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59 偏安东南
第五十九集:偏安东南
西湖,作为中国人气最高的湖泊,数千年来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写下了无数的诗词佳作,其中有这样一首诗流传至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生动而辛辣的揭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的一个王朝,一直在军事外交上饱受诟病,在漫长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南宋朝廷始终被动挨打,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但南宋居民的英勇抗争却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之后,权臣秦桧开始总揽朝政,上至执政大臣的挽留,下至地方州级长官的任免主要取决于秦桧。他先是迫使枢密使张浚辞职,使朝中再无可以与之抗衡的大臣,之后又提拔柔佞易制者,方便控制。尽管如此,秦桧仍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朝中大臣往往一阅月或半年即罢去。为防止一些大臣向高宗谏言秦桧还任用亲信、控制台谏。权力、舆论完全掌握之后,秦桧便把精力花在了贪污搜刮上,公然开门受赂,富可敌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喜赃吏,恶廉吏,故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当时南宋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而秦桧通过各种方式聚敛来的家财,竟比南宋主要国库左藏库还要多好几倍,南宋天下,秦桧一门富贵,秦桧养子秦熺及孙辈俱任高官,亲党故旧无不偃缘高升,权势煊赫较当时北宋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熹甚至说过,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范国强:据南宋记载,宋高宗向金人乞和时,金人提出一个极其霸道无理的要求,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是宋金议和的象征,若罢免他,就意味着宋方撕毁了和议,这是宋高宗万万不敢,也万万不愿的。
挟金人以自重,秦桧把持朝政长达十余年,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以致公元1155年,秦桧死后天下酌酒相庆,不约而同,下至田夫野老,莫不以手加额。而高宗却有另一番担忧,金人在宋的代理人已死,那么宋金两国的和平还能否维持。为此,高宗决定任用秦桧党羽,沈该、万[mò]俟卨(xie)、汤思退之流为宰臣,以此表明南宋继续求和之心,秦桧既死,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本属幸事,但如宋人吕中在大事记中所说,一桧虽死,百桧尚存,朝政萎靡,吏治腐败的状况并未改观。尽管高宗继续对金和议,但他心里明白,宋金再次开战是在所难免,只是时间的问题,此时的高宗膝下无子,他不得不把建储提上日程。
李勇先:到了22岁的时候,赵构他的心理疾病,生理上的缺陷就被朝臣知道了,当时有一位上虞县的县丞,冒着生命危险,就亲自给宋高宗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从宋太祖嫡系当中挑选一位,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范国强:于是(宋高宗)就决定从太祖的一系宗室中,挑选比宋高宗低一辈的孩子收养在宫中,一个叫赵伯琮,一个叫赵伯玖,后来分别改名为赵瑗,赵儁[jùn]。
但究竟立谁,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思虑再三便想出了美人计,给两人各赐宫女十名,赵瑗的老师史浩看出了皇帝的用心,告诫赵瑗持重自爱,几天后,宋高宗召集二十名宫女体检,分给赵瑗的十个皆是完璧之身,赵瑗以不近女色的好名声,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公元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诏,立赵瑗为皇子,封为晋王,改名为玮,这时的赵玮已经34岁了。
毛丽娅:宋高宗30多年没有确认两个人的皇子身份,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时候。
范国强:首先,他盼望亲子的这个幻想已经破灭了,其次呢,秦桧和从金国归来的母后都相继的死了。
毛丽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那就是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即将燃起侵宋的战火。
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公元1149年,发动政变自立为帝,此人深受汉族文化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认为只有实现南北统一,金朝才称得上是正统,如今他自认时机成熟,南侵势在必行。公元1161年的九月,完颜亮挥师南下,仅仅三个月,宋军不战自溃,完颜亮此行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可他万万不曾想到,即将有个人改变他南侵的命运。
