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位居全国师范大学第二位 | 陕师大5个项目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陕西师范大学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二位,这是学校办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点击下图可放大查看
一等奖
探索理论,更新理念,厘清路径,贯穿PACE要素的三元课堂模式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十年坚守:创新中华经典学习与汉字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式”基础实验教学探索与实施
理论引领,平台支撑,模式创新,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四年进行一次。自此,国家教委确立了每四年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2018年之前,已经开展了七届评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获奖的一等奖和二等奖项目由教育部批准,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根据安排,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接受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申报,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大类,分别设置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总计1356项,授予相应的证书、奖章。评审坚持标准、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允许各个等级奖项有空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成果将分别获得50万、10万、2万元奖金支持。
一等奖·1项
负责 人:李贵安
1966年生
教授,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成果简介
课堂
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
是教育发展的主动力
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上发出了“课堂革命”的改革总号召,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堂革命总原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相继发布,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作为一所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的重点师范大学,陕西师大深刻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须要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模式创新,课堂创新迫在眉睫。
本成果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追求,历经十余年实践探索,提出创新人才必备的六种心智模式理论;形成贯穿学习过程(P)、综合能力(A)、核心素养(C)、多元评价(E)(简记为PACE)核心要素的三元课堂创新模式;提出教师课堂创新能力发展之“赛促动发”思路与理念。使教师课堂创新能力通过这一理念的落实得到发展;首创全国区域性课改组织——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将中小学与大学的课堂创新相贯通,搭建课堂创新交流平台;构建大学、中小学、政府、媒体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双“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联动推动/深化课堂创新机制。共同体通过组织课堂创新活动使该机制得到落实。
二等奖·4项
负责人:党怀兴
1962年10月生
教授,副校长
主要从事高级管理、汉语言文字教学
成果简介
明确提出聚焦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核心目标;
精心遴选中华经典与汉字作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核心内容;
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中华经典学习与汉字教育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新体系: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六字教学法(即“读-讲-背-诵-唱-写经典”),四年不断线的三段式大学生汉字教育体系;
系统打造“名团队名课名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资源,组建了名师领衔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发了系列名课程,编写了系列高水平教材;
形成了“测评-展演-创作”三位一体多元教学评价新体系,特别是构建的“钢笔字书写能力培养测试——中国书法书写能力培养测试——板书书写能力培养测试”系统化汉字书写能力测培体系,广受好评。
成果通过多角度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经典,系统接受汉字书写教育,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完善人格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成果育人以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成果“弘扬传统 以文化人 助力青春成长——实施‘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文化育人工程’纪实”2014年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抱道不曲雅言新韵诵经典 拥书自雄古辞华章铸师魂——创新形式与内容开展校园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纪实” 2015年获教育部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我校“霍松林艺术馆”开馆
负责人:张新科
1959年8月生
教授,博导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成果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创建于1986年。30年来,本博士点在创点导师、学林泰斗霍松林教授的带领下,建构起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探索出提高培养质量的实施路径,即:以“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为培养目标,“重功力重能力”为招生机制,“2+X”为课程体系,“五个结合”为培养方式(强基固本与发挥专长相结合,理论修养与文献功底相结合,文本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诗词文赋创作相结合,博士生科研训练与导师研究项目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教材体系,多元的博士创新奖助体系。经几代学者努力,培养的博士在全国知名度、影响力稳步提升,尤其是被称为“关西夫子”“西北王”的霍松林教授所培养的博士,已经形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学高层次人才团队——“霍家军”。
负责人:张尊听
1965年9月生
教授,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天然药物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和结构修饰工作,开展杂环和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成果简介
为了充分发挥基础实验教学环节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先导性和基础作用,针对单学科基础实验教学难以适应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2008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以“打通学科壁垒、夯实基础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启迪创新思维”理念为指导,融合全校基础实验教学资源、融合不同学科教学队伍、融合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融合分散化的教学管理,实现了多学科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队伍共建、教学活动共度、教学问题共商,形成了“多学科融合式”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实验教学阶段,建成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学科无缝交互的实验实践平台;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支规模化、高水平的基础实验教学与研究队伍;创建了以“四融四共”为特色的多学科融合基础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校精彩亮相第八届陕西高等教育博览会
负责人:赵彬
1965年10月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拓扑学、高校管理
成果简介
本成果提出了反映教学本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层级结构;建成了集研究、实训与评价为一体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平台;制订了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构建了“新任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教学能力、骨干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困难教师的个别咨询与辅导”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探索出“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施模式;形成了“互联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服务模式。在提升本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引领了一批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微尚工作室
编辑/ 刘书芳 孙凯旋
责任编辑/ 张莹
部分内容来源于教务处
大家都在看
同心同德绘蓝图 砥砺奋进著华章 | 中国共产党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听,来自党代表的声音!勇担时代使命 全面开启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开启新征程 创造新辉煌 | 中国共产党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校友情 最长安 | 亮出师大这张“金名片”,送你一个大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