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校史回眸:时光里的西安建大——母体院校西北工学院
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
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
感受深厚底蕴
俯拾岁月荣光
回眸校史岁月
一起走进时光里的西安建大梳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办学脉络就会知道,1956年以前,当时著名的西北工学院,由众多著名高校的院系合并而成,其土木系由北洋工学院土木系、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和焦作工学院土木系合并组建。
再往前追溯,北洋工学院土木系的前身是创立于1895年10月2日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土木学门。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盛宣怀,是这所学堂的创始人,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盛宣怀
北洋大学堂校门
盛宣怀当时兼任学堂督办,聘任美国驻津副领事丁家立为总教习。丁家立将哈佛、耶鲁的办学模式植入北洋校内,始终坚持“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由此标定了北洋西学学堂的高起点,造就了极佳的社会声誉。学堂开办之初,到香港招生,报名应试者数以千计,实际录取者仅十余名,其中即有在皇后学院就读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王氏兄弟四年后成为数目寥寥的北洋首届毕业生。
当时的“北洋”,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考试之多、之严,淘汰率之高,用“残酷”一词形容实不为过,各届毕业人数往往只是同届录取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任课教师踏入某班级教室,一看学生的座位即知其成绩如何,因为座位按考试成绩排序,甚至连毕业同学录的先后顺序也依据毕业成绩排定。此类做法的积极意义是,营造出了学业至上、追求卓越的奋发砥砺之氛围。
虽然进出北洋学堂的门均不容易,但因为北洋是当时各大学中学费较低的学校之一,并且实行“贷书制”,所以报考者络绎不绝。1917年,陈立夫决意投考北洋大学采矿科,除了学科优势的考量外,费用低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土木工程学科学生在建于1903年的北洋大学工程馆前测量学习
早期北洋校园,几乎是一个英语世界。一些优秀的理工科高材生因过不了英语关而被迫转学,据他们的感受:“课本是英文的,教授用英文,答卷用英文,到处是英文,我们吃完晚饭在北运河畔散步,连枝头的小鸟也都在讲英文!”
1918年,北洋迎来“连中三元”的空前荣耀:徐谟全国外交官考试第一名;励平全国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名;康时敏清华留学考试第一名。北洋大学 “重质不重量”的铁则和入学后的“魔鬼训练”,铸就了这所学府令人敬畏的品格,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美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研究院曾明文规定,免试接受北洋学生入学。
北洋大学后来因为国民政府大学区的调整进入了专办工科的时代,1928年更名为北洋工学院。
北洋工学院的首任院长为茅以升。此前,茅以升于1926年应刘仙洲之邀到校任教,主讲桥梁力学、结构工程,每周授课二十余小时。授课间隙,他不但进行科学研究,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能力。
青年时期的茅以升
茅以升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桥梁专家,也是美誉远播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以甘为人桥的无我奉献精神,诠释着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桥梁的深刻内涵,也由此成就了北洋工学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高度。
茅以升晚年曾说:“人生不过一征途耳,其长不过百年,吾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程,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洪涛,忽深谷,幸赖桥梁以渡,桥欲何名,曰奋斗!”
西安建大校史馆所藏《北洋理工季刊》创刊号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上海、江浙等地的七十多所高等学校,纷纷向西部内地迁移,继续教育救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学府长征。
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后,与其他高校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喘息未定,又因日寇对西安的步步紧逼、狂轰滥炸而南迁汉中。千余名师生南迁,运输者、膳食者各司其职,人员则分编成队,每人配发干粮即陕西特产“大锅盔”和咸菜。
由体坛耆宿王耀东率领两百余名师生,作为全校先遣队,带领大队人马,从宝鸡沿川陕公路进发,渡过渭河进入秦岭山区,一路上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迁徙所经地区大多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秦岭更是峭壁陡立、高耸入云。师生历经艰难困苦,行军二百五十多公里,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到达目的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联大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各界抗日活动,特别是自193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寇侵华逐渐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西北联大学潮迭起,面对抗日救亡的正义呼声,国民政府宣布解散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短暂,但它与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遥相呼应,为举步维艰的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珍贵的火种,对西北地区文教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在陕西城固县的古路坝。
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签发的合并国立西北工学院文件
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设土木、机械、航空等八个系,师生四千余人,是当时国内系科较多的高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由金宝祯教授担任,其师资力量、学生规模在西北工学院位居前列。
西北工学院院训
西安建大校史馆所藏国立西北工学院学生档案
抗战胜利后,西北工学院迁至陕西咸阳。1956年6月,西北工学院土木系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两个专业调至西安,并入新组建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从西迁到南徙,从滨海到内陆,一次次背井离乡,一路上颠沛流离,师生们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困苦,改变的只是存在的形式,越挫越勇的是奋发图强的精神,始终不变的是民族脊梁的坚挺和对家国命运存亡绝续的忧患。
今日,古路坝漫漫长夜的点点星光已成为激励西安建大学子发奋砥砺、扬帆远航的灯塔,而当年七星寺中的琅琅书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如今从董家营通往古路坝遗址的路上,漫山遍野的七里香早已花香阵阵,野菊、槐花竞相开放……
——本文选自“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拓荒与坚守》
峥嵘岁月,与国同梦
擘画宏猷,再谱华章
建大一周新闻回顾(9.27-10.10)
校史回眸:时光里的西安建大——母体院校东北工学院
废料变宝藏!《陕西日报》报道西安建大“大课题”
建大·历史·文化
建大西迁史丨书信见证西迁丨文明校园创建丨 开学第一课 丨 建大史上第一丨 建大先生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被”你暖到 丨 青春战疫丨 建大藏宝图 丨 打开《筑梦之门》丨 我的名字叫建大 丨 师德丰碑陈绍蕃 丨深切缅怀徐德龙丨 古文版建大赋 丨《建筑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