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辽宁 | 新华通讯社主管“环球杂志”刊发《沈阳方城:探索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4.0版本》
11月15日,新华通讯社主管“环球杂志”刊发《沈阳方城:探索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4.0版本》,全文如下:
沈阳方城俯瞰图
穿行于沈阳中街,仿佛在阅读一本方城商业兴盛发展的史书。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国际日,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不懈追求和奋斗。
当前,如何实现老城复兴、旧区开发,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是每个城市管理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我国北方,一座保持方城独有的历史肌理和空间尺度、文化体验与商业旅游相融合、千年古韵和时尚元素相契合的梦幻方城熠熠生辉,为探索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400年中街,2300年方城辽宁沈阳,有“清朝发源地”“共和国装备部”“英雄城市”“东方鲁尔”等多种美誉,而这一切还要从沈阳方城说起。方城是沈阳2300年建城之始、城市文明之源,也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
方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9年,此地为燕国的一个重镇,名侯城,后成为汉代边疆的军事要塞;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沈州城。公元928年,这里建造起方形的泥土城墙,城内设有十字形的两条街道,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建立驿站和衙署,推动手工业的发展;13世纪,元朝在因战火毁损的原城址上新筑土城,城内延续十字大街分别到达四个城门,城内建城隍庙、长安寺,这里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边陲要塞;1388年明代改建“沈阳中卫城”,官方收购女真人、契丹人的马匹、人参、兽皮等,边境贸易甚是繁荣。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到皇太极时,开始将十字街改为井字街。井字的八个端点直通砖城的八个城门,南侧横街中心为沈阳故宫所在地,北侧横街中段的交叉点修建钟楼、鼓楼。方城一跃成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沈阳也开始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穿越历史风云,方城见证着沈阳2300年的荣耀和辉煌。沈阳方城1.69平方千米的面积内,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中国首条商业步行街沈阳中街等,此外,还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41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历史街巷67条,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沈阳中街见证了沈阳方城的繁荣和蝶变。按照《周礼·考工记》,修建皇宫要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皇太极将钟鼓楼之间的地段命名为四平街,取意“四季平安”,是一条供贵族购买物品的商业街。因其位于方城中央,又称中街,沿用至今。
康熙年间,中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区。据《奉天通志》记载,当时中街地区形成的行市有25处,占全市的70%,有果品行、估衣行、铜行等9个行,以及银市、鸟市、帽市、洋货市等16个市。
民国时期,中街从三丈五拓宽到四丈四,石子路改为柏油路,各大商号将当时最流行的建筑风格竞相引入,中西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一时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楼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电气化,中街出现了沈阳最早的红绿灯,还安装了路灯,夜间灯火璀璨。国内最早的冷饮企业之一中街冰点、沈阳第一栋有电梯的建筑吉顺丝房,都诞生在这里。
游客在沈阳中街购物
1997年,沈阳市政府投资将中街二段、三段改建为1000多米长的步行街道,引入了大量的商铺门店,建成了中国首条商业步行街,日人流量可达20万。中街在中国乃至东北亚都具有相当影响。
时光悠悠,沈阳中街在时代浪潮下也迎来了发展瓶颈。“中街一边是奢侈品门店,一边是浓烟滚滚的烧烤摊,而且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龄较长,沿街建筑风格杂糅,中街所在的方城更是在早些年工业建设大潮中沉寂、湮没。”沈阳市沈河区委书记林宇航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为更好保护文化遗产、续写古城历史文脉,为促进业态功能调整、推动商业产业升级,为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焕新城市面貌,最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2020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运动在沈河落地、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为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提供样板沈阳方城有着不同时代、多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这些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更是城市品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我们论证过很多方案,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整齐划一都变成一种风格,最后决定以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原则,展现‘方形城池、井字格局,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的总体空间形态,再现历史记忆,彰显文化底蕴,充分展现盛京风韵、时代风貌。”林宇航告诉记者。
