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张晴丹 中科院之声
2024-11-02

中国人几千年的“观星”历史在世界天文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过璀璨光辉到近代却历经长久衰微现代天文学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发展我国天文事业老一辈天文学家历时7年在南京紫金山建成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然而受战火困扰小行星观测和研究工作几度停摆
直到1950年5月20日国家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才得以稳定开展张钰哲被任命为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奋起拼搏开启了中国小行星观测和研究事业的新序章
▲建成后的紫金山天文台。
1955年1月20日是不平凡的一天那是深冬最冷的一夜张钰哲和学生张家祥在茫茫夜空中捕捉到一个光点不太寻常通过反复检查比对拍摄的底片后他们确定那是一颗新的小行星这很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发现
如果要给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上户口”他们还需要对这颗新星连续进行观测并做精确的轨迹计算当时的观测条件很艰苦设备也相对简陋紫金山天文台采用的是光学观测设备需要在夜晚进行观测而且对能见度要求很高
南京寒意浓浓的冬季是最好的观星季节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一次观测时长为一两个小时人在望远镜下站这么久精神要高度集中眼睛还要一刻不停地盯着寻星镜导星不光身体会冻僵就连钢笔里的墨水也会被冻住科研人员只能用铅笔来记录
▲张钰哲与张家祥。
之后两个多月里张钰哲和张家祥冒着冬季的严寒对这颗小行星成功进行了18次跟踪观测详细记录了观测数据并计算出精度较高的轨道参数他们确定这就是一颗新的小行星
数据上报给国际小行星中心后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3960号以及命名权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紫金一号”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为我国天文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实现了中国本土发现小行星“零”的突破但观测设备仍靠进口这成了许多天文工作者的“心病”全台上下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发天文望远镜上当时,苏联的2.6米望远镜尚在建造国际上已有的光学望远镜是美国的5米、3米、2.5米望远镜如果中国能研制出2.16米口径的望远镜那么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领域或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58年中国科学院作出决定创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以下简称南京天文仪器厂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前身)3年后南京天文仪器厂光学车间工房建成2.16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步入正轨前前后后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从相关院所高校调到或分配到南京天文仪器厂有了这些人才的加入2.16米望远镜研制工作持续向前推进终于在1988年研制成功它是当时我国研制出的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界首艘“航空母舰”从此我国天文仪器研究迈入新的天地并陆续取得多项壮举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望远镜它们已经能穿越地球表层蒙蒙大气向更远的苍穹眺望将广袤宇宙里的壮丽美景传送回来不断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其中紫金山天文台在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研制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在该台盱眙观测站正式运行口径1.04米配备该台自主研制国内灵敏度最高的CCD探测器继续探索和发现近地小行星和彗星
▲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
目前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台站遍地开花青海、江苏、黑龙江、云南……甚至将在南极冰穹A建立南极天文台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研制的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建设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是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观测口径最大能力最强的设备
有了这些近地天体望远镜我国小行星研究这些年突飞猛进到现在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其中完成申请、审核程序获得国际正式“身份证”的有700多颗观测量在国际上该领域的400多个观测计划中位居前十无论观测数量还是数据精度都已在国际第一梯队
▲张钰哲。
百年耕耘,自立自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筚路蓝缕在相扶相携中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创新求索历程才使我国天文学研究摆脱落后局面奋起直追最终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写就“薪火不息,星光永恒”的传奇故事


全文请见8月21日《中国科学报》将刊发的文章


苍穹中闪耀的“中国星”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曹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科院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