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范丨87岁的他与时间赛跑:希望把生命钟摆停留在关爱下一代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5-10


“时光在吞噬着我的年龄,但却消磨不了我的激情。只要我的身体还硬朗,多活一天就多讲一天,多活一年就多讲一年,用过在战场上常说的‘活着战,死了算’。用现在的话说,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是起跑线。”——杨清源


近日,有同学给官微君分享了这样一则微博:


杨清源老教授利用学生吃早饭的时间给学生们发放这份打印好的剪报,反复叮嘱一定要好好看,至少看两遍,对你有好处。我说我记得您,听过您的讲座。他说认不认得我不重要,关键是要牢记内容。@陕西师范大学

 


这条微博引发了众多网友评论。有同学留言说:“杨老师的剪报上的内容都是很励志的短文,看了很有收获。”“杨老师很可爱,更可敬,他这么关心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太感动了。”


照片上发放报纸的老人,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是我校退休教师。在退休的20多年间,他坚持义务到中小学为孩子们作爱国主义报告近300场。他,就是已87岁高龄,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四次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多种荣誉杨清源教授

  

记者/王梦媛 雷茜 

摄影/彭雪蓉

编辑/彭雪蓉 王梦媛 雷茜

责任编辑/张莹


▎初识杨清源:和蔼

 


1930年4月出生的杨清源1950年参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归国后继续在部队服役,荣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师范学校。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从事哲学、党史教学与研究。


从部队转业后,杨清源在我校任马列主义教研部党史教研室副主任、民族预科部主任。1984年起三次当选西安市雁塔区人大代表,1990年退休。退休后,杨清源一直在我校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光”与“热”。


自1990年退休以来直至今日,杨清源累计在学校、部队、社区等205所单位作报告259场,受众10余万人。“为社会做了贡献,为学校添了光彩,自己收获了快乐”

 

杨清源为小学生作报告


抗美援朝:坚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杨清源正式参军,当时正在上高中的他其实是有条件上大学的。回想起当年,他仍旧是印象深刻:1950年的暑假正在学校学习时,解放军来了,问他“干啥呢”,学校告诉杨清源,解放军要给部队招文化教员,杨清源听了很高兴,随着解放军去了甘肃天水,当时部队正在修铁路参加国家建设,一边修铁路一边学文化,随后朝鲜战争就爆发了,“所以我们放下了手中的工具,拿起了枪,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

 

“差点丢了两次命,但也体验了保尔精神!”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需要就要上战场”,参军不到半年的杨清源上了战场。行军路上十分艰苦,从雅鲁藏布江边往当时的“三八线”前行,朝鲜过去之后就是零下35度,“冻扎咧!”白天在树林里休息,晚上出发,背着枪和子弹,吃野草食不果腹。一进朝鲜的三八线有两次差点丢了姓名,但是最终活了下来并得到了锻炼,“也算是能体会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中的主角保尔的心情了。”

 

与西安市市长的信件

1951年10月,伴随着喜悦与硝烟,杨清源给时任西安市方仲如市长写了一封信报告前方的胜利消息。当时的杨清源对相隔千里的回音并没有报多少期待。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方市长居然复信了!方市长表达了对杨清源的敬佩之情,鼓励他继续前进。当时,杨清源兴冲冲把这封意外的回信念给防空洞的战友们听,一个个热血男儿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杨清源的文章《我珍藏着一页历史》中,他也饱含深情地写道:“53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击、磨蚀着昨天的一切,而老市长的信我一直珍藏着,这是一页永不褪色的历史!”


▎退休再业:奉献


“退休之前就想好退休后要做什么”

 1953年,杨清源和战友在朝鲜平壤火车站坐拉煤的长车准备回国,在火车站排着队脱帽,背对着祖国,面向着朝鲜的大地,向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告别,宣誓回国以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国家建设好,让下一代远离战争,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知识。

 

退休后,杨清源老师觉得培养接班人远比挣钱更重要,于是下定决心用他的经历和知识教育下一代,“我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把革命传统传下去,为社会做贡献,为学校添光彩,为自己收获快乐。

 

“四个不要”

杨清源在任何学校作报告,一直坚守着自定的“四个不要”原则:不要课时费、不要纪念品、不要请吃饭、不要雇车接送。“你们给我一杯白开水就好了”。70岁以前的杨清源,都是骑着自行车去作报告,现在因为年事已高,有的学校有车把他接送一下,没有车他便搭乘公交车前去。为了按时到校,他总是提前出发,这么多年过去,他从未迟到过。


无论邀请单位有多热情、无论报告受学生多欢迎、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杨老师从未耽误过一次报告会,更从未突破过自定的“四个不要”。

 杨清源在西关第一小学作报告


“我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关于退休后的爱国主题讲座,杨清源说:“我给孩子们讲抗美援朝,讲抗战故事,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退休了其他事做不了,讲故事还是没问题的!”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杨清源仍然精神矍烁,满头的银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在给孩子办讲座的过程中自己也乐在其中,回忆起讲课时的片段更是开怀大笑。


