现场留影。受访者供图
以前刚有村民买电视机时,全村人都围过来看春晚。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看春晚便成了家里固定的“过年节目”——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有说有笑,迎接新的一年。
“往年春晚,电视机能将庄上的人和遥远的北京连接在一起。”在裴爱民居住的甘肃小村庄,大多数村民都和她一样,新年里看春晚精彩节目重播,反复看。
但今年对她而言,完全不一样了。
“今年的过年呀,是谁要去上北京,去干啥,看春晚。”收到春晚邀请,裴爱民把喜悦和激动都写在了诗里。
“当时正在后院喂羊,有些人走进来找我,让我读春晚邀请函。”裴爱民回忆,读完的她当时还以为,“让我坐在家里好好看春晚。”
春晚工作人员问裴爱民:“你有没有想亲自到现场看春晚?”她顿时“心脏砰砰砰地跳”,兴高采烈、欢喜雀跃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心情。
“高兴得‘无可奈何’!”现在回想,裴爱民只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她说,如果她还是个孩子,当时肯定会跳起来。
村民们得知裴爱民去北京现场看春晚,要求她讲讲“北京是啥样的?”“春晚又是啥样的?”“他们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还有村民问:“春晚表演的人,到我们庄稼地里会不会干活呀?”裴爱民听着笑了,在春晚观众席上,她觉得此刻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代表着全村庄的人。
春晚幕后。受访者供图
从甘肃出发到北京春晚现场,一路的风景都在裴爱民手机里记录着。她说,没见过这么多人,这么多车,“还得要好好看,把春晚的现场感写出来。”
直到进入春晚现场,她才知道,原来除了电视机里看到的舞台,现场台前幕后还有这么多人在忙碌。“我要多拍照片、多写文字,让大家看到真实春晚。”
大年初二,看完春晚的裴爱民就将从北京返回村庄。在北京的这些天,家里待产的母羊成了她最大的牵挂,每天都得打电话回家问:“羊羔怎么样了,小羊羔生了吗?”
这一年,她欣喜家里新添3只小羊羔,算上母羊,后院羊圈里有13只羊。每天投喂羊羔们,几天不见,裴爱民就急着想回家。
庄稼地里写诗的“田鼠大婶”
干农活中的裴爱民。受访者供图
大婶裴爱民为何能被邀请看春晚?
在村民们眼里,裴爱民是个普通农民,但她讲的话、看到的风景,都有点“不着调”。
也正因此,村民们都说裴爱民是邻居家的“傻媳妇”,不关心化肥贵不贵,麦子长势好不好,只见她在地里边看书边浇水,把水都浇在别人家地里了。
他们劝裴爱民,“现实一点,农民把庄稼种好了就行了”。但这些并没改变裴爱民。她对记者说,爱好和现实矛盾曾一度困扰她。
不甘心把爱好放下,但又觉得看书被人看到不好意思。她在家捧着书看,听到邻居敲门,赶紧把书藏起来假装纳鞋底,生怕被人说“做没用的事情”。
裴爱民的绘画。受访者供图
裴爱民50岁了,种庄稼时不停写日记,一写便是十年。她笔下有庄上的风景,遇到的人,还有身边的故事……她说,有好多东西要不写就会随风吹走,什么都没有了。新一年,她还要把生活“画”出来。
正是通过看书、写作,坚持梦想的裴爱民收到了春晚邀请。这也让村庄上很多人明白,邻居家的“傻媳妇”是关在门后的“秀才”,苞米地有温柔朴素的故事。
的确,她的生活里全是喂羊、鸟叫、种庄稼、收庄稼……不过,平凡的农村生活,在她的文字里,画面洒脱、颇有喜感,“一阵风吹过,一片黄叶轻轻落在了驴头上,驴子一甩头,两只大耳朵晃了晃,嘚嗒,嘚嗒,嘚嗒”…….
