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傅荣:一个有意思的人

2015-11-25 董益君 法语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傅荣老师不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因为在他身上,我们找到的永远是谦虚、祥和的气质,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四的一位学长是这样给傅荣老师下定义的。


傅荣,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法语系系主任。曾在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获欧盟法硕士学位,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获语言文化教学法博士学位。曾任全法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全法学联)主席。主要译著有“解读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论欧元的积极意义”《国际政治研究》第2期 北京大学法学院,“冷战后德国的欧洲联邦观”《国际论坛》,《法汉大词典》等。

周五午后的阳光永远都那么慵懒,伴着些许寒冷的秋风,我如约前来采访傅荣老师。傅荣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戴着学者式的眼镜,面色红润,阳光中显得格外精神。他微笑着招呼我坐下,采访就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留学岁月

傅荣老师是四川成都人,但自小在江苏读书学习。忆起自己当初学习语言的初衷时,傅荣老师嘴角微微上扬。生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傅荣老师不得不在76年高中毕业以后下农村劳动了半年,然后又作为一名机械工在油田工作了两年。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求学理想。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傅荣老师也抱着满腔的理想参加了高考,当时他填报的志愿是中文,渴望更加了解自己的母语和本国历史文化的精髓。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由于政审未能通过,他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但是,一次失败怎能抵挡住一个热血青年前进的步伐?怀揣着一份执着的信念,经过又一年勤奋的学习,他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在父亲的建议下,在走向世界、走的更远的理想的召唤中,他填报了法语专业,并且顺利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从此展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学习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懵懂的少年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那些新鲜而温润的知识,同时也渐渐感到生活不只是体验和经历,除此之外,自己也应该承担起那一份责任,他渐渐看到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一名法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而璀璨的理想使他的人生延伸到了更远方。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选择留校任教。1988年,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被派往巴黎政治学院进修一年,主修当代政治。在法一年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让他深深地认识到,缺乏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与熟悉,是无法在外语教学工作上取得长足进步的。于是1995年,他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怀着坚定的目标,踏上了6年艰苦的自我完善、自强奋斗的历程。他首先来到了图卢兹第一大学,对法律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选择了学习欧盟法,并在一年后顺利完成了硕士答辩;接着,他回到阔别了的巴黎,分别在巴黎第一大学和第三大学就读欧盟法和外语教学研究,并同样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及后来的博士学位。求学之路看似平坦令人羡慕,但其中的艰辛苦涩却无人知晓。傅荣老师勤工俭学,利用空闲时间出去打工,期间不忘积极地与法国人练习口语,为了听清一个词的发音,他可以请别人说上好几遍,工作途中短暂的休息时间他会看看单词,他笑称这是工作学习一石二鸟。2000年,傅荣老师完成了所有在法国的学业,回到了中国。怀着对教学的一颗深爱的心,他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并留在了法语系任教,至今已走过了十三载岁月。

说到在法留学期间的故事,傅荣老师饶有兴致地说起了曾经的一个房东,一个犹太裔法国老太太,待人随和亲切,平时对自己很好,让身处异乡的自己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关怀,自己也经常积极与她沟通,希望可以更深入了解法国,了解它的子民,了解它的细节。他说就算是最普通的细节也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精神积淀。傅荣老师一次偶然得知这位法国老太太会说英文,便请她说来听听看,但无论怎样她都不愿意,称自己的英语不好,后来傅荣老师才知道其实她的英语相当了得。外国人总说:“法国人连英文都不愿意说,真是傲慢。”法国人实际上是很容易害羞、相当谦卑,所以就算会说几句外语,也因为怕口音遭人嘲笑、怕说得不好,所有干脆不说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的骄傲其实也是源自完美主义:宁可不做,也不愿当半瓶醋。傅荣老师说他很敬佩法国人的完美主义,尽善尽美正是一种精致生活的体现,这也是法国人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次经历,傅荣老师想对语言学习者强调,语言学了就要用,并且要积极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精华,从而爱上一门语言。

