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 TVBS 新闻网、台湾民视新闻网等台媒 12 月 4 日报道,知名作家琼瑶今(4 日)下午 1 时 22 分许,在淡水区住家内轻生身亡,终年 86 岁。琼瑶的 63 岁儿子表示,母亲留有遗书,交代秘书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后才赫然发现琼瑶已在房间内轻生。秘书见状立即通知 119,但救护人员抵达时,发现琼瑶已无呼吸心跳,明显死亡,因此未将她送医。斯人已逝,作品永存。为什么琼瑶的小说能风靡这么多年,她的哪些作品曾影响过你?一起来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台媒称知名作家琼瑶在家自杀,发现时已无呼吸心跳,终年 86 岁,她的哪些作品曾经影响过你?
| 答主:中国新闻网
知名作家琼瑶身亡,遗书公布。据台媒报道,今天下午 1 点 22 分许,知名作家琼瑶在家去世,享年 86 岁。琼瑶代表作有《窗外》《还珠格格》《烟雨濛濛》《一帘幽梦》。她的社交媒体更新了一则「遗书」,全文如下↓
各位亲爱的朋友知音们:
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翩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飞翔」,优美而「轻盈」,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这是我的愿望,「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我是「火花」,我己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我要说的话,都录在我《当雪花飘落》的视频里了。希望我的朋友们,多看几次视频,了解我想表达的一切。朋友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过了!我「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们。「爱」紧紧的系着我心,你们都是我最最不舍的。为了让我的灵魂(不知道人类有没有灵魂),也能「翩然」,大家为我笑、为我高歌、为我飞舞吧!我在天之灵,会与你们「共舞」的!别了!我至爱的你们!庆幸此生,曾经和你们相遇相知。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终站实行的!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练」,希望你们经得起磨练,像我一样,活到八十六、七岁,体力不支时,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但愿那时,人类已经找到很人道的方式,来帮助「老人」们,快乐的「归去」!
亲爱的你们,要勇敢,要活出强大的「自我」,不要辜负来世间一趟!这世间,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种意外的喜怒哀乐!别错过那些属于你的精彩!
千言万语说不尽,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乐,活得潇潇洒洒!
| 答主:枕南乡
影响最深的必然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琼瑶剧了,《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窗外》……琼瑶总是以最细腻的笔触书写爱:爱是纯粹的,爱是炙热的,爱是义无反顾的。剧中的爱情,或缠绵悱恻,或激烈如火,每一次相遇、离别与重逢,都仿佛浸透了诗意。那些动人的台词,至今仍萦绕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她们不是被打上标签分区放置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她们鲜活复杂,有自己的缺点却又不乏人格闪光点。被称为「言情女王」的琼瑶,首先是一位作家、一位编剧。她平等且复杂地写人,不打造绝对善良的女主,更不缔造无懈可击的男神。她没有产出悬浮又绝对的善与恶,将批判和审视人性作为创作职责。| 答主:济东杂谈
在摄影行业有个名词叫「糖水片」,就是专门用黄金焦距与固定视角拍人像。这种片专业摄影师都说没技术含量,但却是是广受市场喜爱。形成了一个最商业化的范式作品。在言情文学这个赛道,琼瑶的作品也是这样类似的范式级别的存在。很多 80、90 后的言情小说作家,几乎都会参考琼瑶的作品范式,来写出自己的作品。琼瑶老师的「糖水片」,属于糖分超标那种,里面的人物对白都具有琼瑶特有的浓度。可能初入时会觉得肉麻,但你又很想背下来,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去用上一用。尤其对于长期情路不顺,缺少爱情滋润的人来说,琼瑶的情话是让人看到能流泪的,是能滋润心灵的。每个受伤的人,都无不想要成为琼瑶笔下的主角,受尽了苦难,但终能获得对方的芳心。我一直在想,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内心定然同样是个充满了理想性人格的人吧?今天我确认了,琼瑶老师就是为了理想而生的人。她不想听天由命,她不想慢慢枯萎凋零。她人生的谢幕也要由自己掌控。不想要插管那样苟活于世。她选择了有尊严的活着,有尊严的死去……遗书是琼瑶老师最后的作品,琼瑶老师的谢幕方式很「琼瑶」。| 答主:青瀛
「情深深雨濛濛世界只在你眼中,相逢不问为何匆匆。」当时不解其中意,后面才知道出自苏轼《江神子·别徐州》:斯人已去,感谢她给 90 后的暑假留下了不少回忆。| 答主:绫音Ayane
童年看着她的剧向往爱情,如今看着她的新闻,想着这可能是我最期待的体面死法。好好的坚韧的活到高龄,不畏惧人言也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年纪大了,选个喜欢的日子,再坦然的面对死亡。
| 答主:星奈
她可能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所以在老了时不想被日益腐朽衰败的躯体束缚吧。没有看过她的小说,看的都是电视剧,也看过很多反琼瑶的小说和观点。无论褒贬,她都用她的文字和她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知名作家琼瑶辞世,遗书称「年轻人勿放弃生命,要活出强大自我」警示了什么?「死亡教育」是否有必要普及?
| 答主:lemons
我一直认为「死亡教育」不仅要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更进一步的是要人们从死亡中获得「生」的力量。当我们拥有完善「死亡教育」,同时也就拥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结合我这几年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中的经验,我有几点想法:1、生与死的教育可以一起来
不管我们是否认可,我们都在无意识间地抗拒提及「死亡」,同时也刻意避免让孩子「过早」的了解「死亡」。包括我们的课程叫作「生命教育」课,其实只是从「生」的角度去让孩子们知道「死」。所以,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要追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但又怕太过于直白,一味的回避,只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误导。那不如把「生」与「死」相结合,不要只谈生,而回避「死」,可能是更好的方式。2、多面地看待「死亡」
前段时间家里的老人过世了。回去办丧事的时候,需要家里的年轻人留下守夜。这个时候家中长辈觉得我不是学医的,在这方面可能会害怕,所以提出找人换我。虽然后来在我的坚持下没有换人,但这件事依然让我有些思考。为什么长辈们会觉得我不是学医,就会害怕这样的事呢?诚然,关于「死亡」,我们有许多或科学或迷信的解释和说法。加上我们的科学无法掌握生死,所以过于偏颇某一方面,就会导致我们无法正视「死亡」。而这点在我看到琼瑶老师的遗书时有所感慨——面对「死」,老师是多么的「豁达」和「明朗」。
没有神仙,没有鬼怪,没有衰竭,没有乏术,只有翩然和自我掌控。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来源于对它的不了解。我想「死亡」是一件立体而多面的事情。它涵盖了许多,不能偏颇于一面去看待,而是多面看待、思考与交流。3、坦率的讨论「死」
在现实咨询当中,当面对有轻生倾向的来访者时,咨询师可能会这么直白的问来访者:你可能会觉得咨询师是不是疯了?但其实越是回避问题,就越无法了解问题。既然来访者想讨论「死」,那不妨来看看为什么想死?想怎么死?从实际的课堂与咨询中的情况来看,多数年纪较大的孩子,他们对于谈论「死亡」的有关话题,其实没有我们成年人那样「敏感」。相反,「大不了一死」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毫无负担」。既然如此,坦率、真诚的和孩子讨论「死亡」,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说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于生的看法,比我们单纯的强制要求孩子提,要来的有用。来源:知乎日报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