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大师者:用心讲好每堂课

编者按:为激励全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积极投入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高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2021-2022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2022年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评选工作,60名优秀主讲教师和27名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脱颖而出。为推广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特向获奖教师发出约稿邀请,最终收到全校18个教学单位的优秀稿件78份。经整理汇编,特联合党委宣传部分为五期推出



在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

“四个统一”是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对加快建设师德师风的四个基本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

我所主讲的“建筑与城市文脉”这门课程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三十年,它是建筑学院几代教师在多年研究国际、国内建筑教育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地域特色和我校的优势逐渐建设发展而来,曾获得一系列荣誉,2023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必修课,每年的题目结合西安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及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地段和制定内容,通过扎实的现场调查及充分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建筑与城市文脉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对场所及题目做出回应。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的认识,训练学生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文脉的能力,进一步确立本土建筑学观念,属于建筑学专业四年级提高、深化拓展和综合能力强化阶段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关注社会不仅是学问的价值取向,也是学问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但是与其相伴生的,也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失忆症”正在城市中蔓延,换来的是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无论是人们的诉求、文化的延续、政策的执行、经济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还是当下设计的体现,它的最终呈现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将一条条隐没的“文脉”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尊重地方的故事、尊重场所、尊重人的前提下做设计,希望学生在每一次拿到任务时都能想想: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任务,我们能否为文化、为城市做点什么。

二、教学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与育人二者不可分割,将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结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礼记》曾讲:“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学生在面对历史文化、面对城市环境、面对设计对象时能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价值”评判的尺子。当学生来到场所,感受那个情境,做出判断或者决策前,所要依靠的就是“价值”,也就是说他必须找出并理解场所中最珍贵的东西。这珍贵的“价值”可能是自然的馈赠,可能是历史的遗留,可能是记忆的承托,可能是生活的痕迹……是否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第一步。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只有使学生具有了批判的精神,才可以清醒审视今天的各种不当的城市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设计“态度”,懂得“尊重”。再次,教师应启发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今天,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打开了人们望向世界的窗口,但是由于现代学科领域的细化、研究的深化,也带来了严重的视野狭窄问题。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学习哲学相关知识,去了解人类学、了解真实的生活,去感受自然、艺术及文学的魅力。最后,当学生有了价值判断的尺子、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广阔的视野,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城市、对人文的“关怀”之心。关怀是做好设计的内生动力,而并非知识,只有时刻怀着一颗关怀之心,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才能获得永续的动能,学生也将获得永续的智能。

三、教学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术规范,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而学术自由为创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为学生和教师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小组以宽松的教学环境来保障追求真理的自由,采取了交叉、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了既严谨、科学又开放、自由的氛围。主要包括:

“实践性”教学方式。结合真实城市历史地段更新、遗产保护诉求与现实问题设定设计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扎实的现场调查及分析研究,自我明确切实的设计目标与任务,教师则将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应用于教学。

“多视角”教学方法。将人类学调查方法、城市规划分析方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融入建筑学教学,扩展学生的视野与专业水平。

“渐进式”启智过程。渐进式安排详细的教学环节,包括:明确设计目标→原则与定位→分析资源与问题、挑战与机遇→探索设计途径与方法→完成建筑、城市及环境设计。

“开放式”师生互动。通过“翻转课堂”的开放形式,采用课堂讨论、公开讲评、实地踏勘、设计指导的综合教学方法,师生共同面对挑战与问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国际化”教学环境。通过国际教学合作交流、双语教学,在视野和学习方法上和国际接轨,提高学生协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要不忘职业操守,传递正能量,牢记使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

“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假以时日,便会出现合乎时代需要的教书育人、学术自由、人才辈出、文化繁荣的新气象。



按照“四个引路人”标准

争当“四有”好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教师就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传大道、授正业、解心惑。不同时代对师德的要求不同,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觉得应具备以下素养:

