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故事】愿得此身长报国 白首不忘思源情
编者按:
敬老爱老,关心老校友近况,一直是交大校友会开展工作的优良传统。2020年11月上旬,借北京出差之机,校友会老师专程前往北京城东河北燕郊镇的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看望在此居住的马家騄、邢幼青、周熒、钱皋韵等校友,送上母校问候,并以访谈形式,记录了校友和母校和校友年度捐赠的感人故事。
有这样一批老人,他们年少时意气风发,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考入当时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向往的学府——交通大学,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求学时光。而后,他们迎来了全国解放、百废待兴的大潮,在时代的洪流中成长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可谓是民族复兴和交大校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晚年,他们依然心系母校发展,长期参加“思源校友年度捐赠”,为交大育人工作添砖加瓦,续写着与交大的情缘。
追忆往事波澜壮阔 一片赤诚反哺母校
马家騄是1949届工业管理工程系校友,作为与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的同届同学,历经汪伪政府、日据时代、国共内战,在学生运动中逐渐树立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信仰,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请缨北上,扎根东北工业建设,为国家经济复苏和工业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处徐家汇的交大是当时全上海学生运动的中心,是我毕生以来常常魂牵梦萦的地方!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全国各地的同学都回来了,聚在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的墓前,追忆往昔,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于交大给予自己的成长和指引,马家騄一直心怀感恩。退休后,他长居北京,长年关注和支持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从年度捐赠项目2004年正式设立开始就坚持每年参与,截至2020年底共参与捐赠近20次;2020年7月,马学长一次性向交大捐赠人民币20万元,注入“校友爱心助学金”资助贫困生。马学长说,自己的人生信仰是“说真话、做真人、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读书的时候,号称北清华南交大,母校和人民培养了我,学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我在负担自己的养老生活尚有余力的情况下,愿意参与捐赠,给学校办学事业出一份力。”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的是一位九旬老人对母校、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
马家騄学长向校友会老师展示收到的交大校报
校友会老师在养老机构与马家騄学长合影留念
交大夫妻投身革命 饮水思源齐头并进
1949届航空工程系校友邢幼青和1951届化学系校友周熒夫妇的故事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他们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和一系列的抗议请愿活动,并受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迫害,上过通缉令,蹲过大牢(“坐牢算什么,我们不害怕。放出去,还要干!天快亮,正黑暗,路难行,坐牢是常事情,常事情!坐牢算什么,我们不害怕,放出去,还要干!”邢幼青按照歌曲《跌倒算什么》,改编成《坐牢算什么》的战歌。——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安全撤退,辗转过安徽和甘肃的解放区,最后定居在北京。解放后夫妻二人被分配到发改委工作,因为战争而中断学业的周学姐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读书,攻读完了硕士学位。
邢幼青、周熒校友夫妇近照
和马家騄校友、邢幼青校友夫妇住在同一家养老机构的,还有一对交大校友夫妻——1950届纺织工程系校友黄福祥和1950届工业管理系校友徐旃玲。两人结缘于解放前的学生运动,在黄学长的影响下徐学姐也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黄福祥夫妇和邢幼青夫妇是故交,他们既是同学、又是从小一同长大的同乡,在学生运动中一起闹过革命、蹲过大牢,一起入党,解放后又相逢在北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晚年时光,他们每年相约支持母校“思源年度捐赠”,还订阅校友会会刊《思源》杂志和《上海交大报》(校友月末版),每个月能够从校友会得到母校最新的消息,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企盼。