杨清源在西安市长安南路小学作报告


虽然有几十年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但为了能给孩子们做一次高质量、喜欢听的报告,杨清源每次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杨清源广泛涉猎各种文献和资料,他平时十分注意学习时事政治,从报纸杂志上摘录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历史资料,跑图书馆查资料,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宣讲材料。


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杨清源在众多材料中遴选出《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中国梦、我的梦》等多个专题,供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选择。

 

杨清源曾经写过一首诗:“周而复始又一岁,老夫仍爱下一辈。但愿夕阳无限好,小车不倒只管推。”其中饱含着对现在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不缺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杨清源铭记于心,并且运用到平日的讲课之中。为了将课讲得生动有趣,他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杨清源用自制教具为孩子们作报告


做讲座的时候为了举例,杨清源专门找到会做手工的师大退休老教师帮忙做手工花,讲座的时候一边举起花一边唱卖花歌,让学生感受当年的抗站生活。他还自己制作了很多画板,“给孩子们用图片讲战争,比用嘴说好得多”。

 

在杨清源作报告的登记表上,赫然记着他为孩子们作报告的学校和时间,他正在和时间赛跑,把讲座排得越来越密、越来越紧,希望以他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公益活动:低调

“悄悄做就是了”

西安晚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陕西户县丈南村西瓜急盼客商 老教授进村买西瓜》,其中的老教授就是杨清源,当时他看到户县城南村大批西瓜急盼客商来的相关报道,专程前往户县涝店镇购买了540斤西瓜,并没有用于个人。而是将购买的西瓜全部送给了在一线辛勤工作的保洁员和校卫队员们。



早在近十年之前,每一年,杨清源都会把《西安晚报》报道的西安市保洁员中的好人好事复印下来,发给陕师大家属区的保洁员,鼓励他们。就这样坚持了数年,一直做好事不留名,默默为学校的保洁员与校卫队献爱心。


今年过年期间,校卫队在杨清源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校内粘贴了表扬信,杨清源知道后连忙找到负责人让他把信揭掉,“这么多年一直没说这个事,悄悄做了就是了”。


2016年年末,关注社会动态的杨清源还做过一个马路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包都是家长背着的,看到这种常态的杨清源回家后立即写了一首倡导学生自己背书包的小诗,印了几百份。在师大附小,大雁塔小学,金华南路小学门口派发,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支持。事后有家长激动地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们自己背书包的情况明显增多了。杨老师看到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作用,很是高兴。“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这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杨老师自己编写的小诗


▎生活日常:丰富


在晚年生活里,书法和读书是他的日常爱好,杨清源的书房里满是藏书的书架还有摆着毛笔和砚台的书桌,阳光照射进来,的确有一种岁月安好的模样。



作为一个秦腔爱好者,他试图将秦腔与课堂相结合,把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模式展现给学生。杨清源会先在家里试唱,由于原有角色是花脸,杨老认为不太理想,便请陕西著名秦腔演员帮忙改成了老生的唱法,练习多次后才在课堂上表演,效果甚佳。


87岁的杨清源也是一个十足的体育迷,70多岁时还坚持打排球,对篮球也很了解。当提到NBA时,杨老师直说“啊,那里面不是有火箭、骑士什么的吗,姚明之前就在火箭里。”这可真的是算是个老球迷了。杨老师书房的角落里,还放着一副乒乓球拍,有时候还与老朋友们一起切磋一下球技。


▎给读者们:启示


多读书多写字

在采访中,杨清源提及有一次他去美国,看见许多年轻人会在公园、学校、地铁等公众场合拿着一本书,心无旁骛地阅读,有一次看见一个孕妇坐在公园里,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正在熟睡着而这位母亲左手竟还拿着一本书在看,这一幕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杨老师仍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手机不离手,无论是等车还是排队,都抱着手机,这是不对的。应该多看书多写字啊。”说这段话时杨老师的神情认真严肃,俨然是一位老学者,教育着眼前学生的模样。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听到一句美好的话,这句话就成为他终生的伴侣,像黑暗中的火炬一样,照亮他一生的旅程。”»»»


这是杨清源写在他做的剪报下的一句话,剪报的文章中的提到“人一生有两件事不能做,一是低估自己,二是低估别人。”这大概就是杨清源所说的美好的话吧,用平凡的心态去做不平凡的事情,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大骄傲,这都是我们应该慢慢理解道理啊。



老骥伏枥,20多年关工委工作经历,是我人生路上一笔新财富,让我进一步认识了一个老道理,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坚韧和创新精神。从内心深处讲,做关工委工作,就想为国培养青少年,传承革命接好班。我做关工委工作是坚持信仰不动摇,坚持奉献不停止。能坚持这么多年,而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源于我读懂了这项工作,它是一项代代相传、永不衰竭的事业,我希望把时间的钟摆停留在关爱下一代。                                                    


部分图文来自陕西省教育厅网站、西安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