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庭孵化精英
北京状元:一个精英的养成,家庭因素究竟有多大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霍老爷(ID:ddz_233)
阅读第一已授权转载,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高考状元
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一段时间了,各地高考状元也纷纷进入我们的视野。与往年不同,今年关于状元的讨论,不再是勤奋、刻苦,而是颜值高、会玩……而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则以一段采访,直接将热点切到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上。
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巨大的,原生家庭更是如此,作为父母,大家都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一个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如此优秀的高考状元呢?
高考成绩出炉后,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这个耿直Boy说的一番话——“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一句大写的实话,瞬间戳中无数国人的心!
北京状元的完整采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20qqrhh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令人可贵的是,这孩子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嫉妒之心,在他如此优秀的同时,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抱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这个孩子告诉大家,一个未来的精英最好的样子。
究竟熊轩昂的家庭有多厉害呢?熊轩昂来自一个中产家庭,这已经不是小康、小资家庭所能比拟的。
什么是中产呢?
在中国目前还很难有一套标准去界定中产的收入,但是在多数人约定熟成的标准里,总结起来必须有体面的房子、车子,且不能是贷款的,以及可以随意挥霍的每月1/3的收入。
跟很多普通家庭晋升起来的小康、小资族不同。他们同样能周末看电影,逛街购物,进入高级餐厅,更重要的是能够来一场走说就走的巴黎街头喂鸽子,能给孩子支付美国夏令营的时候,眼睛也带不眨一下。
除了拥有坚固的家庭经济基础之外,中产家庭还需要具备家长双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着较高的职业价值或者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拥有良好的礼仪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区分与“暴发户”。
在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职业素养人或者某些特定行业里尖端的人,如熊轩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技能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中坚力量。而这些家庭确实会如同熊轩昂所说,不断地孵化“状元”、“精英”。
可以说,从中产阶级、精英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有些心酸,然而从古代发展至今,“寒门出贵子”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是因为精贵,因为确实稀缺且困难,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 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了一个命题:中国长达150年里的精英究竟出自哪些家庭?
最后,他们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是: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就有三个阶段的精英是明显出自“有产阶级”的家庭,有人可能会指出其中的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而实际上在1953年到1993年之间,主要是阶级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才使得原本从零到有的大量无产阶级和工人子弟在精英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等到一切都趋于稳定的时候,“资产”在教育中的阶级再次凸显出来。高端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里,所以这些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
为何寒门孵化不出贵子?
熊轩昂的话很有意思,他说他地处在北京这样一线的教育资源“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
换句话说,这些教育里的精英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接受综合性的教育,拥有名师提点如何只做“一题”就能精通同类的题目,这就是“捷径”。这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所无法做到的。
在我大学阶段的时候,我就发现这样的现象:家境较差的学生,眼里只有兼职,因为一小时最多五十块的家教而甚至可以放弃学习;
而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花三百多块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籍,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教育是小眼界,而创业则是大视野。在一项非官方的统计中发现,寒门的子弟毕业后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以月薪度日。
而来自精英家庭的子弟更敢于拼搏,甚至借贷创业,这些都是由他们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眼界、胆识与魄力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他们强大的原生家庭还会把这些教育精英带到自己的强大人际关系圈里,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资源,这又与寒门子弟有着天地的差别。
总的来说,精英家庭孵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状元”,而自信底气如熊轩昂,综合素养和能力都高的精英。
中产家庭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那么简单的有钱的家庭是否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也不是,中产阶级的家庭除了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社会地位、教育素养及其生活品味。
我身边有对月收入均过2万的夫妻,在投标部门工作,做起竞标项目常常要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两人的孩子6岁,上幼儿园大班,很乖,每天下课都会很听话地完成描红作业。
唯一遗憾的是,孩子每天下课是由已经72岁的爷爷接送。爷爷因为自身身体的原因,带孩子放学后就放在二儿子的情趣店里,由孩子的“小叔子”照顾。于是,“不懂事”的孩子就整天在情趣店里做自己的功课。
后来这个孩子就变成了典型的坏孩子,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和混迹在社会青年之中,他的父母也算是优渥的中产,但是没有让孩子从小在素质教育方面多家注意,再优渥的条件也达不到好的结果。
所以即便是家庭条件宽裕,重要的也是对孩子软实力的培养。
对于国内富不过三代的批判,也是因为不少有钱的家庭不重视家风这类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再雄厚的基业,最终也溃败了。
硬实力跟不上,靠教育是没用的
这个社会财富阶级化、教育资源阶级固化是一个事实。既然中产阶级孵化精英,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中产阶级之路?中产阶级之路究竟有多远呢?
答案是很远。
多数的中产阶级是上一代中产阶级带出来的,而只要不出意外,他们终将带出下一代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家庭的硬实力、教育素养的日积月累的沉淀与代代相传。
作为“脱贫”、“奔小康”、“小资”阶级的我们,没必要盲目去追寻中产阶级。因为中国每天每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去追寻中产阶级的路上。当你硬实力凑不上来的时候,认清现实比盲目攀比更重要。
如果简单的去复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方式对于自己的能力是跳跃式的。
就像同样是去名校,若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是常事,甚至只会发展出一份自卑的情绪。
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长愿意肝脑涂地奉献自己,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长的心态,抱着必然收获的心态来给孩子压 48 31986 48 15535 0 0 1094 0 0:00:29 0:00:14 0:00:15 2890力也毫无意义。
我也不是说应该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就没办法了。
如果看历史数据的话,这个状况更加令人悲哀,南宋录取进士占总人口比例为0.000647%,明代这个数据为,0.000055%,清代更低,0.000031%,而如此低的录取比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票难求。
但与此同时,那些科举世家却人才辈出,喜报频频,家庭的影响有多大,不言自明。
相比起科举时代,我们其实已经处于一个阶层最容易上升的时代。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家庭是起点,和征途的前半程,孩子和父母都没办法去责难命运,但是命运不会把路堵死。
任何一个家庭基本上都能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最好的教育。而教育本身也只是一个对成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教育中对孩子软实力的培养要甚于物质培养。
就像是每个人感叹生不逢时,寒门孩子更是不易,但是认清现实后,还是应该清醒和尽力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关注“阅读第一”姊妹号 - “留学全知道”
收看更多精彩的教育原创视频
阅读第一往期相关文章
◆ 3个儿子全都送进斯坦福,这位香港歌星告诫父母不该做的10件事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与“父母课堂”相关的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