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九五六,书信见证西迁









准备好一切行装,迁往祖国的新型的工业城市——西安市,迎接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新学年的开始。……要发扬热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我们新建学院的精神,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把内迁工作只许做好,不许做不好,保证按期有秩序地开学上课。

——1956年7月18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驻京办事处《学院内迁动员材料》

壹玖伍陆·


01来自东工的赠别


建筑系及即将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工作的全体同志们:


不久你们就要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工作和学习了,这是我国文教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为你们将要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感到欢幸和鼓舞。

六年前,开辟这一片荒无人烟的野地——我们现在的校园,你们是开路先锋,既不畏蚊虫搔咬,也不顾藤萝裹足,艰辛勇敢,为我们的今天,日以继夜的奔忙。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建成,在各个建筑环节上,都留下了你们的热和光。

几年来,我们共同劳动,进行了教学改革,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建设人才。东北工学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都和你们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亲爱的伙伴们!请你们放心吧,我们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继续努力,将东北工学院办得更好;同时我们也深信同志们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会同样的在建校工作中,在各项教学工作中,在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以后,我们诚恳的希望你们努力教学,致力科学研究,完成国家要求我们积极培养合乎规格的建设人才的光荣任务,响应党和毛主席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到超过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希望你们加强团结,特别是对共聚一起而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工同志要努力团结、谦虚和霭,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初办的学校,各方面条件不可能完全具备,希望同志们除了继续发扬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的作风外,还要努力参加建设工作。为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希望我们今后仍然要密切联系,交流各项经验,我们在任何时刻都接受同志们特别是建筑系教师同志们更大关怀与帮助。

离别了,愿在两地为完成共同事业而努力!再见!

全体留校师生员工同启

《东工生活》1956.7.27

1956年,东北工学院领导同即将踏上西迁征程的建筑系教职工合影


02来自西安的回信


亲爱的院首长、老师们及兄弟系的同学们:


我们——建筑系的师生们带着兴奋而留恋的心情离开了“东工”,奔向祖国的大西北,现在我们已愉快的到达我们的新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并已于9月12日开学正式上课了。

虽然我们相隔几千里之远,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与“东工”将永远和亲兄弟一样。由于祖国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要求设立更多的学校才有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诞生,这是我们莫大的幸福,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虽然我们离别了,留恋可爱的“东工”、但我们更热爱新的学院,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把新学院建设得和“东工”一样美丽!

我们初到学校,到处是一片工地景象,这里还没有道路,天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但我们很快的组成了自觉业务劳动队,用短短三小时修好了通向食堂、教学主楼及大门的主要道路。

我们暂时没有下水道,上厕所很不方便。57建筑学同学们马上设计了新便所,工建同学进行施工。还有我们饭厅,暂时只有一个,容量不够大,工友同志都是新手,吃饭很不方便,我们发起义务帮厨,仅三天时间,把饭厅搞得很有秩序。

在我们这里虽然有些暂时的困难,但请你们放心,我们决不会向困难低头,我们总是想法解决困难,并且我们有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学院。现在我们已正式上课,一切已经就绪。

另外,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学院,我们学院是在西北美丽而古老的城市——西安的和平门外文化区的中心,在我院周围有着数十所中等学校及数所高等学校,如交通大学、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都在我校附近。

这些学校已大都是新建校舍,所以我们这里到处是新建的雄伟大楼,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祖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到1962年我院将有1万2千人之大学院。

目前有五个系,七个专业,我们的同学来自祖国各方,但在这里聚集的并不是不相识的同学,而是早有通信联系的学友,我们见面就很亲切的交谈。

我们的老师是集中了四院的优秀教师,其中有很多老教授。并将于1962年培养出博士和副博士若干名。这一切都使我们非常兴奋!虽然我们暂时有些困难,但我们都信心百倍地来完成祖国交给的学习任务。

亲爱的兄弟系同学们!最后,我深切的希望你们多多和我们联系,告诉我们东工的情况,我们互相交谈学习、生活及其它等等。虽然我们分别两地,但我们大家都在祖国的土地上向着同一个伟大目标前进着,所以我们的友谊将永远是深厚的。

