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复旦书报亭的最后一夜
上世纪50至70年代,书报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兴起,那时的《新民晚报》一份只需要1毛钱。
90年代末,为应对“下岗潮”,上海政府提出“4050 工程”,东方书报亭的营业员更是一度成为最抢手的岗位。
20年后的今天,街角的红亭子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近期的全城亭棚整治更是犹如一支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无数亭主心头——书报亭的最后一夜何时到来?
而今,复旦周边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亭主已然杳无踪迹。
记者 | 周郁璐 吴炅 廖子恒 谢蓬望 吴梦如
文 | 吴梦如
图 | 吴梦如
“当时这个项目很吃香的!”
晚上七点,华灯初上,国权路政肃路路口还未迎来下晚课的人潮。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了报刊,走出报刊亭的孙阿姨弓下腰,锁上了报刊亭的铁门。这样的生活,孙阿姨已经持续了十八年。
孙阿姨今年60岁,上海本地人,2000年开始经营位于政肃路国权路上的东方书报亭。
最初,书报亭还很小,只有一个圆形的小窗口。但是进货量却很大,受人欢迎的《申江服务导报》,每天需要进货一百份。
阿姨常常在中午锁上抽屉,去南区食堂吃中饭,若有人想买报纸,只要把一块或者五毛放在桌上,和保安打个招呼即可。
接盘这家书报亭,缘起于2000年。那时,孙阿姨所在的工厂效益不佳,下岗以后,她接触到上海市“4050工程”中的书报亭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很吃香的!想在第一批申请到(书报亭),还需要熟人的介绍。”
“东方书报亭项目”是上海市政府为应对90年代末的“下岗潮”引入的项目。而“4050工程”旨在帮助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男性的失业人群进行再就业。
2001年,普陀区提供121个书报亭经营名额,应聘者近千人;卢湾区提供40个名额,报名者逾700。书报亭的营业员一度是最抢手的岗位,当年全市拥有的东方书报亭数量达到1012个。
从90 年代至今,在最高峰的时期,上海所拥有的书报亭有近3000家。
“所有的书报亭都要停运了。”
然而,书报亭的境况早已今非昔比。报刊杂志堆积在书报亭的角落,卖不出去的过期刊散落在仓库里。相比于以往200-300份的日销售量,孙阿姨坦言,生意最好的情况下,每天也只能卖出50份。
原先周销售量100份的《南方周末》,现今备受冷遇,一周最多卖出10份。而杂志更是少人问津,一天只能卖出一至两本。《参考消息》和《新闻晨报》等成为仅剩的销售主力军。
销售量较好的报刊名称词云
为了提升书报亭的营业额,书报亭公司允许了部分其他商品的经营。饮料、网线、路由器、收音机、代寄代收快递等服务方便了复旦学子的需求,书报亭的“副业”成为了主要收入来源,报刊自身的销售量反而占比不多。
面对销售量的下滑和3000元不到的月收入,孙阿姨苦笑:“我已经算好的了,下半年所有的书报亭都要停运了,因为没法生存下去了。”
根据年初的调研,位于复旦周边的6家书报亭(政本路国顺路、政肃路国权路、国权东路大润发前、国顺路管理学院门口、邯郸路、中原路),销售量全都连年下降,仅一家能勉强维持支出。
尽管书报亭难以维持生计,但孙阿姨却始终放不下这里——一些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和孙阿姨关系不错,孙阿姨念旧,她说:“顾客也都是老客人了。开书报亭能和大家聊聊天,很多人经过都会和我打个招呼,说说笑笑的,心情好一些。我也60岁了,如果不开书报亭,就只能在家呆着。毕竟在这里做了十几年了,其实赚不赚钱我已经无所谓了。”
“现在的政策已经变了。”
然而书报亭的生与灭,并非由她决定。
孙阿姨的书报亭常常受到街道和城管的管辖。“怎么堆那么多,拿走拿走!”、“快,拿掉!”是她听到的最多的命令。
起初阿姨到街道申请的书报亭,现在却面临“违章建筑”的控告。“当初建立书报亭是经过相关文件批准的,然而现在的政策已经变了。”——最初,“4050工程”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书报亭一度拿到了占用道路的书面许可,如今,“4050工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曾经促进就业的书报亭,在经济发展和市容建设的迫切需要面前却成为了烦人的阻碍。
近几年,“书报亭被拆”已不是新鲜事。上海各区更是纷纷开展了占道亭棚的综合治理,在2018年,上海已明文规定“城市管理要基本做到占道经营性亭棚入场入室。”
近年关于拆除书报亭的部分报道标题截取
截止到今年8月30日,杨浦区已整治全区各类经营性摊亭棚88个,其中东方书报亭48个。在地图里搜索复旦周边的书报亭,跳出来的位置结果有数十个。然而,周报记者走访时发现:真正走到那里,剩下的都只是一片空地。
复旦周边的书报亭
曾经散落在东区、南区、文图的书报亭,在国权路、国顺路各个转角路口的红色身影,全都不知所踪。
国顺路管院书报亭拆除现场以及拆后痕迹
图书馆书报亭拆前面貌以及拆后痕迹
东区书报亭拆前面貌以及拆后痕迹
南区书报亭拆前面貌以及拆后痕迹
复旦法学院的王蔚教授于1987年来复旦工作,她回忆道:“我记得刚来复旦工作的时候,复旦周边并没有书报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上海的书报亭作为政府政策的附属物而存在,从被需要到被遗弃,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便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亭棚整治的城市管理的确加速着书报亭的消亡,但销售量的逐年下降、客户群体的不断流失却是必然的事实。
“报纸可以线上看,杂志可以网上买。”
据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统计,多年来报刊业务持续减少,下降成常态趋势。2017年订销报纸业务8.1亿份,同比下降7.8%。全年订销杂志业务完成2295.4万份,同比下降14.6%。
2012-2017年报纸业务订销数量
2012-2017年杂志业务订销数量
对于书报亭的消失,17级的李同学表示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多的影响。李同学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的忠实读者,每半月杂志出版,她都记得光顾孙阿姨的书报亭,俨然是报亭的常客。
“其实这类没有时效性的杂志可以网上买的,直接打包二手的书,一次性买入既方便又便宜。”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书、自媒体、网购都几乎可以替代书报亭的功能。“书报亭没有之后,报纸可以线上看,杂志可以网上买,买纸质书可以去亚马逊或者当当网,各类微信公众号还能提供许多我所感兴趣的文章。倒是寄收快递的地点少了一个。”李同学坦言。
如果不是急着买瓶矿泉水换零钱,如果不是在书报亭就近寄收快递比较方便,大多数人和书报亭的缘分,总是停留在擦肩而过。
走在熟悉的街头转角,红色的亭影仿佛还若隐若现。一晃十余年,书报亭在“下岗潮”的大背景下诞生,历经纸媒的辉煌与衰落,最终光荣退役,响应了市政府对于市容治理与规划的需求——东方书报亭的诞生与消失,都被刻下了时代的印记。
只是,那些曾经因为书报亭而再就业,现在又因书报亭而消失的群体,他们现在又在哪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3]《2017年上海市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等6份统计公报
[4]《上海市东方书报亭经营现状及发展方向调研:以杨浦区为例》实践小组调查资料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