虞允文,时任南宋中书舍人,十一月初六这一天,他奉命前来采石慰问部队,他没有想到,此次他将肩负起整个南宋的命运。面对金军即将渡江,采石仍无主帅的危局,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眼下情形十分危急,宋军江防部队只有1.8万人,如何对抗金军17万大军。虞允文立即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制定作战方案,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特点,虞允文以装备精良,战斗力将强的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弱击强,使金军船毁人亡,无法靠岸,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完颜亮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败在一介文人手中,激愤之余,后方传来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帝的消息,前有强兵后有内乱。此时的完颜亮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11月27日,完颜亮被部属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今天的北京仍旧保有一块遗址-金中都,公元1161年12月,就是在这里,,新即位的金世宗登基,他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偃兵息武,与南宋议和,现在,局面的主动权掌握在南宋手中。可此时的高宗再也经不住惊吓,与金的对峙让他进退两难,身心俱疲,次年,他将皇位留给了他选定的继承人赵昚[shèn],自己安心做享乐的太上皇去了。赵昚即赵玮,是为宋孝宗,年轻的赵昚刚刚登基,便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作出处理,他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想继续偏安东南。但几十年来朝廷已被主和派占据,军力疲乏,国势日颓,孝宗清楚,攘外必先安内,由此孝宗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政方面,他十分汲取秦桧擅权的教训,十分注意用人,尤其重视选择宰相,严防朋党;财政上增加纸币,出售官田;军事上整军兴武,重新启用一些力主抗战的人才。对内资改革取得成效后,孝宗下一步则是攘外。
公元1163年4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张浚在接到北伐的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宗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不久,李显忠便传来攻克宿州的消息,这令孝宗大受鼓舞,复兴之志更加强烈,然而身处后方的他并不知道,前线两将李显忠和邵宏渊的矛盾愈演愈烈,金军趁机攻城,很快宋军全线崩溃。
符离一战,宋军败绩,孝宗恢复故土的决心开始动摇,加之退居德寿宫的太上皇一再向他施加压力,他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桧的党羽,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公元1164年末,宋金再次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双方约定,南宋皇帝对金不再称臣,改双方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双方疆界回到完颜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20万两、匹。君有复国之心,国有北伐之力,但遗憾的是没有肱股之臣,孝宗大受打击,在他开始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中兴大业最终付之东流。
然而,四十多年后,又有人将北伐提上了日程。这里是江苏镇江北固山,在历史悠久的镇江名记中,算不得太突出,然而800多年前,一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让北固山蒙上一层英雄侠气,几乎每个来此旅游的人都会背诵这首古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寺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时的辛弃疾,已经66岁,前一年他被重新启用,这年春初,他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对于一心施展抱负的他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此刻的他却忧心忡忡,因为当朝宰相韩侂胄正积极策划一起北伐,在辛弃疾看来,南宋军事力量薄弱,此时北伐并不适合,而韩侂胄却认为,这是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范国强:此时北方已不再是金国称霸的局面了,铁木真在这一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这对金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南宋此时出兵,不但可以得到金兵不足的实惠,也可以享有独立的复国的名声。
公元1206年,韩侂胄仓促发动了对金战争,史称开禧北伐,如辛弃疾担心的一样,北伐军很快便被金国击溃,次年十一月,韩侂胄被主和派史弥远杀死,首级献给金人。南宋在史弥远的主持下,与金签订嘉定和议,岁币增至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另加犒军钱三百万贯,从此,朝政落到史弥远手中。史弥远把持朝政,所作所为与秦桧如出一辙,他选用易制之人,台谏专任循默之士,压制异论,使得朝野以言为讳,习以成风,他所重用的官员非亲即故,有人讥讽为,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在史弥远的专政下,馈赂公行,熏染成风,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政治腐败又导致法制败坏,刑狱滋滥,天下之狱不胜其酷。地方官员往往借狱讼之事上下其手,索取贿赂,擅刑狱具,非法残民的事情屡见不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十分痛苦。
