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蚂蚁唯一的出路:接受监管,继续创新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蚂蚁集团体量太大,影响力溢出了经济领域,近期受到的监管,只是一个开始。
 

蚂蚁集团也注定载入史册,他们一口气创造了两个历史记录:一个是资本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IPO,另一个是这一巨无霸级别的IPO,居然在上市前两天被叫停了。说是暂缓上市,但蚂蚁这次上市遇阻,麻烦不小,一时半会儿回不来,综合各路媒体的分析,原因大致有三:

 

  • 央行等监管部门强势介入,但在技术层面如何监管却没有共识。比如是否真的像监管大银行那样监管蚂蚁,是要宽松一些,又或者甚至要严格些,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 蚂蚁的网络小贷业务并不是只有蚂蚁一家在做,整个网络小贷业务对社会究竟有什么影响,是正面影响居多还是负面影响居多,会不会诱导国民过度借贷、透支未来?这些问题社会上也没有共识;

 
  • 如果按蚂蚁原来的估值,蚂蚁在上市后资金规模很有可能超过四大国有银行,不仅撼动了银行业的基本格局,也会打破势力平衡,给政府的管治带来挑战。

 
上述几条,每一条都不好解决,所以新闻界大多不看好蚂蚁的前景,认为其就算能重新上市,至少也得花个一年半载,而且届时,蚂蚁就不是原来的蚂蚁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对蚂蚁的基本盘形成了致命的打击,简单来说,在新规出来之前,蚂蚁在放100亿的贷款时只需要自己出资1个亿,其他99亿由别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出,但新规出来后就不行了,想放100亿,蚂蚁至少要出30亿,这大大限制了蚂蚁的放贷规模。
 
还好蚂蚁没有真的上市,因为蚂蚁之前的超高估值,是在新规出来之前定的,这《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卡在蚂蚁上市前夕出台,摆明就是要搞事情,要是蚂蚁真的如期上市,跌破发行价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难怪马云在上海的外滩金融峰会上兵行险着,居然在官方的场子里骂监管,不仅说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根本没有系统,还批评当下的银行业是当铺思维,太狠了,这操作也是没谁了。马云早就知道新规要出台,而蚂蚁首当其冲,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还不如奔放点,说不定一顿操作把监管部门唬住了,还能给蚂蚁争取点政策空间。

马云在上海的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言

马云那是在赌,但赌输了。这届监管的决心非比寻常,而且强势无比,二话不说就是一套组合拳:先是官媒排着队开炮,然后四大部门约谈,接着甩出早就拟好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末了干脆叫停蚂蚁上市——这还不算完,11月10日,《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出台,虽然这不完全是冲着蚂蚁来的,但瞧这暴风骤雨的架势,蚂蚁想全身而退估计是没有可能。
 
从史上最大IPO到如今被架在火炉上烤,蚂蚁到底冤不冤?
 
对于蚂蚁的员工来说,挺冤的,他们也没干错什么事情,但煮熟的鸭子飞了。
 
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冤。蚂蚁的体量太大,不仅对现有的金融秩序形成了挑战,而且影响力溢出了经济领域,波及整个社会。当一个互联网平台大到蚂蚁这样的规模,它实际上已经是个准公共平台,甚至就是一个公共平台,想不接受监管是不可能的,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在西方,制约的主力是公民社会,在中国,一般就是政府出手。
 
当然,具体的监管手段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应该商榷。但政府与社会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你蚂蚁上万亿的规模,你说没有系统风险就没有系统风险?关键是风险要是真的来了,政府和社会都得背锅,你怎么能做一件让我觉得很危险的事情,却让我别管呢?就算蚂蚁真是对的,代表了未来的方向,这会儿也应该踩个刹车,慢点走,让这个社会消化消化。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言论是有问题的,倒不是因为他冒犯天威,而是因为他的要旨是拒绝监管
 
西方有句话,叫“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平台经济大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这没什么好说的,不仅对蚂蚁、阿里是这样,其他大平台,比如腾讯、美团也是一样。
 
如今的趋势是“行业平台化,平台头部化”,资源越来越集中,几家互联网巨头实力越来越强,他们注定不能像他们创业时候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这些年我们都看到,平台一方面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另一方面也制造了许多新的问题,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到滴滴顺风车搞出人命,从水滴筹扫楼筹款到美团外卖把骑手困在系统里,平台经济是把双刃剑,你说他好,他确实很好;你说他有问题,他事实上也有问题。
 
但话说回来,我们的舆论不应该极左极右,蚂蚁没出事前把它捧到天上去,人家现在暂时失势就拼命落井下石,把蚂蚁说得祸国殃民,这都是十分没有节操的。
 
蚂蚁对社会有没有正向价值?
 
