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将是线上线下融合主战场 “仓”很关键
点击上方蓝字↑“商业观察家”关注我们
金砂永远都混藏于沙石之中,肉眼难以分辨。只有经过粉粹、筛漏、冲洗、分离才可能获得最终那一抹金色。
“国发78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一些内容在过去出台的政策条文中都有提及,比如,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网点规划、内外贸一体化等等。
所以,我们要关注“国发78号文”中的新“现象”。
一项行业政策的出台,不会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主观选择,它会调研于市场一线,评估企业、市场真实情况。
因此,当新的政策条目出现在“国发78号文”时,我们应当敏锐地认为,这或许能部分反映市场、企业间当下的最新动向,或者说发展方向。
大气候到了
“国发78号文”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新生态转变。
而通读“国发78号文”,给《商业观察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在于,“国发78号文”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所出台的政策条目。
比如“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
“鼓励线上线下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场资源,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
“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向实体零售企业有条件地开放数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
当一份关于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政策意见中,出现鼓励线上优势企业有所作为的条目时,我们需要听听电商平台的看法。
“国发78号文”出台当天,《商业观察家》询问了中国最大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对新政看法。
“恰逢其时。反映了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各个市场角色、参与者都看到了,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文件来得正是时候,说明大气候到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
张勇说,要将阿里巴巴以前说的“帮助”线下零售转型升级,改为“融合”线下零售转型升级。
融合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好时机?《商业观察家》认为,从成本端、发展空间和技术基础,目前到时候了。
从成本端看,获客成本的线上线下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反转。
线上渠道的获客成本(流量)过去十多年一直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十年前获取一个有交易产生的用户,成本只要2、3块钱,而到目前则超过100元。眼下,各大电商企业的营销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已达10-20%。
获客成本的提升,意味着要维系线上渠道的市场增速,将越来越难,所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新的方向和领域来找到顾客。
与此对应的是线下实体零售业,因商业物业的过剩供给,许多地区的商业物业租赁价格出现增长停滞,甚至下降情况。一些实体零售商的物业租赁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已不到10%。
两者间的一增一减,将会造成更多线上资本向线下“迁移”。
从成长空间看,线上线下的融合会带来可观市场增量。
举个例子,在北京王府井商圈,做一个像样的户外广告,一年的投入要几百万元。用这几百万元为什么不去开一家店呢?通过商店也可以去分享周边人群的聚焦,还能直接展示、销售、存放商品。
实体店的价值正被低估,同质化的竞争导致人们对太多实体店缺乏“感觉”、视而不入。但如果新的力量、经营理念进入。实体零售商也实现升级,更多的“控货”。进而重构实体店经营,它将可能重新迎回顾客,尤其是年轻顾客。
由此,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实体店不行,更准确点说,应该是实体店有广阔的潜力尚待挖掘。
就像盒马鲜生那样,单是将餐饮体验引入卖场,便引发了消费爆点,人群的聚焦。而通过门店发货的O2O方式将线上线下结合,整个市场外延扩大,放大了门店价值。同一个商业物业租赁成本下的一家店,加上O2O线上平台产生的销量,一家店的整体销量相比过往大幅增加。
目前,盒马鲜生首店的线上订单量已超过线下,如果按门店周边1-2公里的配送范围看,盒马鲜生方面披露的数据称,其首店周边1-2公里范围内的线上订单量,已超过淘宝、天猫等几乎所有纯线上平台在该区域的生鲜订单量。
从技术、基础设施层面看,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已逐步成熟。基础设施完善、更大范围的应用,导致应用成本相比过去几年大幅下降。
得益于先行者的试水,O2O软件、系统的搭建成本、对线下体系的改造成本,相比过去大幅下降。上点规模的连锁零售商从动则过亿投入,到目前,已降到千万水平。
移动社交工具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开展O2O的相关成本。
技术的成熟,基础设施的普及,将有利于线上线下融合。
而未来趋势,则预示着更多机会。
比如电子支付,毫无疑问将是未来实体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它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也能帮助零售商实现线下购物流程的数据化,进而指导商品选品、降低营销成本,以及进行低成本的会员管理。
商超是线上线下融合重点
方向如果没有疑问,那么,线上线下重构融合会率先在哪些领域出现?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
《商业观察家》认为,电器、百货、商超传统实物零售的三大块中,商超品类将会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主战场。那些有成熟仓配体系,进而能“控货”、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的商超零售商,在未来的融合发展中,将占据优势。
首先,这是因为商超市场格局仍未固化,存在大量想象空间,给资本进入留下空间。
电器零售市场,线上平台目前形成2、3家企业,市场格局趋于固化。京东线上市场份额则领先,超过50%。近几年,其不断提升产品毛利率的作为,一是让电器线上零售成为了一门赚钱的生意,另一方面则显示“安全边际”的形成,让其敢于“盈利”。
线下呢,电脑城等业态的大面积“衰退”,全国性的连锁企业也就剩下几家。市场集中度相对很高。
由此,在这样的品类中,线上线下融合能带来多少市场增量?
