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牛奶盒承载的毕生心愿,1946届交通大学校友张良起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


出身“状元之家”

他是造诣颇深的控制论专家

曾担任我军第一批雷达兵“导师”

主持研制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

他是引领改革创新的大学校长

投身教育,朴素一生,无瑕人品

他是交大老学长——张良起


他用一个牛奶糖盒承载毕生心愿

150万,这笔捐款来自

交大12年前去世的校友


1946届校友张良起学长和夫人刘杜珍

捐赠毕生积蓄在交大设立“张良起奖学金”






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张良起奖学金”捐赠仪式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楼会议室举行。

1946届校友、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学长的夫人刘杜珍,以及上海警备区副政治委员、纪委书记周夕根等相关领导,警备区第一干休所领导及嘉宾,老干部、工作人员代表、杨浦区公证处代表莅校出席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以及党委宣传部、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总会办公室、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武装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捐赠仪式由张安胜主持。

捐赠仪式上,杨振斌代表学校,向刘杜珍学嫂致送捐赠证书、感谢状及一份精心仿制的张良起学长学籍档案。

老一辈交大人秉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砥砺奋进,步履铿锵,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做出卓著贡献。张良起学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张学长的一生,体现了交大人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以及“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

——杨振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0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张良起交大毕业照

     张良起(1923-2009),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控制论专家。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交通大学助教,讲师。


向上滑动查看

张良起学长与母校的思源之情


 

张良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兄妹五人中三人考入交通大学。1941年,张良起从南洋模范中学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在交大租借的法租界临时校舍上课。1941年底,上海租界沦陷,学校于次年8月被汪伪教育部接管。张良起毅然退学,并于1942年11月跋山涉水离沪远赴交大渝校,入读电机系二年级。回忆起当时艰苦的求学环境,张良起曾感慨道:“真的为当年的老师们在那样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进行不懈地教学而感动。”


张良起在交大读书时的资料表

从交大毕业后,张良起宁愿放弃上海电讯局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交大一时没有助教的空缺,他宁肯暂时去当中学教员,也要等待。建国后,张良起历任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教员,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系主任、校长。在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张良起带领国防科大的老师们借鉴母校上海交大“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的优良传统以及其它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国防科大的改革创新。几年下来,国防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取得令人惊讶的业绩


(左图)1948年1月,交通大学聘请张良起担任助教

(右图)交大电信工程专科全体教授留影后排左起第四位)

张良起不仅在工作中用共产党员的奉献与坚守为国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生活中也一直秉承党员干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他与刘杜珍二人生活简朴、勤俭耐劳。每日亲自下厨、粗茶淡饭;乐于助人,生活上经常照顾条件困难的同事,将良好居住条件让与他人,起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表率作用。

刘杜珍回忆说:“平时出差,他都是自己带面包、方便面,从来不去餐车就餐。有一次,从武汉参加完会议回长沙,没有坐票只有卧铺,他就一路站了回去。”

长期热心母校校友工作,退休之后,张良起经常想回母校走走。刘杜珍回忆,因为多年超负荷工作,张良起先后做了三场手术,退休后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最后,连亲自给母校捐款的愿望也没能实现。2009年,张良起因病离世,离世前,他与夫人刘杜珍约定好,他的器官捐献给301医院做科研教学之用,丧事一切从简,身后把自己的节余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母校发去唁电。

在刘杜珍的家里,有张良起曾书写过的一张条幅,那是陶行知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02

“把这个交给学校

他的两个心愿就算全部完成了”

张良起与刘杜珍结婚照

刘杜珍居住在上海杨浦区第一退休所里。在她家中,整洁的客厅里,除了一张沙发,几乎没有什么新家具,放老照片的柜子和生了锈的电扇都是从长沙带过来的,跟了学嫂几十年。

在刘杜珍眼里,150万元的捐款“少”得让她拿不出手,但实际上,学嫂生活并不“土豪”。杨浦第一退休所政治委员邓荣锦说,刘杜珍家里从来没有请过保姆,每天都坚持自己去食堂,把饭菜打好拿回家,留一半吃一半。“别看老人居住的房子有两层,实际上,二楼就装了两扇门,其它都是毛坯。她在家也不开空调、暖气,一年四季也就这么几件衣服。”

谈起捐款的初衷,刘杜珍回忆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对张良起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教育和科学。回报母校是他一直就有的想法,他想为热爱科学的学生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全力支持。”刘杜珍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仍十分清晰,她表示:“一个人又花不掉什么钱,而且自己每个月还有点退休金,这些钱对自己没用,送给学校,希望能发挥一点作用。”

由于工作原因,出生于上海的张良起1952年被调离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调回来过。“以前陪着他回过上海几次,每次回来都要和他一起去逛逛徐汇的交大校园,然后就是见亲戚、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刘杜珍回忆说,张良起和朋友、同事们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大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偶尔也会说一些趣事。

“以前工作和生活都不在上海,没有机会完成他的愿望。结婚50多年,他的愿望也就是我的愿望。”张良起离世后,刘杜珍一直把张良起的骨灰暂存在家,希望能有一天带回到上海,让他落叶归根,现在,这个心愿完成了。



刘杜珍从铁盒中拿出了全部的存款票据

刘杜珍起身从卧室里拿出了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的是老两口全部存款票据。2020年,88岁的刘杜珍辗转多方与学校取得联系。她说:“这是我先生生前和我共同的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资积蓄,加上我们身后的余财全数捐给学校。他走后,我的精力和记性一天不如一天,我必须要尽快完成这件事。”刘杜珍牢记张良起的遗愿,把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母校,设立张良起奖学金,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刘杜珍还表示,在其去世后,曾缴纳的购房款65万元人民币待组织退还后,也将委托上海警备区杨浦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党委领导代为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资金用于追加至奖学金本金。她委托上海警备区第一干休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联系,并在干休所和交大基金会的共同见证下,分别于2020年12月15日和12月29日做了继承公证和赠与公证。

得知消息,母校师生深受感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认真设计,多次对接,把这份激励和感动落到实处。学校将张良起奖学金设立为留本基金,希望能有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加入基金,弘扬思源精神,培育祖国栋梁。

首期张良起奖学金将用于奖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品学兼优、具备创新科研精神的博士研究生,助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每年共设立奖学金3名,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0元人民币。


填补技术空白 立足教育之本

坚守国防事业 无瑕人品清玉

张良起学长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感动,致敬



来源丨上海交通大学官网、上海交通大学官微、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上海交大基金会、新华网、文汇教育等

排版编辑丨胡聿琳

责任编辑丨陈方玺 谢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