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的那些“古物丽影”

2016-12-27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不知你们是否像小编一样,总是骄傲地向别人介绍起师大的那些颇有文化韵味,人文气息的古迹或景点:唐代天坛、曲江流饮、老图书馆、畅志园……不过,你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探寻藏在师大一砖一瓦中的“秘密”吧!

编辑/熊佰祥 刘宇 侯重阳

文案/熊佰祥 侯重阳 张星 石成砚 周奕君 张元元 魏珂

摄影/周奕君 王宇晴 唐文泽

设计/妥瑾菲 武奕萱  王宇晴

责任编辑/张莹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初见“惊心”  吴家坟

 


当公交车在“吴家坟”站点停下,师大雁塔校区的大门就在眼前。刚开始听闻此名想必大家既惊讶又好奇。后来才知道呀,这里相传为西汉学者吴谦坟墓所在,因此得名吴家坟


唐代这里是是安上门街南端。明代为南十里铺,亦称吴家杏园铺( “坟”字因忌讳而写作杏字)。明末废止吴家坟,改为长延铺(亦作堡)。清代、民国的粮册、保甲均使用长延堡。


1984年在长延堡乡长延堡村附近发现“汉代葬墓”,共三座,无墓碑,墓主不详,三墓道及墓室均用砖砌,陪葬物有小贮粮罐,红色釉陶罐、陶盆、陶壶、陶鼎、陶甑等多件。


▎天下第一坛  天坛



闪star们都知道,雁塔校区有一座唐代的天坛。1999年初,被专家们称为“天下第一坛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在我校雁塔校区附近被发掘出土。


“圜丘”又称“圆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据文献记载,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等有二十位皇帝登坛祭天,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坛”。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祭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雪中天坛

这个上千年的圣地,也因此成为了我校历史最悠久的遗址,守护着一代代师大人。


▎在水一方  曲江流饮


曲江流饮位于雁塔校区教学区与家属区之间。曲江流饮取名于老校区东侧的曲江遗址名,在大雁塔东南方,是汉武帝在秦“宜春苑”的故址上开凿而成。

古时,每当新科进士及第,总要在曲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作乐,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遂成一时盛事。“曲江流饮”由此得名

如今,曲江流饮是学子休息闲暇的好去处,无论是学习抑或散步,清幽的环境都给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享受。

 


▎“长安第九景”  畅志园


在师大雁塔校区教学八楼前坐落着师大的碑林——畅志园。1994年应原国家教委“校园文明建设,促进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的要求,师大在校园内建了碑林。建成时,畅志园被《光明日报》誉为“长安第九景,师大的碑林”。

书法大师启功题写园名。欧阳中石、卫俊秀、霍松林、黄永年、曹伯庸等众多书家的书作在这里刻碑勒石。





▎长安旧址  启夏苑


据考唐长安城南面有三门,中曰明德,东曰启夏,西曰安化。启夏一名,盖源自《左传》“启以夏政”。别看启夏门是唐长安城的偏门,它可因为城外众多的祭坛和城内的曲江池而经常被众多的达官贵人光顾。启夏门就在我校雁塔校区东门附近

师大启夏苑,2001年10月8日落成,校内群贤荐名“启夏苑”,此楼以座落于唐长安城启夏门故址而得名。



▎巍巍雁塔 老区图书馆



我校雁塔校区图书馆在2016年6月,名列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雁塔图书馆宏伟风格与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相承接,从它的古朴的特色里透出庄严之感,师大的学子谈起它都怀着敬仰之情。





在“1953年扩建规划总体设计图”中,老图被规划建设在学校的南面,1956年,“规划蓝图”将图书馆规划在教学区中轴线的末端,处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中心位置,确立了日后图书馆所在地位置。

1956年时,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面积是8171平方米,相当于20个篮球场,是西北高校中最大的一个。


 

老图书馆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图书馆的设计,既吸取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又结合了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和技术。建筑主体部分散发出浓郁的“中国风韵”,分为四层,歇山式;两侧附楼为三层,同样也为歇山式。