一要有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传大道”,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职业精神、专业认同、四个自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①道德情操:包涵人文素养、守法、正义感等;②健全人格:情感、态度、行为、自尊、生命观、心理、哲学、艺术、性格、健康等方面;③智力: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全面而个性化的人才,教师需要“立德树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

二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技术素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授正业”,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在新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解心惑”,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观。具体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要求,才能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要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树良风”,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做一名奉献祖国的新时代合格的公民。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礼记·大学》篇首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教师要把“四有”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把“四个引路人”等育人目标像盐溶于水一样融进课堂,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万物,成风化人育心田”。



以设计思维养成为目标的

节点递进式教学方法探索


中小型展览建筑设计课程位于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第五学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是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着重创造性突破和设计构思的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该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具有综合性空间的中小型展览建筑为题,帮助学生掌握具有较为复杂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的展览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规律与方法;了解人、建筑与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城市设计背景下,综合解决内部空间、外部形态以及室外环境等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设计方法;初步掌握结构选型、材料选择、构造措施等建构知识与设计方法。

第五学期位于建筑学本科教学的中间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建筑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本学期教学组的核心任务。以五年前提出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指引,通过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组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各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修正——以设计思维的养成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新——将建筑设计的本源问题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细化——提出两大板块、四个阶段、十四个节点的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

一、教学目标修正

建筑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十分庞杂,与之相应的是建筑设计思维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前置培养阶段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建筑设计本体的认识比较初步,而建筑学中年级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建立较为全面与客观的设计视角,健全自身建筑观,建立完整而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面对这一命题,教学组不断修正教学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过程拆分,力图将循环往复、网状链接的设计思维过程细分为前后衔接、循环促进的教学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点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设计活动所涵盖的各种要素和恰当的切入视角,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从哪儿开始,设计过程如何科学、有序推进的问题。

教学组借鉴顾大庆教授《空间、建构与设计》一书中的教学思路,转变以往单以设计深度作为节点控制要素的教学组织方式,尽量贴近建筑设计本体的思维发展过程,将设计课切分为概念设计与方案设计两个板块,概念设计阶段的要求相对抽象和单一,力图引导学生将全部注意力均投放在空间、形态与操作方面,简化设计影响要素,突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思维模式在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即焦点突出,易于把握。前置的概念设计板块细分为七个子环节,形成“一周一环节”的递进式设计训练,每环节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关键点。

根据近年来教学结果反馈,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修正以及随之引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设计视角得到了有效拓展,设计思维的养成初见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厘清了操作、观察、思考三者互相促进的设计发展过程,有效提升了秉承合理程序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更新

如前所述,培养目标的转变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予以支撑。教学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筑设计本体脉络为主线,理论脉络、技术脉络、方法脉络为补充的三年级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本体脉络紧扣场所与文脉、行为与功能、空间与形态以及材料与建构等四方面训练要点。与本体脉络的一系列要点相配合,教学组确认了场景要素比较突出的展览类建筑为设计对象,并进一步聚焦为文化特征显著的地方艺术主题(秦腔、皮影、剪纸),另一方面,选择文脉特征突出的历史文化名胜区——大雁塔景区作为设计选址,力图实现设计内容与培养要点的高度契合。 

三、教学方案细化

重点突出、灵活可变是节点递进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和优势,各个教学节点均随着教学活动需求和结果反馈相互穿插并不断调整,这样就要求在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突出阶段性,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和安排,以形成既能够相互衔接又能够具有一定独立性和相对完整性的教学模块及相应的控制、检验节点。以地方文化艺术馆课程设计为例,该课程处于建筑学中年级阶段——三年级上学期,该课程是专业培养第二阶段的建筑设计长题,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深化,是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着重“创造性突破”和“设计构思”的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该课程设计以具有综合性空间的中型公共建筑为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具有较为复杂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的公共建筑设计原则、规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城市设计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以教学基本规律为基础,以保证各门类课程模块有机整合为目标,该设计课程内容及进度被分解为两大板块、四个阶段及十四个节点。

