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故事:我在法国巴黎一大学电影
说起我的留学经历简直是个意外,研三那年我处在创作的瓶颈期,急切的渴望着新鲜空气。在一次漫长工作后的假期里突然一拍脑袋就决定出国留学,两个小时之内就决定了要来法国,于是学法语,考出C1,申请学校,签证,从产生想法到去年八月底飞机降落在戴高乐机场,历时1年零3个月。
我现在在巴黎第一大学,也叫先贤祠索邦大学,读的是M2即硕士第二年,因为国内已经读完了硕士所以直接申请的M2,专业是电影美学。上个月刚刚完成了人生第二次硕士论文答辩,又在一个窗口期上,恰巧老师找我约稿,很高兴这次有个契机把来巴黎这一年的事梳理一下,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点参考。一时千头万绪,也许说得混乱,或权当游记看也就好了。
我总是喜欢坐在这里看大家晒太阳
关于法国公立的电影专业
法国的公立大学的电影专业都是比较偏理论的,也有Profession的方向,但是只能说是“一般理论”和“超级理论”的区别,法国真正的实践型是在私立学校的。我的专业可以说就是理论中的战斗机的专业。老师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他们的渊博真的让人折服。
我有位老师Amiel先生,本身是哲学出身的,上课的时候讲柏拉图自然是信手拈来。我的导师Moure先生也是著作等身的电影理论学者。这里就要谈到法国的学者,大多是非常纯粹的学者,就是在大学里做纯纯的学问,对创作什么的事是一窍不通的。我此言非虚,我导师有一次就非常困惑的问我:“你说的电影剧本的主题是什么?一个电影剧本有主题吗?请给我解释一下。”他问我的时候我非常的震惊,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但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玩笑,他是真的对好莱坞经典叙事这一套的东西一无所知。
这里稍微扯出去两句,法国人的电影观,特别是学者,和我们在国内形成的电影观真的是不同的。因为看的电影就不一样。我们在国内基本看好莱坞电影和国产电影,以及邻近的日韩电影,然后一年会看几部国际主流电影节的获奖电影什么的。整体看的都是可以说是“主流电影”,巴黎的影院五花八门,什么世界各国的独立电影地下电影纪录片人类学电影各种各样的电影构成了银幕,因此“主流电影”在这里只能说是“电影”这个集合的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法国人,特别是学者,他们形成的电影观就和我们的不是一个电影观。在此我不评价高下,这只是我感到的差异和冲击。
因此在这个电影观下,他们就并没有对经典叙事的痴迷,对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概念。听我说了之后的反应是:啊蛮有意思的,这种反应。当然不是说法国电影界完全没有被美国化,美国化在法国电影产业中是存在的,比如我有一位老师,Sojcher先生,他也是一位导演,他就蛮痴迷麦基的,还和我讨论过,并且他大加赞誉。但我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法国电影理论界,所以可以说“美国化”的程度是较低的。
那么他们在做什么呢?法国人真的是特别擅长思辨和分析。整体上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是比较偏向宏观看问题,他们的思维是偏向微观的。因此我们的很多研究比较大而化之,而他们的研究真的是抽丝剥茧。
另外在法国有一点感觉特别明显,我们在国内写论文的时候喜欢说别人说了什么别人说了什么,以别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但是对他们来说,你自己的观点是最重要的。不是不用看书,而是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总结书,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逻辑体系。来法国后我切实的感受到他们的理论书的“好看”和“精彩”,因为不是高深的词汇组成的语句,而是一张严密的逻辑和深湛的思维织成的大网,我才知道理论是可以如此引人入胜的。
因此对于想读电影理论方面的同学而言,我诚心觉得法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里的学术世界干净而深邃,你会听到太多有趣的观点,你会接触到很多在国内没听过的研究方法,你会真心的提出和巴赞一样的那个问题:“电影是什么?”并且你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扎进学问里,去找寻自己的答案。
关于法国的上课方法
