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中国“光学摇篮”的故事,从“八大件”讲起 | 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旧址,铁北天光路7号。
▲青年王大珩。
▲“八大件”。
其实早在1958年之前
光机所就已经着手这些精密仪器的研制工作
这是王大珩等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决定
他们看到科学发展的趋势、八件光学仪器的前景
决定“必须要做”
“八大件”中最为典型的是电子显微镜
这台中型电子显微镜
加速电压50千伏,分辨率10纳米
仿制自日本进口的电子显微镜
早在1956年,王大珩提出电子显微镜试制计划
但遭到苏联专家反对
认为中国人花12年也做不出来
1958年4月,黄兰友到访
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毕业于美国富兰滋大学物理系
是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应用物理博士
主修电子显微镜专业
他的梦想是研制出中国的电子显微镜
王大珩得知后,兴奋地回答:
“马上做!”
1958年8月19日凌晨
黄兰友等人在荧光屏上看到了第一个电子显像
那是一个海洋古生物硅藻土的图像
我国第一台自行试制的
中型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由此诞生
在“八大件”项目攻关期间
光机所的科技人员常常日夜工作十几小时
实验室灯火通明
被称为“日不落实验室”
年轻人们干劲十足
遇到材料和技术问题
立刻召集相关人员,当场解决
铺盖卷放在实验室里,累了就睡
马上就有人接力做
1958年10月
“八大件”亮相中国科学院成果展览会
毛主席参观时大加赞赏
“八大件”是我国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
标志着光机所实现
从一般光学仪器向高精度光学精密仪器的飞跃
为光机所树立了进军高档精密仪器的形象
1999年,光机所
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整合成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能否成功不是第一选项
执着去做,厚积薄发
一定能攻克‘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