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等教育》| 游旭群: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21-11-07


《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5期刊登了我校校长游旭群的署名文章《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文章从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含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路径等三个方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



[摘要]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含义需要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微观层面的高校三个维度来认识。“双一流”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此,必须要坚持质量为根、坚持问题为要、坚持需求为先、坚持效率为重、坚持公平为本。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扮演着其他阶段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意义重大。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方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路径是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

必要性与重要性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助力“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上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在社会服务上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或地区、产业或行业的重大需求二是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明晰奋斗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而这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转变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着深刻反映:一是从“少数人有学上”到“多数人有学上”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扩张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二是从“多数人有学上”到“多数人上好学”的转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了90%,但是能够在重点大学就读的比例基本在10%左右,相对比较低,且东、中、西部差异明显。三是从“单一选拔方式”到“多元选拔方式”的转变。当前的人才选拔方式还是以高考、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等应试方式为主,辅助以自主招生、博士生“申请一审核制”等形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的、科学的、有效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四是从“少数人深造”到“多数人深造”的转变。目前,许多学生本科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深造,部分一流大学的学生深造比例超过了50%。 在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体量远大于本科生的体量,接受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学生的主流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转变。适应好上述转变,关键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与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

具体含义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含义。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为此,要协调好质量、结构 、规模、效益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优化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规模的合理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提升效益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在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和微观层面的高校再认识。




1.宏观层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建设


首先,国家如何定位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其次,国家如何建设高等教育。一是把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自2012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8年达到了48.1%。二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从2015年开始,国家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打破了以往“985工程”“211工程”的身份固化式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三是明确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




2.中观层面: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规模与结构 


从规模上看,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达到10605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1998年的83.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735.8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2.2%。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从结构上看,一是按学校规格分,“985工程”“211工程”及省部共建高校、其他本科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各占有一定比例;二是按学校隶属分,形成了部委所属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所属院校三种隶属模式;三是按学校类型分,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以及其他类高校均有所发展。同时,建立起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完整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公平、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3.微观层面:高校自身的定位与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落脚点在高校。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方面要科学定位发展目标。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体现在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上,是建设应用型大学还是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建成区域一流、国内一流还是国际一流,是追求“小而精“还是“大而全”,不同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同的发展路径。目标定位需要考虑发展模式与类型,即走何种发展道路、建成何种大学。另一方面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办出特色一是要在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中凝练特色。大学要办出特色必须要对学校精神进行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并且在传承与弘扬中进一步凝练特色。二是要在优化和调整学科布局中彰显特色。办大学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办学科,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学科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办出特色必须对学科进行优化和调整,处理好优势学科与短板学科、“高峰”学科与“高原”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以及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学科群”的方式,促进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和谐共生、有序发展。三是要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中强化特色。高校要办出特色必须要“立地”,找准经济社会发展难题,重视科研项目与实际应用的对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办学特色。

   

 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

主要路径


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而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质量为根、问题为要、需求为先、效率为重、公平为本。


一要坚持质量为根。 质量为根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把质量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生命线”。为此,高校必须要树立质量意识,一方面要对标对表国内外一流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借鉴先进经验,使得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自身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引导高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二要坚持问题为要。问题为要是“双一流”建设的破题基础。在国家层面,必须直面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诸如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重大原创科研成果不够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够足等问题,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激发高等教育系统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在高校层面,应聚焦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建设、推动发展。

三要坚持需求为先。需求为先是“双一流”建设的导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产业和行业重大需求, 坚持既“顶天”又“立地”,在服务需求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拓展学科育人功能、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密切学科、产业与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学科发展促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反作用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激发高校服务社会的最大活力,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四要坚持效率为重。效率为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双一流”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对“985工程”“211工程”的传承与接续,体现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必须要以效率为重,以竞争促建设、以竞争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评估基础之上,实行建设院校、建设学科的周期性动态调整,在资源配置上向学术水平高、成果产出多、人才培养优、社会效益好的学科和高校倾斜,真正体现出“以绩效为杠杆”的建设原则,让办学效益成为办学投入的衡量标准和实施基准。


五要坚持公平为本。公平为本是“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坚守。“双一流”建设必须以公平为本,失去公平的教育无异于失去灵魂的卓越。一是要兼顾行业特色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水、地矿油、师范等行业特色院校占有较大的规模,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较大区别,在与之竞争中一般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但这些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予以兼顾。二是要兼顾地方普通高校。地方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这座金字塔的“塔身”和“塔基”,“双一流”建设不仅要重点关注处于“塔尖”位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关注地方普通高校,在政策、人事、资金等方面也要加大投入。没有地方普通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就不会有高等教育体系整体的内涵式发展。三是要兼顾特殊冷门学科。一些学科相较于热门学科属于特殊学科、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存在不一定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又不可或缺,对于这些学科应予以倾斜支持。四是要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由此也导致了地处中部和西部的高校在高质量生源吸引、高素质师资引进、高质量毕业生输出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应当对中西部高校予以照顾,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微尚工作室

责任编辑/ 张 莹

内容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最新消息!2020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推迟至下半年一并组织实施

《中国教育报》:青春,在家乡战疫一线闪光

阅读增识 知识抗疫 | 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快来赢取你的读书礼物吧!

师大人专属奶茶,快来pick你的春日限定!

赞!陕西师范大学9项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