科研之路始于交大 爱国荣校奉献终身
1950届物理系校友,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皋韵院士致力于民族自强,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奉献终身。在早年接受母校访问时,钱学长曾说:“我报考交大的物理系,缘于少年时期的个人经历与兴趣。上中学时,与班上两位爱好无线电的同学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学装无线电,研究高压电的放电现象等,培养了我对物理与实验的极大兴趣。直到进入交大物理系,我才得以在名师大家的点拨与指导之下,为自己所深爱的实验物理学打下坚实基础。”已经93岁的钱学长耳聪目明,电脑、手机和网络都使用非常熟练,丝毫不输年轻人,尽显交大“理工男”的风采。
钱皋韵院士和同为交大校友的夫人杨念如近照
钱皋韵学长的夫人杨念如是交大1951届数学系校友,当年也是交大进步学生的一员,和黄旭华、徐旃玲等同窗好友一同活跃在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山茶社是以歌舞为主的文艺社团,后来演变成了‘交通大学北京解放战争期间校友联谊会’,成为了交大学生和校友运动团体的中坚和“民主堡垒”),与敌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周旋和斗争,积极参与了护厂护校等多项工作,做出了出色贡献,共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交大上院草坪上的同学合影
(右二右一是钱皋韵、杨念如)
两位老人同样也参与了母校“思源校友年度捐赠”。他们向校友会老师展示了精心保存的1945-1951届在京校友通讯录,上面的名字熟悉而亲切——其中有许多每年坚持参与年度捐赠项目,默默地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的老校友。这些年过九旬的老人们,在革命的暴风雨中蜕变,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为栋梁之才,半世身居北京,江南乡音未改。已近期颐之年的他们难忘母校的培育之恩,在生命的余光中殷切地关注着她,支持着她,为她的每一点发展变化而由衷地欣喜。
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长年关注和支持着母校发展的校友,感人至深的故事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不胜枚举。
张良起:
1946届电机系校友。在自动控制领域贡献卓著,成就斐然,并始终关心母校的发展,毕业后多次回到母校,与青年学子交流。他生前希望将毕生所有捐赠给母校,设立博士生奖学金,助力学生成长。张良起学长过世后,夫人刘杜珍始终把张学长的遗愿放在心中,并与学校对接完成他的心愿。
张松寿:
1952届机械工程专业校友。临终前委托夫人黄韫玉女士(医学院校友)完成其对母校饮水思源的遗愿。黄学姐遵其遗嘱,亲自前往盛宅·校友之家捐赠1万元现金,并留言:
祝母校早日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精英。
——妻子黄韫玉代张松寿尽爱校之心愿
此后黄学姐每年都秉承饮水思源的理念,以张老先生的名义为母校捐款。
杨德生:
1953届电工器材专业校友。每年坚持亲自来校捐赠,一大早从浦东辗转来到闵行交大,在办公室开门之前就早早等在了门口,一定要把捐赠亲自交到校友会老师手中才放心。
茅中行:
1955届电力工程专业校友。每年坚持亲自来校捐赠,自年度捐赠项目启动十余年来不曾间断。在疫情防控期间,老人不愿意给母校添麻烦,与校友会老师在校门口办理捐赠事宜后便匆匆离开。
周以仁:
1962届车辆制造专业校友。捐资230万元人民币,以其伯父周志宏院士及其夫人凌其敏学长名义共同设立“思源·冠名教席基金”,用于支持学校公共基础课建设。
吴永昌:
1965届船舶制造专业校友。夫妻两人都毕业于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妻子去世后,学长计划将他们夫妻二人毕生积攒的退休金大约100万元捐赠母校,在12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设立师生奖助学金。
熊炳根:
1977届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校友。长住江西九江,多年来坚持参加年度捐赠,支援学校建设与发展。今年因病身体抱恙,但依然挂念着母校,托同学转达了给母校的捐赠和问候,校友会得知消息后,也通过电话向熊学长送上了母校的慰问。
林灵益(化名):
热心校友。80高龄,亲自来到校友会闵行办公室捐赠,坚持不愿以真实姓名捐赠,连水都没有喝一口,留下2200元捐赠款后便匆匆离去。
……
因为空间的距离,校友们无法经常返回母校,相聚的时光显得尤为可贵。这些老校友与交大、与“校友年度捐赠”的故事所折射出的是众多老一辈交大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助力母校、再创辉煌的殷殷企盼,交大精神中所包含的“饮水思源”的高尚品格与精神气度,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他们的一生。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哪怕山高水远,也要永远将母校的光荣记挂在心怀!
撰稿|况璐
摄影|况璐
排版编辑|胡聿琳
责任编辑|陈方玺 谢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