公元1233年,史弥远病死,宋理宗开始亲政,但此时的南宋已是积弊难返,尽管理宗为扭转政局,实施了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堂除,减少内降恩泽,减少权摄官和科举取士人员,严格升迁之制等。但各路监司要么敷衍塞责,要么消极抵抗,基本上都无法落实,对内,端平更化以失败告终,对外,联蒙灭金也将迎来最后的结局。
范国强:金国灭亡以后,蒙古国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南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wò]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誓师伐金,到公元1213年底,蒙古军的马蹄几乎踏遍了黄河以北的所有金朝领土。此后,蒙古军主力西征,金朝暂时得以在黄河以南苟延残喘。消息很快传入南宋朝廷,老对手金国政权岌岌可危,对南宋来讲本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唇亡齿寒,若金国灭亡,蒙古国的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南宋,北方的时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宋高层明白,是时候调整对金策略了。然而,金国却又有另一番打算,尽管金国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不堪一击,却不把南宋放在眼里,幻想取偿于宋,躲避蒙古军的锋芒。
自公元1217年起,金国接连多次发动了数次南侵战争,但宋军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国的幻想,战争打到了公元1223年,金朝徒然消耗了大量军力、物力,却一无所得。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军中,临死前他留下假道伐金的遗命,即从南宋借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消灭金国。之后五年,窝阔台几次遣使到南京,提议联合灭金,但南宋朝廷一直议而未决。到公元1232年,蒙古军在钧州三峰山围歼金骑兵二十万,步兵十五万,就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金朝精兵良将损失殆尽。此时,南宋终于看清金国灭亡在即,遂遣使蒙古,答应共同出兵灭金。公元1234年,立国120年的金国灭亡。
毛丽娅:南宋举国上下为报了百年之仇,雪了靖康之耻而欢欣鼓舞,而此时的南宋所面临的局势几乎和金灭辽以后,北宋所面临的局势一样,蒙古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南宋。
金国灭亡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军分3路南侵,长达40余年的宋蒙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蒙古军的第一轮进攻就占领鄂北重镇襄阳,襄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将西面的大散关和东面的淮河连成一线,而且是长江中游重镇江陵的屏障。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公元1238年9月,南宋朝廷任命孟拱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奉诏收复襄阳,孟拱稳扎稳打,连续收复郢州、荆门等地,于次年六月胜利收复襄阳。蒙古国的南侵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公元1241年11月,窝阔台去世,蒙古政局动荡,稍稍放缓了对南宋的攻势。
范国强:蒙古内乱,这对于南宋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孟珙,余玠等南宋将领,抓住这个机会,将强了荆襄和四川地区的防御力量,但是他们的进取与努力,却受到了南宋朝廷的种种的牵制,壮志难酬,悲愤成疾,两个人先后抑郁而终。
公元1251年,蒙哥就任蒙古可汗,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部权力纷争,再次掀起进攻南宋的高潮。武汉古称鄂州,地处中国腹地中心,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公元1259年,这里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当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震,临安城内人心惶惶,一旦鄂州失守,南宋将失去最后一道屏障。生死存亡之际,宋理宗急调贾似道移镇汉阳,救援鄂州,不久又由军中拜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他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范国强:贾似道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地痞无赖,但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深受理宗的喜爱,从此走上了政坛。
李勇先:那么他还是有一定的才能,所以名将孟拱去世的时候,在临死之前,给皇帝写的遗表当中,还亲自推荐他接替自己,所以,孟珙去世以后,贾似道实际上就成了掌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此时正值冬季,贾似道坐镇鄂州,指挥对蒙作战,他心里十分清楚,国家存亡几乎掌握在他一人手中,自与蒙军对峙以来,南宋的精兵健马几乎全部集中到了鄂州,才是鄂州得以不破,东南之危如一发引千钧,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考虑如何打破双方的僵持局面,为今之计最保守的莫过于主动议和,争取时间。这是一封从开平寄来的密信,寄信人是忽必烈的妻子察罕,信中说阿里不哥在漠北图谋继承汗位,请速还。贾似道求和,给了忽必烈一个正当的退兵理由,对他来说议和结果并不重要,所以在双方谈判刚刚开始,尚未议定具体条款之时,忽必烈就率军解围北归。
