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留学观察 ] 印度学生为何优于中国学生?

2015-12-02 阅读第一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阅读第一综合整理编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评论功能现已开通,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印度留学生超过60%都能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是印度的2~3倍。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占总人数的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中国留学生和印度学生在职场上的差距,或许从学校中和教育上就能看出来。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单论谷歌新掌门皮查伊和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


仔细分析这批“CEO”们便会发现: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批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们在印度顶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拥至美国,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



谷歌CEO皮查伊


中印两国同为亚洲的人口大国,也同为美国最大的两个留学生来源地。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呢?两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校园中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张伯庚(Julian Chang)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在执教哈佛大学期间,张教授对中印留学生也进行了一些观察,对于印度裔在职场上获得的成功,他认为或许可以从他们在留学的表现中找出部分原因。



中国学生热衷抱团 语言和文化难融入


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语言必定是其中之一,“英语在印度比较普及,所以大多印度学生在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张伯庚表示,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比较吃亏:“如果你使用的语言不是你的母语,那么一个礼拜读一两本书、写两三篇稿子,就很吃力。”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以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对语言倒不是有特别大的障碍。比方说你这个班里要是有一两个中国人,那没办法他们只能跟国外的学生来往。但现在中国学生数量更多了,不仅是中国学生们喜欢聚集在一起,与国外的学生交流减少,甚至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学生都无法顺畅交流。我认识一个曾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是东北人,他说他过去的学校里有两个四川来的学生,他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说四川话,他这个东北人根本听不懂。所以这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学生确实是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再看印度留学生,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他们跟其他的美国学生交往很方便。”



张伯庚教授


张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中国学生沉默谨慎 印度学生能言善辩


虽然印度人口音带有浓重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而中国学生说英文没问题,但是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在美国,很多美国的企业或跨国企业都有很多印度人在当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学商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统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在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另外他们强调表达和辩论能力。他们从小就受这方面的培训,可以说得很好,想得很快,说服力很强。”张伯庚强调这是教育培养出的习惯:“在印度,他们受到英国传统的习惯影响更多。而据我所知,中国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太重视这种口头上的辩论。我不是说中国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而是指他们的文化习惯、从小的教育,一直不强调这方面的东西。可是英国和美国的传统就是辩论、说服对方。特别是美国法学院,很多企业家都是从法学院出来的,当一段时间的律师,然后就转向其它行业,很多企业家也是sales方面的,他们的沟通技巧也很强。当然我知道现在中国很多的商学院也开始强调soft-skills,PPT以及沟通的方式,这个可能慢慢会好起来。”


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之下更爱辩论、敢于发表意见。印度人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而当他们把这些习惯带入跨国企业的工作中时无疑又增加了一个优势砝码,中国人的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的习惯,也意味着容易导致错失良机。


从校园行为习惯中可以观察出帮助印度学生走向职业成功的些许因素,同时也能给中国留学生很多的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自己更加具备国际竞争力。



印度教育正在崛起,中国呢?


为什么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会有这样的差距呢?这些校园习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什么中国学生就喜欢抱团,不善辩论呢?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形式并没有让学生们从中获得自信心,另一方面教育改革迟迟未推进,而印度的教育已蓄势待发,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人生软技能。


Kiran Bir Sethi 向我们展示了她在印度的河沿小学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的深刻意义:给孩子们上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课:“我能行!”。 学生们亲身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领导同龄人,甚至教育他们的父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17o2mhb3&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下内容整理自TED视频演讲稿:


笑是会传染的,热情是会传染的,灵感是会传染的。我们都听过杰出的演讲,演讲者们讲过各自精彩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有种相同的东西在影响他们——就是他们都被“传染”一种,我称之为“我能行”的病毒。



“我能行”的意念鼓舞孩子


为什么只有他们能被传染而获得成功?在一个拥有10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人?真的是运气和机遇么?能不能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被“传染”呢?我想和你们分享我关于“传染”的故事。


