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和消费都没有利率弹性的时候,宏观经济怎么走?
今天的主题是,当投资和消费都没有利率弹性的时候,宏观经济怎么走?
什么是利率弹性,就是利率高低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利率弹性高,那么加息降息就很管用
利率弹性低,那么加息降息用处就没那么大
这个很重要,关系到大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判断,当然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大家下意识的投资决策,也就是影响到大家的钱包!
利率,其实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基底之一,尤其默认利率弹性足够大,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假设之一,可能是默认的也可能是隐藏的假设,那我们必须把这个基底或假设掰开了揉碎了去思考分析下。
还是那句口头禅,从人性和常识出发。
先来一起分析下消费的利率弹性:
简单的讲,就是什么情况下,利率高低会影响你是否消费?
假如你是个小镇居民,已经有房子车子了还是没有,已经有孩子了还是没有,有社保和退休金了还是没有,有10万存款,20万存款,50万存款,100万存款时候,看着银行利率的变化,会怎么影响你的消费?
假如你是定居北京上海,已经有房子车子了还是没有,已经有孩子了还是没有,有房贷了没有,有10万存款,100万存款,500万存款,1000存款,5000万存款时候,看着银行利率的变化,会怎么影响你的消费?
很明显,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你,对消费决策而言利率弹性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模拟你的家庭财产储蓄从少到多增加的情形:
阶段一:一开始,在储蓄没有满足基础的养老、医疗和教育保障的情况下,利率高低几乎不会影响多少消费的,利率再低我也得存着,俗称三座大山。你降息就能打动我把养老钱拿出来消费吗,这钱我负利率也得存着啊
阶段二:然后储蓄增加了,养老医疗这些留够了,可能小镇有房是20万但没房是40万,北京上海有房是100万没房是200万(假设)。再超出部分,想去买车买苹果手机,想去吃大餐想去旅游,但如果银行利息高,那就多存点赚利息,利息低,那就不如及时行乐。这部分储蓄,对消费而言利息弹性是足够高的。
阶段三:再然后,养老医疗教育留足了,同时有房有车了,各种消费品都不缺了,日常旅游消费甚至奢侈品包包也有一些了,比如你在山区小镇有房有车还有100万存款了,这时候利息高低,还影响你什么消费决策吗?利息再低,实在没可消费的了啊,再消费边际幸福感考量大于利息影响,再往上你硬是让我去买保时捷游艇海天盛筵,我这点钱也远远不够啊,但日常的潇洒小日子已经足够了,县城商场想买啥都不用看价格了。这部分储蓄,对消费而言其实是没什么弹性的。
阶段四:你储蓄过亿了,你是马云了,花钱买公司投资不算消费,只算消费部分,那又能咋样呢?你即使非要每顿吃几万块钱的鱼子酱,恶心不死你,那又能咋样呢,这时候消费与利率没半毛钱关系了,只与心境有关。
也就是,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很显然,只有阶段二是利率弹性比较大的
想要让利率对消费影响更大一些,无非就是压缩阶段一和扩大阶段二。
压缩阶段一,其实就是增强养老金和社保体系,给教育成本减负,这样老百姓三座大山不用背那么大就可以了,很多人崇拜的欧美确实这块做的会成熟一些,但我们这些年也很努力,连农村人口基本都有社保了,前两年又把课外班提升到了比嫖娼都严重的地位。
扩大阶段二,本质上是科技进步,过去几十年多嗨啊,今天邻居搞了个洗衣机彩电,我得努力赚钱也买一台,明天出了个iphone,卖肾也得搞一个,楼房必须要努力赚钱买一套,车子这东西如此方便也不能少,几乎过去几十年没有停过,让阶段二一直在不断扩大。
但是,这个世界秩序领导者美国那边好像不太给力了,没有新东西出来了,本来芯片也应该像之前的高科技家电一样变成次先进技术,传给小弟们。但现在老百姓们房子也有了,都6亿套了,车子也三亿辆了,家电电脑更不用说了,连我们六七十岁的老妈都天天智能手机发红包购物看会员视频了,如果你们那个chatgpt能搞个产品出来让我妈都必须消费,那事情不就解决了吗,芯片和过去的家电制造能有什么区别,就没必要打来打去了。
所以小美之前调侃说,中国经济最大的一个阻碍,可能就是大家都有房子车子了,同时也有房贷车贷了。
回到正题,就是现在的中国消费,已经没有太大利率弹性了,利率高与低,无非是5%和3%或者2%的差别,该消费的还消费,该储蓄的还储蓄。
而投资貌似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身边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之前挤破头高利息都想要贷款经营,现在利息降下来了,反而贷款意愿没那么强了,更多的是为了借新还旧周转。这点从宏观数据也能看到,前些年民企难贷款,国企央企和城投公司贷款资质羡慕死人,而现在给民企十年经营贷都见到3.2%的利率了,可见一斑。
储蓄和投资,也就是对应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传统经济学一直是保持着两个平衡,螺旋上升,也就是对应GDP的上升,对应从生产法和支出法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都保持上升。
