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英国文豪手稿展

2017-04-29 看展览的常老师 常言道

记得几年前,一位朋友在微博上说,不如我们玩儿个写信的游戏,因为大家现在都不用笔和纸写信了。

我兴冲冲地跑到三源里邮局,买了十个信封和十张邮票,信心满满地回家,却一封信也没写出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笔写字的感觉已经变得那么陌生。

翻箱倒柜找到一大盒子当年同学在高中大学期间写的贺卡和书信,有的信纸已经脆得从中间断开,拿在手上哗啦啦地响,有的圆珠笔油已经洇开,搞得每个字都象躺在油滋滋的血泊中间,可那个时候的感觉还在,那些幼稚的成熟的笔迹,记载着青春的冲动和青涩的爱情。


样样崇尚“手作”的时代,却少有人“手作”写字了。


不过还好,还有那些曾经写过的字流传下来,那些来自于英国文豪们的手稿千里迢迢地从大英图书馆来到典籍博物馆,《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打开了一场中英文学的饕餮盛宴。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诗歌 戏剧 小说


诗歌部分

诗歌部分的第一份手稿是来自于拜伦的《唐璜》

大家看到拜伦的照片都惊讶于他的英俊,也惊讶于他的才华。

仔细观看,手稿的纸张大小不同,还有折叠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想作者可能会把手稿随身携带,通过不同墨色的修改痕迹可以想见这首诗歌的创作并非一气呵成。

鲁迅曾写过《摩罗诗力说》在这里 摩罗是梵语 代表着恶魔 

《摩罗诗力说》就是探讨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派别的魅力

至于为什么把浪漫主义诗歌称之为恶魔呢,或许浪漫真的就是恶魔吧。


这是柯勒律治创作的《古舟子咏》的译文本,讲的是一个水手杀死一只代表着好运的信天翁,赎罪的主题。也叫作《老水手之歌》


朱湘是用五言方式翻译的英文作品


徐祖正捐献给国家图书馆的英文图书



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纸张印刷的十四行诗 

全世界只有1950本


戏剧部分

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贡多拉船夫》手稿


莎士比亚的名字如雷贯耳

但是此次展览并没有莎翁的手稿


这是巴金捐赠的莎士比亚作品(看红色印章)

说到莎士比亚 

想起去年在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展览

两位伟大的剧组家虽然从未谋面

但是他们都生活在相同的时代

当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

汤显祖写下了《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牡丹亭》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品之一


图中椭圆形的"松坡图书馆”的创办者是革命家蔡锷

就是小凤仙那个蔡锷



小说部分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手稿

可见清晰的印刷工的手印

当年《简爱》出版时用了一个充满男性风格的假名字

一来是在那个年代男性作家更容易被人接受

二来 夏洛蒂是为了避免熟人产生联想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当年被译作《块肉余生记》


《雾都孤儿》当年被译作《贼史》


说起柯南道尔

或许先想起柯南 

没错 柯南的名字就是来自于这位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


柯南道尔长得圆滚滚的,本人又是医生,看着他的照片便找到了“华生”的原型

但是看着这无比整洁充满规则性的《消失的中卫》的手稿

却仿佛看到那个有规则的

严苛的 福尔摩斯


说说我推荐的理由吧


一 展览之丰满

本次展览不仅仅展出的是英国作家珍贵的手稿,而且以英国作家的作品为基础全面展示了相关的译作和受该作家作品和风格流派影响的中国作家的珍贵文本资料

比如谈到狄更斯就展示了老舍先生的《老张的哲学》

同为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家,老舍被称为“中国的狄更斯”

 再有,除了谈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还介绍了翻译家朱生豪和林纾

在展览中,英国文学并非孤零零地站在舞台,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学作品和译作。

这使得整个展览骨肉丰满。


二 布展之用心

1场景的英国范儿


2人民艺术剧院的《哈姆雷特》人物造型把观者带入莎翁的作品中


3背景板的设计都是与相关内容契合的


有一点是要声明的


这次展览的英国手稿是不许拍照的 我公号上手稿照片都来自于相关新闻图片 典籍博物馆的馆藏展品是可以拍照的 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注意(大英图书馆的标牌是红色的 不能拍摄 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标牌是蓝绿色)


此次展览持续到6月21日


典籍博物馆在国家图书馆内(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同时展览的还有《从诗经到红楼梦》很值得一看(满眼都是中高考知识点儿)


展览免费 请勿携带大包 存包在博物馆大门一层后面 先存包再上台阶 省的又跑一趟


典籍博物馆是极有文人气质的博物馆,人不多,展做的很用心

比如与远古的对话 (点击进入链接)

文创做的也好 这次展览在2层的柜台就有小的笔记本和折叠书签的文创 几块钱而已


其他有趣的博物馆月半弯 -矫情还是讲究?

                            (比利时啤酒博物馆)

                                温暖如在科学家的客厅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

                                灭绝 !并非世界末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引进展览)


欢迎关注常言道

留言聊聊

美食 旅行 博物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