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者按:为激励全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积极投入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高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2021-2022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和2022年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评选工作,60名优秀主讲教师和27名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脱颖而出。为推广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特向获奖教师发出约稿邀请,最终收到全校18个教学单位的优秀稿件78份。经整理汇编,特联合党委宣传部分为五期推出。在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四个统一”是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对加快建设师德师风的四个基本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我所主讲的“建筑与城市文脉”这门课程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三十年,它是建筑学院几代教师在多年研究国际、国内建筑教育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地域特色和我校的优势逐渐建设发展而来,曾获得一系列荣誉,2023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必修课,每年的题目结合西安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及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地段和制定内容,通过扎实的现场调查及充分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建筑与城市文脉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对场所及题目做出回应。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的认识,训练学生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文脉的能力,进一步确立本土建筑学观念,属于建筑学专业四年级提高、深化拓展和综合能力强化阶段的教学内容。一、教学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关注社会不仅是学问的价值取向,也是学问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但是与其相伴生的,也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失忆症”正在城市中蔓延,换来的是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无论是人们的诉求、文化的延续、政策的执行、经济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还是当下设计的体现,它的最终呈现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将一条条隐没的“文脉”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尊重地方的故事、尊重场所、尊重人的前提下做设计,希望学生在每一次拿到任务时都能想想: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任务,我们能否为文化、为城市做点什么。二、教学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与育人二者不可分割,将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结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礼记》曾讲:“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学生在面对历史文化、面对城市环境、面对设计对象时能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价值”评判的尺子。当学生来到场所,感受那个情境,做出判断或者决策前,所要依靠的就是“价值”,也就是说他必须找出并理解场所中最珍贵的东西。这珍贵的“价值”可能是自然的馈赠,可能是历史的遗留,可能是记忆的承托,可能是生活的痕迹……是否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第一步。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只有使学生具有了批判的精神,才可以清醒审视今天的各种不当的城市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设计“态度”,懂得“尊重”。再次,教师应启发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今天,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打开了人们望向世界的窗口,但是由于现代学科领域的细化、研究的深化,也带来了严重的视野狭窄问题。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学习哲学相关知识,去了解人类学、了解真实的生活,去感受自然、艺术及文学的魅力。最后,当学生有了价值判断的尺子、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广阔的视野,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城市、对人文的“关怀”之心。关怀是做好设计的内生动力,而并非知识,只有时刻怀着一颗关怀之心,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才能获得永续的动能,学生也将获得永续的智能。三、教学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术规范,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而学术自由为创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为学生和教师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小组以宽松的教学环境来保障追求真理的自由,采取了交叉、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了既严谨、科学又开放、自由的氛围。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方式。结合真实城市历史地段更新、遗产保护诉求与现实问题设定设计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扎实的现场调查及分析研究,自我明确切实的设计目标与任务,教师则将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应用于教学。“多视角”教学方法。将人类学调查方法、城市规划分析方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融入建筑学教学,扩展学生的视野与专业水平。“渐进式”启智过程。渐进式安排详细的教学环节,包括:明确设计目标→原则与定位→分析资源与问题、挑战与机遇→探索设计途径与方法→完成建筑、城市及环境设计。“开放式”师生互动。通过“翻转课堂”的开放形式,采用课堂讨论、公开讲评、实地踏勘、设计指导的综合教学方法,师生共同面对挑战与问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国际化”教学环境。通过国际教学合作交流、双语教学,在视野和学习方法上和国际接轨,提高学生协作精神和综合能力。四、教学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要不忘职业操守,传递正能量,牢记使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假以时日,便会出现合乎时代需要的教书育人、学术自由、人才辈出、文化繁荣的新气象。按照“四个引路人”标准争当“四有”好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教师就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传大道、授正业、解心惑。不同时代对师德的要求不同,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觉得应具备以下素养:一要有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传大道”,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职业精神、专业认同、四个自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①道德情操:包涵人文素养、守法、正义感等;②健全人格:情感、态度、行为、自尊、生命观、心理、哲学、艺术、性格、健康等方面;③智力: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全面而个性化的人才,教师需要“立德树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二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技术素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授正业”,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在新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解心惑”,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观。具体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要求,才能对学生加以引导。四要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树良风”,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做一名奉献祖国的新时代合格的公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礼记·大学》篇首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教师要把“四有”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把“四个引路人”等育人目标像盐溶于水一样融进课堂,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万物,成风化人育心田”。以设计思维养成为目标的节点递进式教学方法探索中小型展览建筑设计课程位于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第五学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是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着重创造性突破和设计构思的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该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具有综合性空间的中小型展览建筑为题,帮助学生掌握具有较为复杂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的展览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规律与方法;了解人、建筑与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城市设计背景下,综合解决内部空间、外部形态以及室外环境等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设计方法;初步掌握结构选型、材料选择、构造措施等建构知识与设计方法。第五学期位于建筑学本科教学的中间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建筑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本学期教学组的核心任务。以五年前提出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指引,通过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组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各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修正——以设计思维的养成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新——将建筑设计的本源问题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细化——提出两大板块、四个阶段、十四个节点的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一、教学目标修正建筑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十分庞杂,与之相应的是建筑设计思维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前置培养阶段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建筑设计本体的认识比较初步,而建筑学中年级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建立较为全面与客观的设计视角,健全自身建筑观,建立完整而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面对这一命题,教学组不断修正教学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过程拆分,力图将循环往复、网状链接的设计思维过程细分为前后衔接、循环促进的教学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点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设计活动所涵盖的各种要素和恰当的切入视角,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从哪儿开始,设计过程如何科学、有序推进的问题。教学组借鉴顾大庆教授《空间、建构与设计》一书中的教学思路,转变以往单以设计深度作为节点控制要素的教学组织方式,尽量贴近建筑设计本体的思维发展过程,将设计课切分为概念设计与方案设计两个板块,概念设计阶段的要求相对抽象和单一,力图引导学生将全部注意力均投放在空间、形态与操作方面,简化设计影响要素,突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思维模式在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即焦点突出,易于把握。前置的概念设计板块细分为七个子环节,形成“一周一环节”的递进式设计训练,每环节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关键点。根据近年来教学结果反馈,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修正以及随之引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设计视角得到了有效拓展,设计思维的养成初见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厘清了操作、观察、思考三者互相促进的设计发展过程,有效提升了秉承合理程序的自觉性。二、教学内容更新如前所述,培养目标的转变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予以支撑。教学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筑设计本体脉络为主线,理论脉络、技术脉络、方法脉络为补充的三年级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本体脉络紧扣场所与文脉、行为与功能、空间与形态以及材料与建构等四方面训练要点。与本体脉络的一系列要点相配合,教学组确认了场景要素比较突出的展览类建筑为设计对象,并进一步聚焦为文化特征显著的地方艺术主题(秦腔、皮影、剪纸),另一方面,选择文脉特征突出的历史文化名胜区——大雁塔景区作为设计选址,力图实现设计内容与培养要点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