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候,国内的经济工作者们每天思考讨论的问题都是,如何抑制国内需求,打压国内需求。因为当时供给不足,不抑制需求的话,就会面临通货膨胀,而扩大投资本身又会增加社会需求,所以最好是在不扩大投资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生产力,也就是供给,于是需要企业进行改革,即使要投资,也要投资那种能很快带来效益生产力的优质项目。
这么多年下来,在外贸的带领下需求一路飙升,使得我们生产力供给大幅提升,而这几年全球化体系很难维系,海外需求不可避免只会向下,面对高高在上的生产供给能力,需求这一端面临巨大压力既然是螺旋匹配的,无非是扩大内需,要不就是降低产能。但后者就是衰退。
40年前的经济工作者们大概没有想到,有朝一日需求不足会让我们如此头疼,也不会想到我们需要纯纯是为了刺激需求而开展很多的基础建设,甚至是一些建好就荒废的产业园。
当年大力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放在今天大家都温饱的情况还要硬鼓励消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当投资和消费都没有利率弹性的时候,宏观经济怎么走?
其实这也能解释这一轮放水这么猛,印了这么多钱,但好像作用比想象中小多了。
怎么走?顺其自然走!
你连续工作了24小时,跑过来问我喝了两杯咖啡三瓶红牛了怎么还是干活效率低,怎么才能不犯困继续高效工作呢?
我只能回答你:睡一觉。
一张一弛,这么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套到一个长达百年经济周期然后交叉在人短短的一生寿命后,就极少数人能够平常心对待了。
全球经济和平迅猛的发展了大几十年,继续喝债务配方的咖啡和红牛效果没那么好了,感觉不可持续了,怎么办呢?
只能顺其自然,来一场衰退。
衰退才是治疗通胀的最佳良药,这本就该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样子。
我们传统上也有很多谚语: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深蹲是为了更好地起跳,小别胜新婚,延迟满足感,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拔河里的一二节奏战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等等,其实背后都有这层韵味。
衰退,绝对不是看空和悲观!
就像再狼性的公司,一员工熬夜加班了,第二天老板看到后都会说:赶紧回去睡一觉吧
睡醒后,恢复生龙活虎,继续冲刺下一个台阶。
所以,衰退,恰恰是最大的乐观。
那再往深处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很简单,再狼性拼命加班的公司,也不会要求7*24小时不睡觉连轴干,会死人的!
再优秀的经济模型,也不能要求全球GDP连续100年*365天一直涨,也会死人的!
回到初心,不忘初衷!
当年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一切瞄着GDP,就会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
但生活更幸福是初衷,并不是GDP。
一切以GDP增长为核心构建的经济体系,有一天会面临GDP增长只能保持幸福度不变,GDP不变会导致危机从而幸福感下降,而GDP下滑则是重大危机导致很多人吃苦受难,那这个时候,就本末倒置了。
就该回到初心了,生活更幸福才是初衷,不是狗日的GDP。(感兴趣的可以读下这篇ChatGPT对这个社会真正的影响是什么?)
之前收藏过一段话,找不到出处了,粘贴出来:
不知道以西方的逻辑是否能懂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哲理。按市场经济的理论,通胀是必然的,也就是物品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因为货币越发越多了。但却有这么一些领域,似乎呈现一种“反市场经济”理论的现象。比如芯片、电视机、手机、白色家电等等。为何是反?因为同样的配置和性能,价格在不断下降,越来越低。或者换一种说法,付出同样的钱,越往后,买到产品性能越好,配置越高了,对吧?和通胀没有毛关系,是不是反市场经济?
为什么会这样呢?
观察这些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科技含量高、易于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迭代更新快。
说明这些领域产品性能的进步、技术的迭代更新和产能增加均快于货币发行量,简直就逆天了。
那咱们做一个假设,倘若有一天关乎人类生存的所有领域和行业,都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是不是人们的生活成本都将越来越低了呢?
而按照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消费者的成本=企业的收入,那么企业收入不是就越来越少了么?
原来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技成就了西方的经济繁荣,同样科技也会灭了市场经济。当科技进步到可以将大部分物品都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时,人类还需要所谓市场经济吗?
资本做梦也不会想到:科技进步的尽头居然是“共产”。
本文底层逻辑基于下面这篇文章,万字长文,慎入: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的有那么一丝丝道理,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加个星标,多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