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丹东最新通报!昨日新增1例本土病例行程轨迹公布

北斗融媒 2022-10-31

4月29日,丹东市新增1例本土病例,

公布行程轨迹


2022年4月29日0到24时,丹东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具体行程轨迹公布如下:


病例31 赵某某,男,丹东市第五中学学生,现住址丹东市振兴区红房二街。
4月21日到22日,白天在学校上课;19:00放学后未外出。
4月23日,全天在家未外出。
4月24日,全天在学校上课,期间未离开学校。
4月25日,转运至定点隔离酒店;后闭环转运至丹东市第六人民医院。
4月29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轻型)。

4月30日,丹东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消息:

4月29日0—24时,丹东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5例。截至29日24时,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396例。


别急!蔬菜包陆续到了!途中还有更多!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丹东市各级商务部门协同发力,组织民生保障企业开展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配合各地区落实好保供体系建设。
截至4月29日,丹东市级应急储备成品粮4698吨、大豆油2251.1吨;全市重点保供单位库存蔬菜498.2吨、肉类128.5吨、蛋类95.4吨、奶制品154.4吨、饮用水936.3吨。重点保供单位今天拟补充米面385.7吨、蔬菜605.9吨、食用油89.7吨、肉类129.8吨、蛋类89.6吨、奶制品64.5吨。总体来看,主城区生活必需品供应量完全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要。


按照丹东市防指部署,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丹东市建立“以满足全市主城区群众标准化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为主,以满足群众急需的个性化供应为补充”的应急保供体系。制定《丹东市主城区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运行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划定保供范围,优选保供企业,确定保供商品,明确配送流程,编制保供指引;按照主城区人口规模,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饮食摄入量测算,丹东市供应能力可充分保障主城区消费需求;各地区多措并举保价稳供,振安区多形式向居民配送蔬菜包;振兴区“线上+线下”发挥大型商超优势,向居民精准配送;元宝区采取随核酸检测扫码下单的“无接触”配送方式;市商务局建立“网格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精准配送机制,与属地政府紧密配合,实现了物资配送的精细化。
截至目前,已为主城区119个社区配备服务管家80个,组织275名员工、160台车辆,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



全力保障市场需求。组织保供企业以“蔬菜直通车”方式,对接社区开展团购配送。根据居民需求,将蔬菜、日用品提前打包分装,在指定时间送到指定地点,实现生活必需品点对点直供社区。
实行“蔬菜包”制度。鼓励保供企业提供3至5天消费量的预包装家庭套餐,方便居民减少购买频率,最大限度减少与外界接触。
加强谋划、统筹安排。加强与街道、社区、保供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调,为保供企业配备联络员,广泛收集企业在物流运输、物资储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时打通各类堵点,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另据@丹东发布报道,仅29日,振兴区全区已到货各类蔬菜120吨。目前,振兴区已全面打通蔬菜供给渠道,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供给充足。明天开始,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专班将统一组织商品供应,向振兴区居民群众提供粮油、果蔬、肉类、蛋类、奶制品、方便食品、卫生用品、饮用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保供,各小区居民可通过建立微信群方式按照“家庭--居民小区--社区--保供企业”流程报送各类生活物品。保供企业从下午四点开始进行汇总和配送,由志愿者送至居民家中。

丹东明确哄抬价格认定标准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

根据近期市场价格检查巡查和群众投诉举报反映的情况,丹东市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了上涨现象,特别是蔬菜价格出现涨幅。丹东市市场监管局立即成立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价格管控工作专班,启动疫情特殊时期价格执法专项应急预案,采取多项措施稳定物价。

严把蔬菜入口关,防止蔬菜源头涨价。4月26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人员对丹东市最大的振安区东齐路原大蔬菜批发市场进行突击检查,对蔬菜各品种批发价格进行登记排查,并对大货车运费进行调查,未发现哄抬价格行为。执法人员现场发放《价格提醒告诫书》,告诫经营者严禁借疫情涨价,并安排专人每天巡查。

执行价格干预措施,明确哄抬价格认定标准。丹东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对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哄抬价格行为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等警示提示信息,执行价格干预措施:明确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护和防疫用品的进销差率不得超过30%;将日常生活所需的米、面、油、肉、蛋、菜、奶等民生商品,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护和防疫用品纳入哄抬价格的适用范围,明确哄抬价格认定标准:即进销差价率不得超过经营者所在地区疫情开始之日前7天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证据的同一商品或者同类商品最高进销差价率。告诫经营者超过规定进销差率属于哄抬价格行为,最高将面临300万元罚款。

强化执法检查,坚决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价格波动情况,组织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价格欺诈、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对困难群众最快24小时内发放临时救助金

丹东市实行静态管理以来,民政部门组织社区利用微信、电话、上门等方式积极了解统计居民需求,与配送企业对接,在“看住人、关好门、截断气、管住物”的前提下,做好社区保供服务,建立“一人一楼、一楼一群、一天一问、一送一接”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生活物品及时送到居民手中。同时,各封控区管理人员已开始排查辖区内居家隔离人员、老弱病残等重点人员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有就医、丧葬等特殊需求的,快速落实报批程序,同医院、殡葬场所做好绿色通道对接。
疫情发生以来,丹东民政部门还着力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4月27日,丹东市防指社区管控专班下发《关于做好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全力兜牢封控区和管控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全面梳理排查困难群众实际生活需求,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在救助程序上,采取先行救助、后补手续,最快24小时内发放临时救助金。在救助标准上,根据困难程度和持续时间,给予相应额度救助金。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低于1000元;对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低于2000元;对出现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在救助方式上,采取资金救助和实物救助。


对有就医需求的患者分级分类提供医疗服务
为做好丹东市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服务工作,维持正常的诊疗秩序,合理安排有需求的患者有序就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丹东市对有就医需求的患者分级分类提供医疗服务。
1.封控区和集中隔离点有就医需求的人员,由所在社区出具其完成核酸检测证明,并负责联系医疗机构为其提供诊疗服务,采用专用救护车“点对点”闭环送至“黄码”医院(丹东市人民医院)。
2.管控区有就医需求的人员,由所在社区出具其完成核酸检测证明,并指定专车“点对点”闭环转运至医院。
3.急危重症、孕产妇等就医人员由120指挥中心负责转运。肿瘤放化疗和血液透析等慢性病患者应提前告知社区,并提供车辆做好随时转运准备。不能自理等特殊人员可由1名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人员陪同就医,并与就医患者落实相同管控措施。
4.所有就诊患者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诊疗结束后,由专车接回,严格闭环管理。
5.疫情防控期间,丹东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公安医院以及部分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正常开诊,保障丹东市居民日常就医。



监制/王雪冬

审核/刘允

主编/英楠

编辑/金山


来源:丹东发布微博 央视新闻 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



更多新闻


4月29日0-24时,辽宁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8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辽宁出台11条助企纾困和民生保障政策措施

丹东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行程轨迹公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