灵活可变是节点式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顺应教学规律是整合各教学节点的基础,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各教学节点的目标,在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突出教学节点的控制,突出评价反馈以及节点再调整的作用是实现其教学优势的重要保障。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效果的及时把握及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方面对教学小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着力细化各个教学子模块的控制节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总结环节,并制定了相应的节点成果考查,而后通过学生节点成绩分析及教学节点讨论例会,形成及时的反馈意见,进而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模块进行再调整,以形成动态、可变的教学安排。例如在概念设计阶段,根据学生对于设计题目需要熟悉过程、思考活动循序渐进等特点,教学小组提出设计全过程案例解析的教学思想,即将案例解析模块在概念设计阶段及方案设计阶段进行多次重复,但随着设计深度的不同其侧重点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探究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语

节点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并逐渐成熟的过程,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组在节点分解、控制和调整方面形成了一定经验,那就是注重各个节点的相对完整性,突出重点,精心安排控制节点,配合针对性节点检验作业形成及时反馈,进而修正、调整后续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小组逐步建立起了教学讨论和决策的程序与机制,力图确保节点调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然而,正因为节点递进式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一周一节点”的教学组织与以往相比在学时安排上节奏比较快,并且因为每个节点均有不同的关注点,因而部分学生表现出跟不上教学节奏的问题,难以保证彻底消化各阶段的教学训练要点,因而如何更加科学、更加贴近教学规律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是下一步仍需不断调整的关键问题。其次,如前所述设计思维的养成是本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而设计视角拓展与操作、观察、思考相互促进的思维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设计概念的多样性叠加发展过程的独特性导致教学辅导过程更为多样化,面对这样的局面,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各个节点教学目标和内容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总体教学安排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节奏把控,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尽管与各个节点任务相结合设置了高频率的教学讨论和反馈、总结环节,但目前来看,指导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提升仍旧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并需长期建设。



与生为伴 永葆初心

时光荏苒,一晃在西安建大的教师职业生涯已近30年。从初上讲台面对学生时紧张忐忑到发抖,到今天已能在讲台上和教室中收放自如,离不开一代代前辈的带领、同事的帮扶,更是在与每一级同学、每一堂课的互动中不断收获、时时成长。

自入职以来,常年在建筑学院的居住设计教学中。初为教师时,与同学们年纪相仿,那时的自己更像是知识的搬运工,把从前辈那里学来的和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经历逐渐丰富,上课也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输出,更多的是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一轮轮你来我往中相互启发、共同收获和成长。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和各种新技术的普及,学生们探索的兴趣和领域愈加宽广,很多时候设计课就是对话交流与探讨研究,从我一方给予专业经验和生活阅历,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是对未来无限的大胆畅想和各种奇思,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创意想象逐渐落实到专业设计中去,以至于错过了饭点还在激烈讨论的场景时有发生。

做教师的幸福不仅来自于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更是源自于日常和同学们相处的点滴,正是校园中随处洋溢的青春让老师们比同龄人更富有活力。在与生为伴的道路上,我愿永葆初心、一路前行!



托起学生的求学之舟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任教以来,我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坚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是育人铸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资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钢结构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科研与专业知识结合,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授课内容。不照本宣科,用自己的理解去阐述问题的本质,用科研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在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我始终以平等、朋友的心态对待学生,消除彼此间的距离,我是他们的大哥哥,他们是我的弟弟妹妹。我经常与他们聊人生、谈理想,分享成长经历,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倾囊相授,希望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在互动过程中我也更深刻地了解到学生们的心声和诉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作为一名从教不久的青年教师,我深知青春岁月是短暂而宝贵的,也是我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必须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只有具备深厚的学识积累,才能托起学生的求学之舟。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我一直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有扎实技能、广泛视野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工程实践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践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案例、场景等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工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高尚的师德,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关怀,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绵薄之力给予帮助。用心发现学生的亮点与特长,不仅仅做知识航线的掌舵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学生以遇到好老师为幸运,老师则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骄傲。躬行此身,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精心打磨每一堂课,潜精研思,磨砥刻厉,不断前行!