当我只有17岁的时候,我就被“传染”了。那时候,作为一个还在设计院校学习的学生。我和大人们交流想法,而他们真的认同了我的想法。不断和我辩论,我们喝茶聊天,探讨得很深入。我很震撼,这种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是那样具有感染力。我多么希望,我早在7岁的时候就被“传染”了。



把学习带到现实中,孩子们将经历认知事物的过程


所以10年前,当我来到河沿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教学试验。我在那里创建和完善设计一个流程,一个可以不断传染给人“我能行”意念的流程。并且我做到了!那就是如果能把学习带到现实当中来,如果你模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的分界线,那么,孩子们将经历一个自己认知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看到改变发生、生效,接受改变,然后受到鼓舞,主导改变并且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孩子们变得更有竞争力,不再感到无助。



被信任促进孩子完成任务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看看,我们在河沿小学是怎么实践这一过程的。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我们五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儿童权益的课程,他们被要求制作庙里用的香用琼脂二糖。工作8小时让他们体验到童工的境遇。他们在做香两个小时以后,他们后背开始酸痛,他们被改变了。一旦他们感受到了,被改变了,他们就会用切身感受,说服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童工必须被禁止。


不过也有家长担心,“我们孩子能造福人类这非常好,但是数学、自然科学、英语,这些课程耽误了怎么办?”我们给他看了成绩,实实在在的数据表明,当孩子们被信任和赋予权力去做一件事,不论他们擅不擅长,他们都能做好,实际上非常非常好。从这张全印度超过2000所学校参加的对比评估报告上看,河沿小学的孩子排名全印度前10。包括数学、英语和自然科学所有方面。



当孩子们被信任和赋予权力,他们能做得很好


这方法很有效,应该推广出去。2007年的8月15号,国庆节那天,孩子们走出校园去“传染”整个Ahmedabad城(印度西部大城市)。现在,这不光光是河沿小学的事,这关系到所有的孩子,所以我们“厚着脸皮”,不再羞怯。走进市政厅,走进警察局,走进出版社,走进各个公司。我们时常说:“你什么时候才会觉醒,而意识到每个孩子幼小的身体里面都蕴藏着巨大潜力?你什么时候才会把孩子们当作社会的一分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向孩子敞开心扉,和他们交流想法。



充满热情的孩子改变社会


从2007年开始,每两个月城市里面最繁忙的街道停止行车,而临时改造为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这就是这座城市告诉她的孩子们:“你们能行!”所以,要先树立一个榜样。先是河沿小学的200名儿童,然后是Ahmedabad全城3万多个孩子,继续发展现在遍及整个印度。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使得10万名儿童说:“我能行!”我们做了套简单的工具,翻译成8种语言(印度方言),发给了3万2千多所学校,只给孩子们非常简单的任务。我们说,选一个话题,任何烦恼你的话题,然后找一周来改变10亿人的生活。


于是关于改变的故事,从印度各地如雪片般飞来,孩子们自行设计了各式各样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消除孤独感觉,修补路面不平,再到酗酒,并且32个来自Rajasthan的学生取消了他们的娃娃亲。我想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这不正再次说明了当大人信任孩子,对他们说“你能行”的时候,他们就真行吗?


当大人信任孩子,他们就真的可以做到


印度的教育已经慢慢开始改革,慢慢开始渗透,旨在把这样的理念和热情传染给印度的所有儿童。知识固然重要,但陪伴孩子一生,在人生经验中更需要的或许是某种信念的支撑,而我国的教育正正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超于我们了,我们现在还不捉紧,更待何时呢?


阅读第一全面升级!主菜单导航栏快速找到相关文章:

寻找书单及分级读物,请点击主菜单里的“有料” - “书房”。
阅读和Phonics相关文章,请点击主菜单里的“有料” - “悦读”。
写作相关文章,请点击主菜单里的“有料” - “写作”。
软技能和思维相关文章,请点击主菜单里的“有料” - “思维和技能”。
留学和国内教育相关文章,请点击主菜单里的“有料” - “留学党”。



阅读第一


微信号:Readfirst



重视孩子的教育,寻找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你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留学观察的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