(上世纪80年代雁塔校区航拍图)



曾经图书馆的图书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到新华书店或各地去采购,二是教师捐书。中文系的郭子直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把家中藏书无偿捐出,装了三辆马车,2700多册,大部分是古籍,也有像唐镜那样的文物。




▎书韵典藏  新区图书馆




我校新区图书馆建于2004年,藏书丰富,现代化建筑与文化气息交织,形成了师大独特的氛围。图书馆馆藏古籍丰富,涵盖经、史、子、集、丛各部,具有较高的学术资料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我校乃至西北地区图书馆核心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保障基地。 


目前,本馆珍藏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民间收集的、部分地方贤达人士捐赠的各类古籍文献24万余册,其中馆内收藏宋、元、明、清古籍善本线装书700余部,9000余册,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在西北地区高校都首屈一指。



在成书年代上,普通古籍绝大多数的是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最早的可追溯到清乾隆六十年左右。某些善本古籍因其较高的版本价值而弥足珍贵。






▎“活化石”  银杏树


银杏这植物界“活化石”的珍贵树种,给陕师大播下满园春晖。图书馆侧面,教学五楼前,银杏坡那充满诗意的路和树,令师大人魂牵梦绕。

有文写道:“校园的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而在师大,“校园的大路两旁,娉娉婷婷的银杏古老而深情。”

师大人见证着银杏根深叶茂。每一个树根下都埋藏着师大的故事。







▎昆越百里  昆明湖

昆明湖位于长安校区新勇活动中心西侧。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阻于昆明,兵败洱海,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便决定在长安南郊上林苑仿昆明滇池挖了一个方圆200多公里的“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南越国和昆明国。



师大的昆明湖碧波荡漾,鹅鸭成群。坐在昆明湖旁,想起汉武帝时期的昆明湖,不知又是何等壮观之景。




▎博彩汇聚 师大博物馆




师大博物馆由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妇女文化馆等场馆组成。

 

历史文化馆和陶瓷艺术馆


历史文化馆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原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现收藏历代文物约1500余件,其中殷商甲骨文、商周青铜器、汉代瓦当、汉唐铜镜、宋元明清瓷器等藏品等级较高,颇有特色。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秦大型凤纹空心砖和唐阎庄墓志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堪称镇馆之宝。

 


历史文化馆全景图


历史文化馆由一个历史通展和四个专题展(青铜器专题展、铜镜专题展、钱币专题展、甲骨文专题展)组成。藏有“一砖一瓦一石头”,称为镇馆之宝。


秦代空心凤纹砖


秦代空心凤纹砖出自咸阳窑店秦宫遗址。正面、上面和侧面计有浅浮雕凤鸟五只,背面有阳线刻凤鸟两只。空心砖是战国中晚期陶工的一个创造,一般作长方形扁状,有鸟兽纹、纺织纹和龙凤纹等。



战国秦风宗邑瓦书


陕师大博物馆收藏的“秦封宗邑瓦书”,是秦惠文王时期文物,抗战时期出土,后被学校收藏。这瓦书是平板状,长24、宽6.5、厚0.5-1厘米,中间厚而首尾薄,正背两面刻字,字内填朱,共九行,一百二十一字。乃是秦惠文王前元四年(公元前334年),秦国政府的一份关于封宗邑的文件。其实也就是秦国的一个大夫给他子孙们的分家契约,而更巧的是,这块契约所划定的土地是现在长安校区的所在地。



唐代阎状墓志


墓志铭边缘以忍冬草作装饰,图纹华丽,志文为唐代著名碑版文家李俨所撰。文字为唐睿宗书臣高正臣所书,书法价值亦相当高。


除镇馆之宝外,还有多件价值较高,造型优美的文物陈列于馆中,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看图~)

 

商周甲骨 


粉彩鸡缸杯 


磁州窑白釉黑梅花瓶


三羊杯

 


