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公益,新在哪里?
推荐此文的理由:
旧的还没来得及体面地谢幕,新的已经迫不及待的奔涌向前。在这几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益慈善行业也不能幸免,从高举民间社会旗帜的NGO ,到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再到新商业的介入与平台型组织的兴起。从业者往往刚树起新的三观,又被下一波浪潮击得粉碎。
在这样的一个剧烈变动的新时代,怀旧者看到“危”,创变者看到“机”,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定位自己,并找到机会?
优先得搞清楚“新公益”,新在哪里。
在资先生看来,在后工业社会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的激发下,“新公益”已经出现,其逻辑有别于过往以基金会为中心的“现代公益”模式,社会企业、共益企业、影响力投资等新实践的出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先生一贯在“资本主义演变”的大背景下解读公益,这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她的文章有很强的历史感,又不乏对创新前沿的关注,总能为读者拨开迷雾,看见全貌。
个人认为,此文是公益从业者必读。
新公益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现实需要。其理论的提出者是被誉为经济战略思想家的几位教授,而积极拥抱这种模式,大力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是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他们并非像有人怀疑那样既想得慈善之名,又不愿放弃赚钱,也不是纯粹理想的利他主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因素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危机感。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有增无已,而且日益复杂化,单纯的公益捐赠和政府的福利政策都不足以应付。而且如果两极分化的趋势继续下去,政府的税源和传统公益慈善的财力也会日趋枯竭,因此有的学者提出新的公益模式……
他们创造了“包容性资本主义(inclusive capitalism)”,或称 “包容性商业”、“包容性繁荣”、“创造性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演变”等等,其含义可称为“全民资本主义”,即设法改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反对不平等的分配制度、制约财富向上集中。普拉哈拉德(这一模式的理论创始人之一)还提出了以全球“金字塔底层(BoP)”人群为服务对象,用市场的手段提供改善经济地位的机会。
2、员工:不仅提供公平的报酬和福利,还要支持他们通过不断培训和教育,获得新的技术以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培养多样性、包容性和尊严。3、供应商和其他有关公司:公平对待,符合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也就是不搞恶性竞争)4、所在社区:保护环境,尊重居民的诉求。(例如排污、强行拆迁、占领绿地之类的事都不能做)5、股东:创造长期价值,保证透明和有效沟通。(当然还是要赚钱的,但不保证利润最大化,也不一定年年都赚钱,只是必须让股东理解)。
2、结合社会学调查方法。这几位学者大概用二十年的功夫,做了非常细致的接地气的田野调查,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深入社区对特定的人群跟踪调查很多年,搞清楚这群人受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避免凭主观臆测给帮助对象一些其实不是他们急需的东西。
3、和心理学、行为科学相结合。有时某一人群之所以穷,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不完全是物质因素。
4、建成可以普及的模式。在此以前已有不少人这样做调查,许多新公益也强调因地制宜。这几位学者的贡献是把多年的实践提炼成一种模式,建立许多实验室,吸引很多年轻学生加入——这类调查需要的人力、耐心和时间是非常多的,培养大批人才,后继有人非常重要。因此他们的模式足够成熟,可以推广。
2、行为领域:三位获奖者从2000年开始做了一系列试验,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一些早已证明有高产效果的、简便的现代技术为何长年不为非洲小农所使用。于是他们在肯尼亚西部的农民中间进行了一系列长期跟踪试验。以使用肥料为例,开始认为可能问题在于农民不懂得正确的使用方法,或者是资讯不畅通。经过基于这一假设的干预试验后,似乎效果不显著。于是第二阶段,对肯尼亚种玉米的农民在肥料价格上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以超低折扣销售肥料来吸引特别贪便宜的农民,效果并不理想,远不如在收获季节以少量折扣大量供应,更能吸引农民购买,因为那时农民手里有钱。如果不顾农时,即使免费运输外加补贴,也不如选择恰当的时节。此项研究于2011年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在此之前,杜芙洛和班纳吉已经在13个国家的贫苦家庭做了类似的试验。这项试验的巨大影响在于提出了一项理论:对扶贫对象如何做抉择进行心理研究能取得有的放矢的效果。与一般经济学的数学模式不同的是,此项研究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特定人群中进行。
在美国,一般私营企业比公立单位和NGO薪酬高,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大多是后者。所以需要从在校时期起,就引导学生毕业后选择后者。为此,首先需要教师们改变观念,因为他们往往鼓励学生选择高收入的私人企业。但是在“义”“利”之间一味要求学生舍利取义、“无私奉献”,是不切实际的,还需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其利益,才能持续。基金会提出的方案是设立某种资助项目,减免学生偿还贷款,以补偿其在薪酬方面的损失(按:美国大学生很多是贷款付学费,毕业后分期偿回,所以免偿贷款有一定吸引力)。目前这还只是开始,效果如何,还有待今后几年中的实践验证。
▲安德鲁·卡耐基
2、改良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财富过于集中,贫富过于悬殊,造成多数人的痛苦,需要加以改良,否则这个社会难以为继。3、富人对社会改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富人不但应该把余财都捐出来用于对全社会产生最佳效果的事业,而且要成为他的穷苦兄弟的经纪人,以自己高超的智慧、经验和经营才能为他们服务。4、为此,不要等死后捐赠遗产,而要生前处理剩余财富,以便“最优秀的头脑”策划为公众福利的最佳领域。
混合型组织兴起: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或被彻底打破
慈善会崛起
区块链慈善时代还有多远?
疫情反思:公益机构需要找回社会动员力
一文读懂中国互联网公益进化史:“指尖公益”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