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伟涛:西藏 · 镜头之外

微尚新媒体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5-12


摄影/王伟涛



王伟涛,2011年7月毕业于我校美术学院,现为我校2012级现代教育技术学在职教育硕士。大学毕业后,王伟涛志愿选择到拉萨第四高级中学任教。在雪域高原放飞教师梦想的同时,他拿起手中的相机,将镜头对准了西藏的人文风貌,大雪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牦牛、酥油茶……特别是藏区孤儿院的孩子们。王伟涛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许多奖项,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唤起人们对藏区教育的重视及对藏区孤儿的关爱。日前,央视《真情▪沟通》栏目也对王伟涛进行了采访。今天,我们就为你讲述校友王伟涛的故事。


微电影《西藏·镜头之外》谈梦想


有些人的梦想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拿一份可观的薪水;有些人的梦想是在喜欢的城市有一套房子,把心爱的女孩娶回家……你的梦想已经起步,还是依然原地踏步?


基于真实题材的封面故事——《西藏,镜头之外》去年在腾讯视频等网站首度发布,片中讲述了王伟涛的西藏支教故事,全面引燃网友们关于“梦想”的大讨论。随着年龄递增,梦想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的字眼,选择最少人走的路,需要最大的勇气,但片中主角王老师却诠释了一份梦想背后的坚持。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开始思考:当初的梦想还在吗?


西藏对人们而言神秘且神圣,巍峨的雪山、洁白的哈达、辽阔的土地、虔诚的佛教徒……这是个旅游胜地,却难以被认为是人生事业的起点。


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奔向了大城市,但王伟涛孤身一人来到西藏。高原反应、孤独、甚至是得不到理解,但种种困难都没有使他放弃梦想——摄影。片子跟随王老师的单反镜头全面展现了西藏的人文风貌,大雪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朝拜的人、牦牛、酥油茶……相信此片能让本就有个西藏梦的年轻人更加想要前往西藏。


来源于中国网


《西藏·镜头之外》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s0012yu1x8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央视《真情▪沟通》采访我校校友王伟涛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0143owbq59&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伟涛:让青春在雪域高原闪光


王伟涛,一个普普通通的陕西农家子弟,2011年7月毕业于我校美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西藏拉萨第四高级中学任教。


王伟涛来自陕西的一个农村家庭,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小时候的他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是大人眼中的“淘气捣蛋”孩儿。但他从小对画画有着特殊的爱好,除了带领同学一起把教室黑板报办得漂漂亮亮外,下课后他也喜欢自己一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依旧平平的他对于未来没有任何过多的设想。直到有一天对他宠爱有加的父亲非常羡慕地谈论邻居家孩子有多么争气时,父亲意味深长的眼神让他惊醒——自己就是父亲的骄傲,自己不能让父亲失望。从此,他幡然悔悟决定振作起来为未来拼一把,切实践行父亲常在他耳边说得那句朴实而又沉甸甸的话——“要想改变命运,你就要好好学习”。自小要强的他更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回报家人的期许。


艺术家的梦想萌发在他上高中的时候。喜欢美术的他经常独自进行创作,艺术细胞慢慢的被培养,经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7年高中毕业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大学给与了他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来勾画他的梦想,大学这片沃土滋养了他的梦想,从此这个梦便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崭露头角。


行动是诠释理想最好的答案,他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校单项奖、专业二等奖学金,以良好的表现在大学生军训中被评为“军训标兵”。


在大学期间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施展自己的才华广泛结交朋友,获得体育文化节“舞动梦想迎奥运”体育舞蹈大赛三等奖。他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会宣传部干事、副部长等职务,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大学的美好回忆。


在拉萨,他经常去孤儿院做义工。在一个用尽毕生积蓄的藏族人自己创办的孤儿院——“扎西孤儿院”里,经常会看到他那年轻、瘦弱的身影。这些孤儿中年龄最大的已经上初二,最小的还不到一岁,这些孤儿有的是被遗弃的,有的是捡来的,有的是村里人送过来的,还有的是从远处专门送过来的。扎西经营这所孤儿院已有十余年,靠着自己双手和社会的帮助来养活这些孩子。也许是被扎西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王伟涛最后才创作出了《孩子》这幅作品。


▎在雪域高原放飞教师梦想


西藏对人们而言神秘且神圣,巍峨的雪山、洁白的哈达、辽阔的土地、虔诚的佛教徒……这是个旅游胜地,却难以被认为是人生事业的起点。“孤独、高原反应、没有朋友……”王伟涛依然记得当初周围人对他的选择的不解。“我选择毕业后到西藏工作谈不上是为了成就伟大的事业,而是因为热爱,选择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要让我的西部梦在雪域高原得以实现和延续”,他博客空间里的照片佐证了他的这一想法。


当清晨第一缕金色的阳光洒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广场上,王伟涛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在学校,他除了承担高一部分班级的美术教学工作之外,还负责高三美术特长班的辅导训练工作。现在,学校破例开设了校本课程,由他担任“摄影技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


在王伟涛的美术课堂上,从来不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欢声笑语。孩子们喜欢上王老师的课,不仅仅是因为对画画充满了兴趣,王老师生动独特的情景教学也是他们热爱这门课的理由。“记得有次在欣赏《血衣》这幅名画时,王老师让我们分别扮演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青年民兵等角色,通过将画面情景化,不仅让这幅画一下子变得栩栩如生,更加深了我们的印象。”高一五班的旦增达娃同学回忆说。