村民在收庄稼。受访者供图
她的诗,总是会把村庄风景、情感写下来,写春种秋收、自然风光、村庄上的人......都能让人看到美好的农民生活。
“作为一个正经的庄稼人,夏天不割几把麦子、秋天不掰几穗苞谷,心里不踏实。”她说,当真实感情流露,文字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棒槌敲打在结实的葵花头上,发出扑腾扑腾的声音”“冬天的村庄好冷啊,日头照在猪上,猪就舒服得哼哼哼”……
来村庄种试验田的农大学生得知裴爱民天天写日记,就教她用手机写好文字再发到网上。从此,裴爱民把日记搬到了网上。
她还给自己取了个网名——“田鼠大婶”。她说麦子黄了,田鼠把储存食物的洞也准备好了。它们会把散落在地里的大米、葵花籽等搬回家养孩子。勤快的地鼠,让她看到了勤劳的农民模样。
裴爱民的日记本。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问“田鼠大婶”:写诗给你带来什么?她说,写诗没有收入,也不能养家糊口。但,在她关于播种、成长和四季的诗里,仿佛种的庄稼也长出了诗意。
裴爱民的书《田鼠大婶的日记》 受访者供图
这些文字被出版社编辑在网上看到,编辑也被她的真实情感所感动,便决定给她免费出版《田鼠大婶的日记》。结果,3000本书一下子就卖完了。
一些读者在看到裴爱民的书后特地找到她的社交账号留言:“婶儿,在城市生活感到焦虑,想到你们村庄生活。”裴爱民笑着说,这些也都是网友们的愿望罢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哪能说走就走。”
“不管工作多忙,也不要着急,不要焦虑。”裴爱民希望读者从她的文字中找到生活力量——“生活就像种庄稼,即使今年没种好,告诉自己明年继续种。”
舞台上下的我们都是主角
除了“田鼠大婶”裴爱民,春晚现场还邀请到熊猫饲养员“谭爷爷”谭金淘、铁路工作者“影老板”刘影、“阳光女孩”小豆豆等勇敢追梦、乐观善良的普通人观看,这些百姓故事也成为春晚节目的灵感来源。
“我”和“我们”共情共鸣,致敬平凡。捕捉人心之间的灵犀一瞬,春晚处处妙笔生花。相声《我要不一样》另类演绎中国诗词文化,引发现场欢笑连连;《导演的“心事”》幽默演绎现代人的“精神内耗”,展现“已撤回”背后的各种小想法;小品《开不了口》让爱在亲情中更大声地表达;《寒舍不寒》说的是彼此帮助,传递温暖;歌曲《拼音》在泪光闪烁中抒写父子情深。在普通人的幸福与困惑里,我们认识自己,更读懂生活内涵。
有一种感动叫“一起追梦”。“再就业男团合体圆梦春晚”,《像你这样的朋友》让人深深感慨相互扶持的美好;《如果要写年》带来希望小学田野诗班小朋友们的歌咏,童心童言沁润温情暖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以及飞行员、教师等50余位行业代表合唱《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又“燃”又“暖”,让“成长”成为时代强音。
“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晚会在“龙的传人”这一概念上颇下功夫:一扇扇窗户辉映一个个团圆的幸福家庭,每个人既在天南地北的同一个大家庭中,也在同一份血脉与文化的绵延传承里。
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被网友夸赞“赢麻了”,“赢”的不光是全场齐诵《将进酒》的气势,更是将“长安三万里”的空间辽阔化为时间绵长,一展十三朝古都的当代浪漫;创演秀《年锦》选用汉、唐、宋、明代表吉祥祝福的纹样,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纹样图卷,让网友直呼“每套都想要”;舞蹈《锦鲤》《瓷影》《咏春》饱含中式美学,让人一眼惊艳、细品回味;《永恒的诗篇》传唱柯尔克孜族、蒙古族、藏族的民族史诗,书写广袤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这是互动感满满、人与人相遇相知的暖心故事。“互动就把我们观众这个心,拉到这个现场来了!” 西安分会场“李白”出场,更安排与影视剧《庆余年》范闲的扮演者张若昀跨时空相遇;“田鼠大婶”裴爱民听任素汐唱歌时落泪,“希望自己能写出这种能唱的诗”。
而撒贝宁的现挂,让全国网友都知道了“小尼的扑克牌没对上”, 春晚总导演于蕾还“补刀”,是“黑桃A对着一个Q”。不少网友表示,“小尼的表情够一部连续剧”“撒贝宁现挂让大家能记一年”。这样的“插曲”,让人把“烦恼丢出去,好运留下来”!
春晚舞台在打开、在延伸,走到每个人心里,这也是文化跨越时空、直叩心门的魅力所在。每一个中国人,既是时代中的普通人,也是历史的传人。龙年的中国与中国人,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带着梦想前行!
监制
李绍飞
编辑
吴明泽
审校
寒冬
来源
央视网综合潮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