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做那个把自己扔下水的人

2017-07-11 冯慧文 人民网


  小时候考试前,老师总是会督促大家好好复习:“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加油!”而我每当看到老师抱着卷子步入教室的那一刻依然会分外惶恐,竟没有一次可以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因为,每一次都似乎没有复习好。    

 

  也许,彼时老师只是说了一半的真相,而另一半是:“虽然要准备,但机会永远也不会等到你准备好。”

 

  什么是机会呢?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以我的理解,“时间性”有两种含义:第一,它只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存在,即具有稀缺性,所以大家都说要“抓住机会”;第二,它到底什么时间存在,很多事先也是难以预测的,即具有临时性。临时性就意味着,那种能提前预见到机会的降临而准备非常完善的人,凤毛麟角。如果大多数人都能看清楚并进行充分准备的,还叫机会么?

 

  当一个机会突然降临却又转瞬即逝的时候,哪些人往往能够抓住?设想,领导晚上十点突然打电话说,小王,明天一早有个领导来听汇报,给你这机会去露个脸?


  此时,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承担起来呢?对情况比较了解有一定积累,在演讲汇报方面有一些底气,关键是,愿意针对这个特定的题目,熬夜去整理和准备的人。几乎没有人能直接拍着胸脯说,好的,我早就把这个题目的汇报练习好几遍了,您放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所谓最佳的“准备”,就是一种随时准备着去应对和学习的状态。

 

  《南渡北归》中写道,“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原本是学民谣的,但他意识到当时甲骨文研究是一条“有广大发展的道路”,有前途,就和同学庄尚严讲了自己的想法。


  庄说:“你的想法很好,只是你我二人,一个搞歌谣,一个学考古,对研究甲骨文最重要的基本知识如小学训诂文字学都无根基,如何办得了?”


  董作宾听罢摇头:“若等你在课堂或书本中学好文字学,人家甲骨文字典早就在书店里发卖了,哪还有咱们的机会?为今之计,只有占先,一面发掘,一面读书,一面研究。有了新材料,就有新问题,这个问题就逼着你非细心细考,自然会有新局面、新结论。”

 

  边做边学,也许就是抓住机会的最好办法。可是有时候也会害怕,万一承揽下来却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足够好,把事情做砸了怎么办?其实,我一直相信,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个差不多的。当然,所谓差不多,就是达到勉强能够应付的程度,并非很精深。


  有位女性企业管理人士曾在文章中讲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十年前,她曾经用5个星期,每天10小时在图书馆,自学别人要花三四个学期才能学完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做完了考研难度的数学题,考取了北大CCER经济学双学位。

 

  吹牛吧?我不确定,但是我相信,当人在进行有目的学习的时候,效果的确是可以翻倍的。她说,相信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能在短时间内习得,很多时候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走出内心舒适区。而需要的方法,是读对的书,问对的人,反复地刻意练习,再加上对知识和概念提纲挈领式的思考和理解。

 

  听过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准备好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最合适的时机?我说,你永远不会准备好,你永远没准备好失去的比得到的还要多,你永远没准备好去接受那些嘲笑,你永远没准备好那些牺牲、挣扎和困难,直到你成功的那一刻。


  别问自己有没有准备好,问自己,你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

 

  机会不是等来的,是做来的。你做的越多,你的自信越强;你在害怕中坚持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越多的自由。你只会后悔自己没有做的事情,而不会后悔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

 

  小时候学游泳,教练早已在岸边把动作要领教了好几遍,我却还是不敢下水:我还没学会呢。教练很无奈,不下水怎么能学会?!他趁我不备抱起来就把我扔到水里,还用手固定着我的腰部,既不让站起,又不让上岸。一阵水花四溅之后,我终于开始扑腾,就在半个小时之后,我竟已经能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而现在,没有人会像当年的教练一样把我扔下水,但生活还是会推着我们不断与一个一个机会和挑战正面相遇。别总是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做那个把自己扔下水的人吧。


大家都在看


夜读|羡慕别人,不如喜欢自己


夜读|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的目光来证明自己?


夜读|谁让你放下,你把谁放倒


(作者:冯慧文,个人公众号“放飞的风筝” ID:huiskite)



主 编丨杨鸿光 编 辑丨乔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