沈阳市城市核心发展板块总建筑师吴晨为方城复兴总结出“四策”:通络——以井字形道路为骨架,塑造、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展现各类文物古迹与绿化空间交织的美丽景观;聚业——以重点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中华文化地标、沈阳文化高地,架构活力街区并连点成线、扩线成面,丰富文化空间构筑市场聚场;承脉——规划更新、提升保护方城城方廓圆、坛城形制的建设特征,持续完善沈阳方城的文化传承体系;更新——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示范社区。
如今,穿行于沈阳中街,仿佛在阅读一本方城商业兴盛发展的史书:拥有百年历史的吉顺丝房商场楼宇,依然保留着拜占庭式风格的建筑风貌;十余家首饰、餐饮、表行、药店等老字号商铺门口,景观小品还原了清代、民国时期的商品制作和销售场景。
400年前便与中街形成“前朝后市”格局的沈阳路,横贯沈阳方城,连接着怀远门和抚近门,是去往沈阳故宫的必经道路。屋顶是起脊硬山顶,屋面是黄琉璃绿剪边,门头用的是垂花吉祥草纹,门窗用的是菱花隔心纹样或万字纹,还有垂花门、小斜瓦、瑞兽雕花浮雕……再加上梅红、纁黄、青骊、岱赭,这些以往在沈阳故宫或明清建筑里才有的建筑风格、色彩和文化符号,正渐次铺展在沈阳路沿街两侧建筑立面改造的细节之中,默默讲述着方城独特的历史和风情。
2023年,沈阳方城共实施54个重点工程项目,围绕“三横两纵、八个胡同、多个节点”,实施了主要街路立面改造、道路铺装及断面优化、沈阳故宫周边道路及景观提升、胡同改造、智慧路灯及亮化等34个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
围绕青年一代的消费新趋势,沈河区还着力引进体验式、沉浸式、互联网+等商旅文新业态。无人机体验教学、演出演艺、直播新媒体、运动健康、手工创意等新兴业态逐步成为中街转型升级的发力点。
“沈阳方城的建设,不仅仅是单体建筑或某个老旧小区改造更新,也不仅仅是街区的腾退改造或文化遗产的重新定义,而是着眼长远,配合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承载城市新功能而探索的4.0版本,为国内其他古城复兴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沈河区副区长胡韬对记者表示。
争创5A级景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除了硬件提升,方城软件建设方面也毫不逊色。
创新管理主体。通过构建“政府+咨询机构+文化团体+平台公司+商会”的沟通保障体系,方城实现了管理与智力、财力的广泛聚合和裂变放大,同时成立的商户自治组织中街商会,探索实行商会前置协商、政府审批跟进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还街于商”,实现了商户充分自治与政府有为领导的紧密结合。
变革管理方式。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对方城地区清扫保洁、执法检查等进行条线管理,实行区域闭环管理,做大做强派驻方城的综合管理力量。
提升管理效能。启动智慧皇城建设,搭建中街调度指挥中心、景区智慧化设备、大数据平台服务等智慧街区应用体系,实现了街区5G信号全覆盖,通过对中街地区客流量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现分析视频流量数据功能。
7月4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沈阳中街获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并入选全国示范案例手册。
据介绍,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沈河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60万人次,沈阳方城文化旅游景区客流量、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成为游客沈阳打卡热门“顶流”景区。
记者了解到,未来,长安寺胡同和三益胡同将打造以轻奢、时尚风格为主,集美食、酒吧、文创于一体的“花灯奇肆”;兵部旧址正在建设唐英博物馆,拟通过数字技术展示清朝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工作场景;睿亲王府旧址拟建睿亲王府保护展示设施和民俗酒店,不断提升文化品质;西华北里地块拟打造体现古城记忆的沉浸式文化消费体场所,推出《遇见》大型沉浸式互动演出……
同时,沈河区将引导盛京大家庭等商业综合体不断优化业态结构,打造沉浸式多元化逛游场景,推进西中街黄金珠宝一条街、九门路酒吧一条街、沈阳路城市会客厅建设,不断提升沈阳方城文化产业魅力和影响力。
“明年,沈河区将严格对照国家景评标准,锚定打造古城复兴典范,围绕空间形态、经济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融合发展,全面完成沈阳方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综合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建设中华文化地标、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同时,沈河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持续助推辽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沈阳市沈河区区长石国琦告诉记者。
监制/李莹
审核/于黎黎
主编/英楠
编辑/尚灵均
来源:《环球》杂志 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