因为我来了读的就是M2,所以课其实不是太多。这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写出100页论文。但是仅有的几门课,也让我窥得了一斑法国课堂的风景。首先要提的是présentation, 就是汇报,演讲。这是上课的主要方法,每个人每门课都要做这个,根据老师划定的内容范畴,自己去组织自己的演讲,可以小组也可以一个人。做完之后全班讨论。还有一个重要的上课方式就是见学者,老师请来了许多的学者做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讲完之后也是大家讨论。
这些上课方式其实也都算不上新奇,我在电影学院七年,特别是硕士三年,也都上过很多这两种课。但说起和国内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在课的氛围,可能因为法国人有débat(辩论)的传统,他们在讨论中真的会辩论起来,他们尤其痴迷于辩论性别问题,比如明星形象塑造中对明星的性感化,为什么女明星比男明星更值得研究,等等…伦理问题,比如电影拍摄中的动物权利,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在整个课堂上几乎听得到每个人脑子在思考发出的转动的声音。在这个环境中,亚洲同学往往是比较内敛的,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被氛围感染,加入他们的争论中,然后在争论中,我们就会不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会去进行真正的思考。
关于法国的学习资源
有句俏皮话说,paradis(天堂)这个词如果去掉一个字母,就是paris。学电影的同学来巴黎真的是来到了天堂。这里的电影资源无限丰富,你像一块儿海绵拼命的吸取,只恨时间太短暂。
资料馆正门(网络图片)
我办了法国电影资料馆(是的!就是那个资料馆!)的年卡,资料馆有三个厅,每天都放五六部电影,我在这里和太多从未想到过的电影不期而遇。资料馆还有个图书馆,全都是专业书籍。巴黎市政府还有一个公立的电影图书馆,叫弗朗索瓦特吕福图书馆,办卡免费,书,DVD和很多的原声碟全部可以外借,一人能借20本书。巴黎大大小小的独立影院不计其数,各家都会不断的办自己的活动,我在独立影院邂逅了铃木清顺展,安东尼奥尼展还有法斯宾德展。这些影院本身也都非常有故事,等待每个好奇的人去探索。
关于生活和文化差异
话题太大简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就从博物馆说起吧。我眼里的巴黎最美的大概就是大大小小的二百多家博物馆了。来巴黎的同学再不喜欢博物馆的也会去几家,卢浮宫奥赛桔园东京宫,喜欢逛博物馆的更是太多小众博物馆可以发掘,阿拉伯世界博物馆,犹太文化博物馆,语言博物馆,巧克力博物馆香水博物馆…不胜枚举。渐渐地在这些博物馆之间,从看到法国,到透过法国看到西方世界,到透过西方世界回头看自己的文化。
法国人喜欢辩论,中国人认为内敛是美德;法国人说话直接简直不过大脑,中国人认为说话含蓄是美德;法国人喜欢一切都要清清楚楚逻辑严密,中国人推崇点到为止适当留白;法国人办什么事都能先拖三个月再说,中国人周日都还在加班……在文化冲击中我感到最有趣的是发现了自己身上“很中国”的部分,也看到了自己在逐渐融入法国文化,逐渐被“西化”的过程。
我的绝大部分法国同学是非常友好的,甚至友好到在中国可能很难有这样的同学。比如上学期,因为总统对教育系统改革,导致了公立大学大罢课,我们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课上得七七八八的。最后面临考试的时候,班里的学霸把一整个学期的课堂录音全部整理和打了下来,还划了重点,发给了全班同学,邮件里说我们要一起通过这个考试!打败这个考试!那一刻真的是非常热血的让人感动。另外法国公立大学是有硬性的招收国际学生的规定的,因此同学的构成非常丰富,在这里你也会有除了法国人以外的各国人的朋友,你们会在一起,每个人想着不同的家乡,聊着同样的乡愁。
在巴黎的华人圈子也很大,你会有很多中国小伙伴一起过中秋一起做年夜饭,中超也买得到所有你需要的食材,火锅底料,甚至香菜。所以不必担心饮食上的不适应。
再说说巴黎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咖啡馆,我常去固定的几家写剧本,也常去探索新的。有故事的咖啡馆非常多,你可以找到海鸣威喜欢的那家,萨特喜欢的那家,加缪和毕加索喜欢的座位。写不出的时候我就坐在那里发呆,想着莫泊桑和左拉当年肯定也这样才思枯竭僵尸一般的在这里发过呆,心情便稍稍觉得安慰哈哈。
一年过去,此刻的我急切的想回国吃火锅吃烤串吃两顿烤鸭,点个外卖想想都觉得幸福,但又想到回国暂时吃不到法棍吃不到奶酪干香肠,喝不到便宜大碗的红酒,方才发现自己的胃已经有了它的第二个故乡。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心也被法兰西抓住了。
如果有在学法语,或曾对法兰西有过一瞬间心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来拥抱法兰西吧。她的丰盛,她的包容,她的有趣,她深邃而又轻盈,热情而又优雅,无论笑与泪,她会成为一个你漂泊的灵魂可以休憩的地方,她会给你人生一段最难忘最绚丽的旅程,然后旅程过后,你会变得更像你自己。祝福大家!
傍晚独自散步时拍的铁塔
本文来源: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