有。
 
众所周知,蚂蚁的主营业务就是放贷,而且是无抵押的,让无产者也用得上的放贷。对早已习惯信贷宽松的一线城市居民来说,这种网络小贷司空见惯。但要注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在很多相对落后的地区,消费者信贷是有产者的特权,许多手头紧的困难人群往往只能被迫向黑市借高利贷。前段时间,部分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裸贷”的新闻也经常见,所以,能在熟悉的互联网平台上安全地贷款,这对于无产者、年轻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有资深金融界人士指出,蚂蚁的拳头产品花呗与借呗在年轻人群中都有着强烈的用户需求,“例如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会在短时间内较为集中的出现租房,购买笔记本电脑、手机或职业服装等刚性消费需求,通过信用卡、花呗的分期支付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提前购置一些刚需的产品,同时也不需要承担一次性支出太多资金的压力。”
 
有人说蚂蚁是高利贷,其实蚂蚁的利息也不算很高,年化利率15%左右,跟银行信用卡差不多,你非要说是高利贷,那也是正常的高利贷。
 
蚂蚁对社会有没有负面影响?
 
也有。
 
除了已经被监管部门猛捶的潜在金融风险,蚂蚁有意无意地引导国民过度消费,尤其是诱导收入并不稳定的年轻人超前消费,这一点在蚂蚁被约谈之后在坊间多有讨论,细想一下,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比如,现在“双11”,蚂蚁往往会给活跃的花呗用户提升额度,你不是想买最新的苹果手机却不够钱吗?来,给你额度,买去吧。

▲10月里,花呗的一则广告被质疑是诱导“超前消费”、“非理智消费”,引发争议。

问题出在哪里呢?
 
如果消费者个个十分理性,买一个新手机马上剁手,然后每月分期还款,合理安排自己的支出,买个贵点的手机,也不至于形成什么财务压力,但问题是,你觉得双11会营造理性的消费氛围吗?个个都理性商家还赚什么钱,天猫还赚什么钱啊?无数的消费者在双11对半打折、限时秒杀、凑单满减、花呗输血的刺激下买了又买,买了再买。
 
所以,很有趣的一幕就出现了,蚂蚁借钱给你去买天猫的东西,钱从阿里的左手倒到了右手,天猫的东西哗啦啦地卖出去了,一大票人欠了蚂蚁的钱——这真是一个天才的商业创意,但对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
 
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蚂蚁。在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出现之前,信用卡与其他各种小贷产品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而且利息往往更高。但花呗、借呗借助阿里生态的购物场景与用户数据,把这笔生意做成了一个巨大的局,在这个局里,巨大的资金流在阿里的体内反复循环,并在规模上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2020天猫双11战报

必须承认的是,蚂蚁的市场地位是人家在市场上打出来的,创新出来的,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赢得的。
 
有人说,蚂蚁也谈不上创新,不过是抄袭了美国的ABS(基于资产的证券化)融资模式,而这个暴利的ABS最后还引发了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银行业,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立不住。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既然这一套放贷模式这么好抄,为什么财大气粗的国有银行不干,而让一个小小的蚂蚁做大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蚂蚁的平台流量与大数据,吃不准哪些借款人有偿还能力,哪些人没有。所以他们宁愿把钱给到蚂蚁,让蚂蚁去放贷,让蚂蚁分走一半的利息。
 
用新手段解决老问题,创造出更高的效率,这就是创新。所以马云对银行业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你要是行,干嘛让我帮你放贷呢?就是话说得太刻薄了些,人家怒了:谁都可以骂银行,唯独你马云不可以,你放贷的钱是我给的。
 
那蚂蚁怎么办呢?
 
创新,还是创新,唯一的出路是创新。因创新而产生的问题,绝不应该退回去,得继续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监管是一定会加强的,不仅来自政府,来自社会的施压也会逐渐增强,不管情不情愿,蚂蚁管理层都得接受一个强监管时期的到来,而且蚂蚁最好是主动接受监管,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你的平台已经成为准公共平台了嘛,就不应该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当然,这不容易,蚂蚁有一段痛苦的调整期。
 
但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蚂蚁的宿命,就是在中国给定的条件下创新,受点委屈不算啥,毕竟你赚得多嘛,不吃亏。


 你觉得蚂蚁会理性接受监管吗?他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友好的平台?欢迎留言交流。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在看”,并评论、转发,关注“公益资本论”~



推荐阅读阿里扶贫模式浮出水面:“市场的机会就是脱贫的机会”
蚂蚁森林究竟有什么门道?
水滴的危机时刻:平台经济如何规避道德风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