“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我最渴望的教师工作,我热爱它,也发自内心地爱着这方土地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在一次写生课上,王伟涛注意到一个叫扎西的学生酷爱写作,扎西告诉王伟涛,他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王伟涛鼓励他,“只要坚持,你的梦想就不会遥远”。在家访过程中,王伟涛看到扎西家的墙上贴满了扎西的各种奖状,柜子上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谈起儿子的作家梦,扎西的父母一脸的自信,他们相信扎西能实现这个愿望。王老师的到来受到了扎西家人的热情款待,王伟涛和他们一起喝酥油茶,聊天,唱歌,跳锅庄舞,并为他们拍下了生平第一张全家福。拍完的照片,王伟涛整理好放在了网络空间里,告诉他们,“在这里,全世界都能看到你们和你们家的羊”。



▎做一名永远的西部志愿者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伟涛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一名永远的西部志愿者”,为了践行赴藏前给自己立下的这句诺言,王伟涛曾不止一次踏上去落后地区义务支教的道路。


2013年3月,王伟涛和同事一起从拉萨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到日喀则的一个偏远山村支教,一路上荒凉无限,方圆百里都没有商店、旅馆。那天只有驻村干部收留了他们,在了解当地学生情况后,他们第二天来到那所学校。这是3个村子一起组建的学校,学校没有名字,3个班级,一位老师。没有体育用具,孩子们只能随便用根绳子作跳绳,有的孩子干脆翻跟头、玩泥巴。他们给孩子们上了一天课,讲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还为孩子们做了一个秋千。王伟涛专门让司机师傅去了趟来回要一天路程的日喀则地区买了笔和本子。


在这个陌生而又寒冷的山区,王伟涛和他的同事跟孩子们一起呆了2天,吃了两天泡面。王伟涛走之前告诉孩子们,“我还会经常来看你们的”。


扎西孤儿院是王伟涛常去的地方,这所私人孤儿院的28名孤儿,有的是被父母遗弃的,有的是被村民送来的,有的是生病没办法治疗的。看到孩子们无助的眼神,王伟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们的生活怎么办、学习教育怎么办?这种忧虑让王伟涛辗转反侧。最终,他决定通过摄影真实地记录和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来援助他们。


为了能捕捉到最理想的生活镜头,王伟涛在孤儿院往往一待就是大半天。白天,他教孩子们画画,和他们做游戏,抓拍孩子们生活的瞬间;晚上,他坐在电脑前,一张一张挑选白天拍摄的照片,把精选出来的照片发到网络空间,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他还积极向各类摄影大赛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9月,他的一张以孤儿院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孩子》获得了美国第六届《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



王伟涛获奖了,也“出名”了。爱心人士通过网络认识了王伟涛,认识了那所孤儿院,纷纷捐资捐物;王伟涛则将自己的获奖作品《孩子》通过美国的《小琵琶》杂志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在美国拍卖,并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贫困地区。不仅如此,他还为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和扎西孤儿院申请到了由腾讯QQ空间主办的爱心帮扶项目,给孩子们争取到了大量的书籍。他创作的微电影《西藏·镜头之外》在网上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响,第一天播出就有150万人次观看。拉萨市政府更是在看到宣传片后,将扎西孤儿院和当地5所私人孤儿院收归政府管养,并由国家承担费用。


▎小人物的梦想故事



▎艰难困苦孕育质朴品质



▎艺术家的圆梦之旅



聊起有关摄影的事情,他显得非常地自信和沉着。从大二开始,王伟涛在学习之余经常关注摄影界重大的赛事,花时间专门去参加影展、去欣赏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学校良好的艺术氛围为他的艺术成长之路增添了动力。在大学期间他遇到了对于他摄影创作影响深远的李泛教授,也就是他的指导老师。李泛教授是中国著名摄影家,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它所关注的题材不是浮光掠影的拍一些花花草草,玩一些光影技巧,而是用他的相机拍摄了一些即将消失的影像文化的同时关注了一些落后群体以及被社会所遗忘的角落”李泛老师这样评价他的学生道。师从于李泛老师,让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他对于摄影的认识也有了质的变化。“我想通过我的摄影作品记录下我们的一些东西,同时改变一些我们需要改变的东西”他说。



在他前期的创作的作品中主体大多是景物的,后来逐渐转入了“人物纪实类”。从2009年开始陆陆续续获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2009年10月3日获中国影像——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同时授予:“中国摄影艺术成就奖”;


2010年1月15日作品《秋色》获大秦岭杯摄影大赛优秀奖;


2012年10月获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金小孔奖;


终于,他在摄影领域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他的努力付出终究得到了回报,现在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2012年9月凭借质朴感人的作品《孩子》,他荣获了国内参赛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且最具权威性的摄影比赛——美国第六届《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 。即使对于专业的摄影师,获得这一奖项也是非常难得的殊荣。“得了奖,我更有信心了。有人说我运气好,有人说我爱出名。不管别人怎么说,人家拼爹,我靠自己。”他说。


聊起他的摄影故事,有一个人不断的被他提到,这就是他的父亲,一位老实本分的普通庄稼人,用朴素的话语、默默的行动给予了他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做摄影是一件需要设备和耗费资金的爱好,对于一般人来说购置昂贵的单反机就是第一道坎。当他第一次怯懦懦的向父亲提起做摄影时,父亲沉默了许久,他以为至此便杳无音讯,但当父亲再次凝视之后说出“你做什么事情我都支持,只要不做伤天害理的事”,瞬间让他的眼眶湿润了。这样的鼓励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的鞭策着他立志要在摄影这方面有所成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份执着和坚守是难能可贵的。


当得知《孩子》这部作品的背后故事之后,腾讯专门为他做了一期节目。他已将自己的获奖作品《孩子》通过美国的《小琵琶》杂志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拍卖,并将拍卖所得捐给了贫困地区,同时他为本校(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和扎西孤儿院申请了图书(现已到位),相信他的质朴无华终将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绽放美丽的光芒。



内容整理自贾举《王伟涛:让青春在雪域高原闪光》等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