最后祝你们身体健康!你们遥远的伙伴——原建筑系全体同学。

《东工生活》1956.9.29


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迁至西安的学生登记册


03来自师生的话别


01我们永远支援着你们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在祖国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了工业建设的全面发展,照顾到地区的分布,你们这次去西安,标志着祖国高等教育的扩充与发展,你们将要在祖国的文化战线上开辟新的战场。我们为你们接受这一光荣任务而欢欣鼓舞。

几年来,在党的教育和行政的关怀下,我们在一块研究教学,学习政治,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今天,你们要走了,这是祖国建设事业的需要,希望你们把留恋的感情变成工作中的力量;把形式上的离别变成精神上的团结,更进一步地发挥你们的力量和智慧,用忘我的劳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奇迹。使祖国的科学,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去吧!我们永远支持着你们。 

(物理组  白玉山)


02

别了,东工!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别了东工,你的一草一木,片砖片石,都流露出情感,吸引着自己,你的七年前正是西建的现时情况,虽有党的正确领导,各校的大力支援,它毕竟是新生的,事业的开端困难是多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因之问题也就显得复杂,这点东工的首长们是有所体会的,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多给予帮助!同时,希望东工同志们不要忘记你们七年共同奋斗的战友,把这儿的建校不断的介绍给我们,我们一定会把西建的——哪怕是一点的成绩,随时反映过来,彼此学习,携手前进。

别离的心境是矛盾的,怅惘——愉快,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正在等待着我们。  

(王廷相)


03在不同的地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如今在祖国火热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各项事业都在飞跃地向前发展,新的高等学校——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立,是祖国文化教育事业上的一项新的成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此,虽然惜别的心情在所难免,但当想到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的兴建,人民的未来幸福生活,心情又是愉快的。

亲爱的伙伴们!你们未来的工作是艰巨的但也是光荣的,你们将用你们的双手从无到有的建立起实验室,积累起教学资料,筹备起图书仪器……培养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建设干部。这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希望你们以饱满的情怀,胜利的信心,忘我的劳动,来愉快地完成祖国和党交给你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留在东工的我们也一定奋勇地前进,加倍的努力,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赶上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而奋斗。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愿吧!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愿意付出我们的一切力量。

(普通化学教研组 阅明远)


04向母校告别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母校,我即将向你告别。离别!总是使人依依不舍,但是,今天的离别只是象征着祖国发展的迅速,象征着母校的扩大和成长。我们应以愉快的心情来代替离别的辛酸。

不久,我将带着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和信任,母校对我的关怀和期待,去到新的学校——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工作。到新的学校以后,我希望仍旧能和母校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断地取得母校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使我更快的进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为建设祖国的科学文化大厦——西安,为建设祖国的西北而贡献出我的力量。

离别的前夕,也让我预祝母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最后,祝母校院首长、老师、同志和同学们身体健康。

 (结构教研组  郭在田)


05带着更大的热情去西安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到大西北去!”这个蕴含在心里的希望,当它由幻想越来越变成现实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却犹豫起来。

不是我不喜欢沸腾着的祖国西北的建设情景,不是不喜欢新的学院,也不完全出于孩子留恋妈妈心中的激荡,而是我真的要和培养过我们的集体,度过大学最初阶段的东北工学院告别时而不自觉引起的那种留恋与回忆。

虽然我在东工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就在这并不怎样长的时间里看到了它的变化与发展,以及由于学院的发展对于我们学生直接发生的影响,就更觉得东工的可爱,尤其它的发展远景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我们就要离开东北工学院到西安去了,我们要离开习惯的生活环境,到新的地方去。我们兴奋地交谈着,我们也做了种种设想与打算,我们知道新的地方,还是有着不少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的,需要自己动手做的事情也还很多,我们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美丽。

我们将带着极大的热情到西安去,我们将更虚心地向迁来各院校的同学学习,让她更突破常规地发展起来。

再见吧,亲爱的东北工学院。 

(建筑系学生  吴中原)


节选自《东工生活》1956.7.27


“我们不仅能习惯这里的生活,并且能生活得很好,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地方,……并且能怀收着喜悦和愉快的心情搬进这座可爱的城市和西安人民一道来建设我们的新生活。”
——1956年7月18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驻京办事处《学院内迁动员材料》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进新时代!


出品:党委宣传部素材来源:校史馆、档案馆策划:崔凯 王俊图片:温升杰排版:方笑笑编辑:王俊 翔子审核:宋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