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扶贫”模式兴起:平安“扶贫保”正在快速复制

蓝广雨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作者:蓝广雨

编辑:黎宇琳


一款新型的公益金融产品正在成型,这款产品旨在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并撬动政府的精准扶贫资金,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这里说的是平安集团的在最近一年里力推的“扶贫保”,这一糅合了无息贷款、农业保险、电商平台等多种金融工具的新做法,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截止2018年8月,已于贵州、内蒙古、云南、河南、湖北、甘肃等多个贫困地区建立了试点,撬动扶贫贷款1.03亿元,联结贫困户近万人。


平安的“扶贫保”不是一个单个的项目,而是“一揽子扶贫项目”的统称,既为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息免担保贴保费”的产业扶贫服务,又为贫困农户捐赠涵盖意外险、医疗险、农险、教育基金等专属保险保障。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帮助农企融资,一方面帮助农民就业,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农业公司免费向贫困户发放生产资料,并按定单回购农产品,增加农户的收入。


平安设计了一个很理想的模型:前端以“保证保险+贴息”,为贫困农村发放免息免担保的扶贫贷款;中端依托科技应用与产品定制结合的农险产品,保障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后端通过旗下的电商平台,打通销售通路,帮助合作社和农户销售农产品。


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设计新型公益项目是近年的一大趋势。除了产业扶贫以外,平安提出了“智慧扶贫”思路,正有意识地将人工智能,云平台等创新科技积极运用到扶贫实践中,开展了包括远程在线诊断平台、健康管理APP、智慧小学、网络教学平台等系列尝试。


在平安“扶贫保”的模式里,农业保险的介入是撬动扶贫资金的重要优势——最近半年,平安集团逐一将包括牲畜识别、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到“扶贫保”中,旨在通过新技术提升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


农村产业扶贫难,难在一旦停止输血,扶持起来的产业即难以为继。目前,平安集团试图通过“扶贫保”完成一个“产业+科技+销售”的扶贫闭环,尝试解决农村扶贫难。



Part.1

缘起:响应保监会号召


平安在公益领域投入巨额资源,这与中央政府的号召密切相关。


2016年5月,保监会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鼓励保险行业“履行扶贫开发社会责任,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得到现代保险全方位保障。”


2017年9月,平安“扶贫保”首个试点选在贵州省台江县,当时尚叫“扶贫贷”,由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产险公司负责实施。其时,该产品突出的是免息贷款,主打“免息免担保”。


2018年初,马明哲提出堪称平安公益战略的“三村工程”,在2018年5月和湖北孝昌的新试点中,平安开始使用“扶贫保”的说法,除了免息贷款外,还有捐赠农业保险,主打“免息免担保贴保费”。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对于一些偏远农村而言,农民每年依靠种植和养殖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即便村里有值得发展的产业,因为资金不足,一般也难以开展。有合适项目却苦于没有资金,这是很多贫困乡村面临的困难。


以台江县为例,其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截至2014年末,全县贫困人口2.61万,贫困率约16%,准脱贫人口(年收入在2500~2952元之间)超过50%。当地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和模式,如何找到一个适合当地、适合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尤为重要。



Part.2

模式:联动政府,成立产业扶贫基金


2017年9月,平安产险与台江县政府签署脱贫合作协议,帮助当地发展菌菇产业。平安产险通过信用保证保险,向合作银行借款5000万元作为扶贫贷款,加上台江县扶贫资金5000万元,形成1亿元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基金。


“扶贫保”的一大特点是贷款不经过农户。当地的农业公司向扶贫基金借款,用于硬件建设和技术管理,借款利息由平安产险贴息。而当地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后,向农业公司认领菌菇大棚并参与菌菇种植,最后获得大棚股权分红和劳务收入。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孙建平表示,目前市场上用于农户个人参与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成本高,担保要求多,往往为贫困户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借贷用途缺乏规范,贷款回收风险较大,扶贫保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而设计。


“保险的介入是扶贫贷撬动产业扶贫资金的核心,一方面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等手段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降低运作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风控机制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农户‘见贷不见钱’的贷后闭环管理,直接将扶贫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购买,使保险扶贫具有‘造血’功能。”孙建平说。