见贤思齐

转眼间,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快五年了。我始终秉承着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的原则,从入职第一年担任助教,积极参与到每一堂课,认真学习前辈的上课经验和教学思路。到站上讲台的这四年,承担了《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始终踏实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求自己对教学知识点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更加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点,通过MOOC、智慧树等平台,我积极认真学习了多所高校多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河海大学的《钢结构》、同济大学的《钢结构设计原理》及青岛理工大学的《钢结构设计》等国家精品课程,学习曹平周、陈以一、赵宪忠、伍凯、王燕等多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其消化吸收为已所用。同时,认真制作讲课课件,查阅大量资料完善课件,添加视频、照片帮助理解,制作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构件及连接,结合自身的科研情况,不断地深化和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即”学为一,教为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我经常思考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更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建构个人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其主动建构起来的。所以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理论与实际工程相联系,创设情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结合知识点准确切入,培养学生养成知识相通及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从而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进而逐渐建构新知识,更好地运用与发展知识,促进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022年8月,我于哈尔滨参加第三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之钢结构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这是一份来自行业内的肯定。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今后的日子里,见贤思齐,奋发拼搏,积极上进,争取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生为本,教书育人

执教以来,我承担了《大学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MATLAB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性不足,依然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设计,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重视“教”,做好“教”的工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的效果。在“教”的环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仔细思考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等,每次都要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或调整。例如,我在讲C程序设计时,有一些算法很抽象,对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些内容,我会仔细琢磨应该如何进行讲解,如何一步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配合PPT及动画效果,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此外,在“教”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课后通过上机环节和习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且通过QQ和微信等途径,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

二、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年参加岗前培训时,潘鼎坤老先生的教诲让人记忆犹新。潘先生说有些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味同嚼蜡,让学生感到乏味、昏昏欲睡。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不时设问引起学生注意,并且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强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产生了求知欲,才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以学习为乐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老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学生拉近距离,再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断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讲课多么富有感染力,都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坚持”想把课讲好“的初心

从建大毕业三十余年也是在建大从教三十余年后,能够获得学校“2021-2022学年优秀主讲教师”,我深感荣幸,也算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慰藉。把自己坚持“想把课讲好”这一初心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共享吧,但愿会给看到这些文字的人有些许助益。

一是多情。这里的“情”,指的是教师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大到长期的课前课后对教学内容的自觉不自觉的感悟,小到课前的心理状态调节和活跃课堂气氛的设计,细到课前睡个好觉或一顿高质量的早餐,都是对教育事业热情的具体表现。授课时的激情满满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缺乏激情的授课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哪怕热脸碰冷屁股,也依然要坚持“为伊消得人憔悴”。课堂思政是这些年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国家和教师对学生的大爱,很多教师包括我读本科时的老师当年就是身体力行的。让学生对此不反感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不是说教,而是教师对他们实实在在的关心,各种大道理背后是教师对他们深深的关爱,所以,这些情、这些爱一定要多。幸运的是,这种情和爱一直温暖我至今,一定程度上讲,我也一直在使自己成为这种情和爱的传承者。

二是精心。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讲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过多、重点过多,学生往往消化不了,所以必须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化繁为简。要做到少而精、难点深入浅出,往往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个人体会,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在很多方面更利于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习惯了被动学习的中国学生而言,再现代的教学手段都不如传统的“言传”(即语言交流)高效,教师多角度深层次对知识点的精准诠释永远是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听懂是课堂教学的硬道理,有些时候教师必须如说评书一样精心设计“扣儿”,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知识点上。当然,这些“扣儿”大多是当堂分解,而不是“且听下回分解”。最有效的“扣儿”就是设计好提问和互动环节,使学生身在其境、心在其境,“心”跟着教师走,潜移默化地形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开始的学会吃鱼,到最后的逐渐养成“渔”的本事。这样,在不断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专业自信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也逐渐把自己当专业人看,对自身的前途也就更有信心,大学期间和走上社会后精气神也就不一样了。