线上线下融合需要投入,如果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就没有空白市场空间,资本哪来的动力投入?比如,让京东整合线下电器店,回报在哪?电器商品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消费者来线上,为什么还要去线下?市场发展到这个阶段,形成了几大巨头的竞争格局,让这几大巨头线上线下整合,抢彼此市场份额,所将造成的巨大投入与恶性竞争,却看不到获利空间,如何能说服资本?
百货品类也类似。因品类的长尾特性,及百货产业链较长,不易掌控特征。目前,中国线上线下零售商都不具备百货商品的直接零售能力,不直接经营库存、不控货,大家都以平台方式发展业务,利润来自联营扣点、流量变现。过去,力图大范围“控货”的线上线下零售商,则大都成了“先烈”。
这样的品类市场,线上线下零售商过去所做都是力图掌控流量入口,谁有流量、有客流,谁就发展得更好。
阿里巴巴在百货品类线上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有动力对线下快速整合吗?
很难,不控货意味着连售卖的基本货品都无法掌控了解,不清楚库存状况、对货品毛利没有掌控力等等。这样情况如何实现线上线下商业元素重置、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如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体验业态?哪来的库存无缝对接?哪来的线上线下数据融合?整合线下又能做什么?
无非是引入点科技元素,比如智能停车。在门店运营层面进行更年轻化的运营调整。
商超品类就不一样,商超品类线上渗透率很低,市场处于拓展阶段,有增量空间。商超品类属于高频消费,是电商寡头间的“最后一战”,京东赢得商超,凭借高频消费特征能让其百货平台业务获得成长。阿里巴巴赢得商超,电器零售市场格局就有改变的契机。
所以,在电器、百货品类的市场格局逐渐固化、增量空间日趋稀薄的当下,为了“安全边际”,为了成长空间,未来,线上资本将会蜂拥进入商超品类。
但商超品类,通过纯线上运营方式,是很难获得像百货、电器市场那样的成功。因为商超品类的客单价低、毛利低,线上经营面临成本覆盖问题。成本端的瓶颈将会推动商超品类向线上线下融合方向发展。
其次,从线上线下融合的可操作性看,商超品类也更容易。
电器市场,比如大家电,其体积、重量大,客单价高。因此,即便是实体零售商,发货模式也是从中央仓发货。门店的仓配价值并没有很好体现,它的配送模式其实与B2C电商是相似的。这也是电商能对电器实体零售商形成较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两者的相似性造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结合点相对缺乏。
百货市场,比如服装,毛利率高,但问题是非每日高频消费。理论上,服装零售店可以通过基于门店发货的O2O方式发展线上线下市场,因为O2O的配送成本更低。
但从实际运营看,服装品牌商大多通过中央仓全国发货。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因为服装便于运输、毛利高,能覆盖B2C中央仓发货的配送成本。二是,相对商超品类,服装非高频消费。如果从门店发货,门店能获得的每日线上订单量是不均匀的。因此,门店所增加的O2O线上运营团队所能形成的成本,相比中央仓集中发货所构建的人效成本,要高很多。三是,当下的中国服装品牌市场,门店的直营比重仍较小,整合加盟店铺难度相对较高。
因此,服装店的仓配价值在当下也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之所以说商超品类适合线上线下运营,因为这个品类的高频消费特征,造成每日线上订单量均衡,只要每日订单量达到一定比重,门店构建线上运营团队就可能算过账来。
商超品类的低毛利、低客单价消费特征,造成B2C电商配送的刚性成本难以覆盖,但对于门店而言,仅仅是增加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如果这个服务成本可以实现消费者承担,那么线上业务嫁接到实体零售,并不需要增加太多运营成本。而为门店插上无空间限制的线上业务,则能扩大门店的辐射半径,并提高区域内市场的渗透率。
商超品类的日常刚需特征,造成消费者需要2小时内的配送等服务,因此,基于门店就近发货能低成本做到这一配送效率。从而赋予门店仓配价值。
最后,商超品类的控货比重较高,比如生鲜品类,当下主要的实体零售商基本都自营发展。商超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所占商品经营比重也是远远高于电器、百货品类。
当商超零售商能更多控货,那么线上线下间的融合就有更多操作空间。只有你能掌控商业元素,才能将其真正打通,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置。
这实际也是实体零售商的“要价”基础,拥有成熟仓配体系,进而实现货品的可控,对于当下的电商平台非常具有价值。门店是否漂亮,门店运营能力是否高实际则没有想象那么“重要”,因为掌握年轻用户的电商似乎认为,通过科技元素引入,以及对年轻用户需求的掌握等等,他们能为门店运营带来提升。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添加微信shangyegcj加入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