“扶贫保”采用了信用保证保险,资金一旦发生损失,损失由保险、政府、银行各按比例共同承担,参与的贫困户没有责任。项目还配套了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农业保险,假如因为极端天气而出现减产时,会给予农民一定补偿。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在这一模式中委实至关重要。



Part.3

破局:“猪脸识别”提升农险理赔效率


今年2月,平安集团推出“牲畜识别”技术。这是一项智能识别技术,类似于人脸识别,能够准确辨别动物特征,据说对猪、牛、狗的识别率达到99%。


这项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目前农业保险碰到的困难。如何对牲畜身份进行识别,一直是农业保险理赔的一个技术难题,现行的做法是查勘员现场进行核对,但此举查勘成本高、赔付流程长,一般需要3~5日。


牲畜识别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项技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获取牲畜的特征向量,并利用特征向量检索技术,在数据库中进行特征匹配,从而快速、准确辨别牲畜身份,使赔付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过去一年,平安集团将包括牲畜识别、卫星遥感、无人机、AIS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农业扶贫工作中。


目前,平安产险正在宁夏银川一家大型奶牛场进行试点。按照传统做法,保险公司接到奶牛场报案后,需派出查勘员需驾车40公里到现场查勘,当天完成现场查勘、资料完善后,返回机构才能进行案件操作,赔款支付周期为3-5天。引入新技术后,养殖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移动报案,自主上传现场查勘照片及资料,系统运用智能识别技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可实现1分钟快速闪赔到账。


2018年6月,平安产险与大疆科技合作,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方式,进行扶贫农险的标的查勘。此外,DRS鹰眼风控、AIS管理系统等技术也将应用到农业保险领域,通过业务数据、灾害数据、气象和遥感数据等,可以监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灾害预防及评估等。



Part.4

展望:“产业+科技+销售”的扶贫闭环能达成吗?


上线一年以来,平安“扶贫保”已于部分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贵州台江县食用菌产业已放款550万,第一批菌菇已陆续出菇采摘,首贷企业挂钩18户农户(88人)参与劳动生产,预计人均年增收7000元左右;同时可通过租金分红帮助超过1300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过400元。


乌兰察布阴山优麦项目已挂钩10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订单种植面积约2万亩,预计可为挂钩贫困户带来408万元增收,户均增收约3700元。同时,在播种、收获等用工高峰季节,可不定期为贫困农户提供用工岗位,提高贫困户收入。



鉴于农业产业扶贫中常见的“滞销”问题,平安正试图在“扶贫保”上搭载电商平台。目前,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生产出来的菌菇、燕麦、牛奶等农产品,可以通过平安集团通过旗下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截至本文发稿,基于乌兰察布农产品打造的“中秋扶贫礼盒”已经上线,该礼盒每销售一份,贫困户能够获利50元。


平安产险副总经理曹六一说,希望通过金融产品和科技手段,扶贫保打通了产业扶贫前端、中端和后端各个环节,形成“产业+科技+销售”的扶贫闭环。


地方政府对平安“扶贫保”普遍持欢迎态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副州长樊炳认为,当下资金等扶贫资源供给不足是一线脱贫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扶贫保”模式契合政府“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扶贫攻坚”的要求,通过保险与政策的有机结合,解决限制扶贫资金供给的核心因素,探索出一条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扶贫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扶贫新路。




点击如下链接可见专栏文章【商业向善】中国平安投100亿元扶贫,“公益+金融”能否打破扶贫困境?
阿里扶贫模式浮出水面:“市场的机会就是脱贫的机会”2018“99公益日”新规解读:腾讯意在营造捐赠新生态王健林的14亿“丹寨扶贫”,是否真能蹚出一条新路?
社企新贵“水滴筹”的突围之路商业向善的黎明:“共益企业”运动登陆中国



      

长按或扫描如上二维码关注“公益资本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见
公益资本论精选文章商业向善 | 慈善史 | 行业趋势 | 社会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