坚实的理想支持着当初懵懂的少年跨过重重艰辛,一路驰骋,虽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也壮怀激烈,贻福后世。

耕耘北外

对于学习语言,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学习及就业问题,傅荣老师认为“语言是一门工具,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我们可以透过语言去探寻背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髓,去探索一个民族思维的踪迹,去发现人与人的不同,世界的精彩。语言承载了太多,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去探寻。至于就业问题,他认为语言文化、对外交流等工作都是语言学生广阔的就业空间。除此之外,对于年轻人来说,完全可以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再去学习一门专业,不断充实丰富自己,毕竟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再者,学习语言就是要趁早,如今大学时期正是学习一门语言的绝佳时机,当下正是静下心来,厚积薄发的时候。在如今欧洲,只会一种语言几乎很难找到工作,虽然政治,经济,法律等各领域的障碍正在逐步消除,但是如今语言的障碍仍然存在,所以学好语言的确十分重要。而且他说欧盟强调,对于在异国工作的人,应该会三门语言:自己的本国语言,那是自己的根;当地的语言;英语。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前景才会更广阔。

谈到如今语种逐步消失的问题时,傅荣老师的表情变得稍稍有些严肃。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积极捍卫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是本民族思想意识、历史及文化的结晶 ,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一种黏合剂,紧紧地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傅荣老师认为学习语言除了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学识,对一个人的思想、气质、视野等方面也大有裨益。“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它,而且是去探索它背后强大的国家民族文化意识,成长为一个世界公民。”是的,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视野的拓宽,以及对另一种文化、历史的深刻体验。

寄语后辈

除了在专业方面的理性分析之外,傅荣老师还特别提到了当下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学时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是静下心来学习的大好时机,相比以前他们那一代的艰辛条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珍惜现有的物质条件,以平和坦然的姿态去探索,去追求知识,急功近利只会让人越来越焦躁,最好的办法就是潜心静气,学好所学,去享受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新奇的发现,去珍惜每一次的茅塞顿开领悟。有些同学可能现在和其他同学之间还有些差距,但是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努力找方法,下苦功夫,和自己比,超越昨天的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

其次,学习涉猎也要尽可能地广,多学习总是没有坏处的,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的,学多了,学广了自然就会融会贯通。

除了学习方面,傅荣老师还有着慈父般的亲切——他还在生活方面给予着同学们一些建议。生活一定要有规律——这是高效率学习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就相当于比别人多活过。

这就是短暂的采访过程中傅荣老师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在北外辛勤耕耘,亲切而温和,强调教学相长;平和而坦然,不嗔不痴,专心做好分内的事,并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带给人向上的正能量和前进的动力;理性而朴素,全面分析语言学习形势、利弊,思维的光芒让人豁然开朗。

“在学习语言之路上成长为一名世界公民”,傅老师这样总结到。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偶然遇到傅荣老师的一个学生,谈起傅荣老师,她说,傅老师给人一种慈父般的亲切感,教学中他不仅是教授一门语言,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和精神:对语言他强调不仅是使用,还重在感悟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拓宽视野,完善世界观。她很佩服傅老师平时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那份从容的生活态度,一杯清茶,一本书,就可以度过一个下午。受老师的感染,她下定决心要做个平和的人,不功利,不急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努力挖掘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傅荣老师传授法语学习之道,解其之惑,默默为同学们指引未来的方向,以一言一行,所思所感激励着同学们去努力,去探索,践行着为人师者最崇高的职责!


(文章转自北外校友会公众号)


更多名师:

武大杜青钢教授获法国棕榈教育军官荣誉勋章

海大教授李志清—古稀老人的棕榈志中法情

广外老教授黄建华16年编720万字汉法大词典

上外钱培鑫教授: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

川外校长李克勇教授:我与法语的亲密接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