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 ┊ 先生的书房|尤西林先生和他的书房

2016-04-23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的尤西林老师给我们讲他的朋友以前“偷书”的事,每一本旧书后面仿佛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他们年轻时对于知识的渴求。从一张张小卡片,到一篇篇札记,再到一个个书架,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思想就是这样迸发。而他的书房,简直是人文科学的综合。


文 / 支丽蓉

记者/韩星媛

摄影/唐文泽



书房主人


尤西林,男,1947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陕西榆林。196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做工,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美学学科带头人,校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校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利氏学社学术顾问,香港法住学院研究院教授。中国大学人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学学会理事。致力于人文科学信仰论与现代性理论相结合角度的文艺学一美学研究。


先生的书房


尤老师的书房不是哪一个房间,而是整个客厅。书房里有两面专门定做的从天花板到地面的大柜子,因为现在书的规格大小不一,定做柜子的间隔是按照书的尺寸来做,不会浪费空间,每本书都整整齐齐的置于书架上。书房里挂着一幅字“健笔凌云”,是书法家王元化赠与尤老师的,这四个字就是尤老师学术生涯的总结。




尤老师的专业是美学和文艺学,同时做人文科学原理的研究,它涉及到传统所说的文史哲的综合,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从人文科学的高度对文艺学、美学、宗教学这三个学科做一个整合。于是老师的书也基本按这几个方面分布,一个书柜放一大类,宗教学、西方哲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装满了整整四个书架。除此之外,还有按类分好的教育学、艺术理论、文艺学、文学、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著作等等。老师说,这些书都是几十年逐步积累起来的,最早的可追溯到五六十年以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书也有所保留,有一些书具有史料价值,所以一直保留着。


▎阅读往事


说到读书,从上学到现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感受,但都是珍贵的回忆。尤老师说:“文革时没有条件读书,有了一本书大家互相传阅,我一个朋友在搞电影,叫芦苇,他现在很有影响。有一次我们在汉唐书城,给读者做过一个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读书的座谈,很多人来听。因为那时候没有书出版,芦苇就偷书,他从各个当时被查的图书馆偷,69年因为偷书被抓,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他偷了拉野战溜炮的大卡车那么多的4吨多书。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美学,到现在我已经是教育部的首席美学专家了。偷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苏联科学院编的,然后又知道了卡夫卡、弗洛伊德、桑塔耶那等,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现在思想界又在大量印桑塔耶那的书,而我们在文化大革命时就已经看了她的著作,而且也做了札记,讨论。”



每一本旧书背后,仿佛都有一个故事, 尤老师拿出几本书对微尚记者说:“《马克思主义论丛》,这本书供内部参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第一次知道谁是罗伊,谁叫卢卡奇,谁是恩斯特·布洛赫,布洛赫的一个学生叫莫尔特曼,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也是当代基督教的哲学家,我们也从这里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一本书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63年内部出版,只供领导看,被我们设法偷出来,这本书当时被我们传阅成破卷,后来一个朋友把它复原,传抄了很多人。文革刚结束时,在西安古旧书店看到了这本书,1元2角,我就赶紧买了作纪念,这虽然不是原书,但我非常喜爱,因为我就是通过这本书进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我的马恩全集绝不是摆着样子,在文革时期就熟读了很多卷,今天人们有更好的翻译版本,有更好的外语条件可以读原文,但是这本小书在我们那个特定的时期,对我们成长起到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它有特殊的感情。”


  读书有方


说到读书方法,尤老师概括了几句话:“做索引,天地作眉批,每段后做札记记录感想以便比较,做卡片柜将相关札记收在一起成为做研究的脉络。”



为了说得更清楚,尤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这是西方哲学,比如说海德格尔,我读书时都要做索引,关于这本书,这篇文章我是怎么读它的,我读书时要按主题来做索引,按关键词,一个一个的做,针对经典著作,一篇文章少到十几个,多到上百个甚至上千条的索引,这些索引在今后研究时我就可以按照关键词直接找到页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要在天地上写眉批,每一页都有,每到一个段落都会写一个小的札记,如果纸不够,就附纸夹在书里,一页里就可能夹很多纸,这就构成了我读书和学术研究的一个方式。索引和参考文献不同,参考文献是静态的,它只说明资料的参考来源,但按照我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资料产生的语境。札记和笔记也不同,笔记只是摘要,札记要说明自己的诠释,文献之间要互训,将来才能做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西方学术界很常用,西方所有出版物后面都有关键词及页码,但是中国学术界却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做索引是为了进一步提炼出主题关键字,有更抽象的理论性,为了以后的理论研究做积累。



做索引、眉批、札记构成了我理解一本书、一本文献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把有价值的想法做成文章,我的论文基本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必须依赖学术史,同时要依靠自己阅读时被某一段落所触发的思想,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知性的观念如果无经验,则空,经验无观念,则盲。


卡片柜     这些卡片柜是我要做某一个大的专题时,涉及某一个文献,我就把它集中在这里,比如我要研究崇高,就是一个柜子,研究美和善的关系,又是另一个柜子。这是我自己定做的卡片柜,已经用了四十多年了。我把自己读书和研究的心得,用信封积攒起来,这里有写大量心得的纸片,都是我当时的想法,有时候半夜想到就赶紧起床记下来,读书时有什么想法也要赶快记下,有时候没有纸就把报纸边缘撕一个小白边记下来。一个个有关的信封装在一个大的信封里,大类里又分很多小类,如人文从业者的历史起源可以从巫术和王的关系来追溯,这些记录了我的想法的索引和卡片成为了我研究某一领域的脉络。



做卡片的方法是原来文学院第一任的系主任高元白先生教给我的,我也把这种方法教给了我的研究生,我的研究生也是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做提要,做札记,在此基础上依靠学术史进行研究。现在是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时代,也给了我极大的方便,原来没有电子手段时我用做卡片这个方法来记录,它数量极大。现在我可以用文件夹,我的一个文件夹就是一个大类,每个文件夹中又有许多小文件夹,它慢慢取代了这种卡片柜,我要求我的研究生必须有自己的学术档案库,这样你的工作才不会那种没有依托,只靠自己感想的不是学术,学术必须有学术史为背景才能做。”


  寄语




尤老师说:“一个人出生、成长到死亡,是需要经历广义的文化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一个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证实了这个真理。具体来说就是要阅读前人和他人的创造,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读书,一个真正的人会有很大的缺陷。在古代,即是许多人不懂文字,他们也会靠口头阅读,通过聆听使自己获得文化和文明。今天我所寄语的是我们的大学生,他们有阅读的能力,但他们又面临庞杂的社会信息,这种信息社会特别容易使他们成为低头族,精力被过度吸引在手机上,他们应该认识到,手机上的信息的涌余量远远多于有用的部分,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和注意力,同学们需要把沉淀为经典的那些书作为自己主要的关注对象,在现代信息社会,还是应该首先做到读书。”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112】,将会收到第112期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