三是真章。一方面,对专业知识能手底下见真章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小中能见大,见微能知著,是工科教师必备的看家本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以己之昏昏还想使人昭昭是万万不行的,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感悟,主动走出校门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接地气,课堂上讲相关内容才有底气,所讲的课才会有人气。另一方面,教师对人生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的发展。有时穿插一些教师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使学生短暂换换脑子,不仅会提高学习效果,也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从未断了文化传承。同样,大学阶段刻在学生身上或心中的建大烙印,不见得是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可能是我们建大的人文或精神符号,教师通过教学把这些符号烙印在学生心中,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不断强化的真章。

教师自己的不断实践和尝试对提升教学能力是永远必要的,深入浅出、师生共鸣是我认为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至要。短暂的课堂教学永远是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的工作,即便是简单到对授课时间的精准把控都不见得每次能做好,但足够重视是必须的,哪怕明天退休今天也不会松懈才行。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舞

我独自承担课程教学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特别感谢教研室多位老教师的传、帮、带,正是有了这些老师的引导,才使我懂得了教学的艺术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

“好教师”起码要“上好课”,而“上好课”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不低的标准,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就我所带的传热学而言,除了要求任课教师要掌握本课程的特点、悟透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在的关系;如何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及时获取和更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切实上好每一堂课,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层次分明、生动活泼、张弛有度。

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心领神会、津津有味的境界,需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积累教学经验。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课堂充盈着思想的碰撞,以教学艺术之美感染学生,感动自己,这些都是一名好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树立起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注重以研究型的授课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与成长。

“优秀主讲教师”荣誉是学校和同学们对我过去一年教学工作的认可和鼓励。对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是极大的好事,更是幸事,促使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使教学成为教师的追求和荣耀。




用心讲好每堂课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意外和荣幸获得“优秀主讲教师”奖,感谢同学们对我之前教学工作的认可。在从教的8年时间里,我始终对课堂怀有敬畏之心,也在不断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针对枯燥晦涩的重难点部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讲授,并辅以生活实例、短视频动画等方式加深理解,使复杂的专业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吸收掌握要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项目等。

在确保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穿插讲解本领域大先生、知名校友事迹,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介绍学科竞赛、保研、萃英计划、留学及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就业形势等情况,提高学生对专业未来的憧憬;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反哺教学,并结合本专业发展新趋势,在授课内容中有机融入专业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

在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他们的课程学习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会在课后常常和他们聊天,及时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困惑的方面等等,为他们答疑解惑,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见证并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古人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青年教师,自知在教学技能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我将继续饱满热情,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心讲好每堂课。



一份份稿件分享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充分体现出获奖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热情,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爱。他(她)们,坚持用渊博的学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温暖学生。

希望获奖教师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号召全校教师以获奖教师为榜样,学习先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大贡献!


往期精彩推荐







省委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重磅!发表国际期刊封面文章
回家的感觉,真好!

慰问!表彰!

建大·历史·文化

“西迁”故事  I 西迁大潮中的建大 I 校名更迭记 I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I 青岛工学院 I 西北工学院 I 东北工学院 I 梁思成雕像 I 欲栽大木柱长天 I 打开《筑梦之门》我的建大 I 德业双馨启后学 I 沧海襟怀报家国 I 启梦 · 筑梦 I 体育运动红旗院



稿

西安建大官微

讲好建大故事

传播建大声音

弘扬建大文化

传承建大精神


欢迎提供图文/视频/创意作品等投稿方式:290046137@qq.com



出品:党委宣传部来源: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赵阿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