蒙军北撤,贾似道立即向朝廷报告,鄂围始解,江面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却隐瞒了议和之事。亡国之忧暂解,宋理宗越发骄奢淫逸,把朝政完全交给了贾似道。贾似道则以鄂州大捷为资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度宗即位后,贾似道以策立之功被尊为师相,权势较理宗末年还要煊赫。他成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此时的南宋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夺得汗位,扫清内乱后,发起了新一轮的灭宋战争。至公元1273年,元军相继攻破战略重镇樊城,襄阳,在朝臣的要求下,贾似道再一次对阵元军,距上一次与忽必烈交锋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同样的对手,贾似道决定故伎重演,以称臣纳贡为条件,向蒙军求和,被拒后,贾似道只好勉强应战。
公元1275年2月,两军在丁家洲决战,贾似道命孙虎臣率步兵七万,驻扎在丁家洲,命夏贵率战舰2500艘,布列江面,自己率后军驻于鲁港。但是,蒙军水路并进,步骑夹岸而行,结果宋方三方部队均被击败,贾似道见势不妙,急乘小船逃往扬州。
范国强:首战失败,高官出逃,贾似道被谢太后罢免,贬往外地,但他的名声太臭了,所贬之地的百姓都拒绝他入境,后来在漳州的木棉庵,贾似道被负责押送的郑虎成处死了。
贾似道虽然死了,南宋的丧钟也敲响了,公元1275年10月,伯颜指挥蒙军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了最后总攻,然而此时的南宋仍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主战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认为,如果能在临安决一死战,杀败敌军,在令两淮宋军断其归路,国事尚有可为。但谢太后和宰相陈宜中等人拒绝抗战,连续派出多批使者向元军求和,接连被拒之后。谢太后把希望寄托于文天祥,任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接洽议和,身赴元军谈判。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被俘,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虏恭帝及皇亲官员数千人北上,至此,南宋实际已经灭亡。
范国强:文天祥被扣押以后,拒绝投降,在押解北上的途中寻机脱逃,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抗战。
李勇先:但是仅凭文天祥的一己之力,那么他所组织的这些义军,很快就被打败了,所以啊,到了最后,南宋朝廷实际上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一个文天祥已经救不了南宋朝廷灭亡的命运。
这是文天祥第二次被俘,如今正被关押在伶仃洋的狱中,南宋诸臣已将小朝廷转移到崖山,并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bǐng]为帝,就在刚刚,张弘范令其写信招降张世杰。此刻文天祥即忧愤又凄凉,国将不存,身陷囹圄,尽管如此,其心绝不屈服。他提笔写下惊天动地的不降书,表明心迹:“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许文天祥心里清楚,此时已经救国无望了。
公元1279年2月初六,元军分南北两路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宰相陆秀夫见势不妙,背起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毅然投海,之后随行十多万居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据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蒙古崛起后,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灭西夏用了23年,灭金用了22年,这些政权都以军事立国,曾威震天下。然而,蒙古君臣没有料到,灭掉南宋,他们整整花了45年。
范国强:在蒙元军队所有的对手当中,南宋抵抗的时间最久,给蒙古军造成的损失最大,就连蒙哥汗也毙命于南宋的炮火之下,南宋虽然不擅长攻势,但在长期的与金、辽、夏的对峙中,积累了丰富的防御战的经验,加上宋人发明了火药,这在实战当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
李勇先:南宋军队也是一支在世界上来看,也是一支非常强的军队部队,只是说他所面对的对手实在太强大了,所以最后还是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市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事往往自觉为国效命,虽无法力挽狂澜,但顽强之意,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清朝学者赵翼所说,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毙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为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宋代(南宋)年号表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