宋 龙泉窑瓷香炉


妇女文化博物馆


妇女文化馆是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妇女博物馆,1200余件藏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妇女的实物和标本,分为她的故事、江永女书、生育文化、女红和中华嫁衣五个主题展出,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历代妇女生活的多个侧面,对妇女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嫁衣

嫁衣,并不是一个有着确切含义的概念。不同的民族的婚姻形式和婚姻习俗不同,性观念的不同,性别平等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出嫁”对于他们的意义有所不同。有些民族不结婚,无所谓嫁衣;有的民族嫁衣就是一身崭新的日常服装,有些民族嫁主是成年女性的穿着;还有的民族,嫁衣是节日盛装。

 



三寸金莲



贺三朝书


贺三朝书是一种精制的布面小本子,是最庄重形式的女书。它是江永妇女结婚时珍贵的馈赠礼物,还可用来夹藏女红用的彩线、花样和剪纸等。江永风俗:妇女结婚第三天,亲戚好友、结拜姐妹都要前来祝贺,叫做“贺三朝”,贺三朝书因之而得名。



剪纸大师-库淑兰作品


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的库淑兰是陕西省旬邑县一名农村妇女。据她自己说,她小时脑部受伤,昏迷中被玉皇大帝封为“剪花娘子”。从此便凭着神明赐予的灵感和才华开始了剪纸艺术生涯,颇具传奇色彩。



镇馆之宝——情思字花被


这床被面的女主人认得一些字,她把自己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和不满,甚至婚外恋情都写进了这条被子(被面上织有“恨恨月老无情错注籣谱”,“幸书和有意”等字样),或许主人织这床被面供自己使用,如果这样,可以想见他不识字的丈夫与她同床共寝多年,却从不知道这上面的内容。但这床被面更像是一封写给意中人的情书



戒溺女文


这是一块宣统辛亥年的雕版,距今已近百年,上刻《戒溺女文》。初步考证文章由清代进士陈子杏所写,是一篇告诫人们不要溺死女婴的宣传品,文中列举世人溺死女婴的恶习,教人尊重生命的道理


剪纸作品


刺绣作品


中国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刺绣和丝绸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


书画艺术馆


书画艺术馆以学校图书馆的藏品为基础,现藏有历代书画、明清圣旨等约2000余件,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唐寅《山水长卷》、仇英《山间栈道图》、米万钟《风雨云烟图》、董其昌《山水画》、清郑板桥书中堂、左宗棠书对联等名家作品和明万历圣旨等,均为馆藏精品。


馆藏字画


《山水长卷》明代 唐寅

此幅山水长卷表现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秋景,和文人逸士的优闲生活。画面有25位人物。近景有几位高士在高谈阔论,中景有划船的,有钓鱼的,还有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着由岩 洞中流泻的瀑布。远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山路曲折,溪水波动,有人匆匆赶路。颇见旅途之辛苦。唐寅把水势画得极其生动,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这是宋院画家们绘画的特点之一。



山水长卷局部  原件
(249×31)cm


明代《万历皇帝圣旨》

万历圣旨是万历皇帝诰封大理寺卿温纯之祖父母及父母的圣旨,是祝贺性的圣旨。大理寺卿,掌平决狱讼,明正三品官员,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是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温纯,字希文,号亦斋,陕西三原人,因其为官时,克己奉公,正直廉明,皇帝为嘉奖其家人便诰封其祖父母、父母,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圣旨局部  原件
(330×30)cm



西安的存在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师大有的也不仅仅是人文气息


跟着小编看完上面的介绍之后,你是不是已经对我师的历史底蕴震惊了呢?

其实,在幽雅、秀美而又神秘的师大校园中还有更多的“秘密”等你来发现。若你愿意用心去体察品味,一定能够遇见更多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流传的故事细细密密地编织在师大建筑的一砖一石中,

让我们不紧不慢地把从前的故事一一翻阅,

去图书馆目睹几眼古籍,去博物馆看看文物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