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看辽宁 | 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辽宁:践诺聚才用才“求贤策”》

北斗融媒 2024-04-25


1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辽宁:践诺聚才用才“求贤策”》。全文如下:


“入职即受重用,来了就有舞台!”辽宁沈阳细胞中心实验楼里,从深圳返回老家沈阳的葛昱彤感慨,“这和我以前对家乡的感受,可真不一样。”


  曾经,受体制机制固化等因素的影响,辽宁陷入“经济衰退—人才流失”的窘境。人才干事没平台,成果转化用不了,“孔雀”纷纷“东南飞”。2010年至2020年,辽宁每年50%的毕业生流向省外,人才净流失达15万名。
  如何才能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近年来,辽宁在聚才、用才各方面下足功夫。
  围绕产业所需,瞄准技术所求,辽宁加快集聚高端人才。
  2023年4月,沈阳地铁一号线东延线地下施工现场,完全国产化的盾构机“破土而出”,这标志着国产盾构机“最后一块拼图”——“大型主轴承”应用成功!
  “全靠人才‘顶大梁’!”看着团队的研发成果在“家门口”转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感慨万千,“3年前,所里牵头,40多家科研单位、500余位科技人才齐聚一堂,围绕高端轴承全产业链协同攻关,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为啥人才能在这里聚堆?因为在这里,英雄有用武之地!
  “‘被需要’是最大的获得感!我研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未来汽车和航空航天轻量化制造的热点。沈阳有众多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这里大有可为!”原本只是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曹增文,谈起他刚到沈阳就被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招聘负责人“拉住”的情景,十分感慨。
  114所高校、38个国家级科创平台,1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辽宁的科创大舞台。辽宁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吴作军说,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的辽宁更加求贤若渴!
  人才汇聚起来,怎样能用好这些“宝贝”?辽宁拿出“真金白银”解决拴心留人问题。
  2021年7月,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一条条针对性极强的措施,如同一股股暖流,焐热了人才的心。
  “有了这些政策保障,我们凭专利就能作价5500万元入股成立公司,一下子激发了积极性。”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邰凯平告诉记者,“不到两年,我们就研发出应用于5G光电通信、数据传输等设备的半导体芯片80余款,月产能突破30万枚。”
  如今,大量科技成果通过人才“孵化”落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不仅聚才、用才,辽宁还特别重视“育才”。
  走进辽宁科技大学“氨基能源低碳利用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几位身穿白大褂的本科生正在王绍艳教授带领下,测试“氨气无碳炼铁”的绿色冶金新工艺。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先春自豪地说,学校开发出的新技术,在鞍钢集团等企业应用后,为企业创收超过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既懂理论,又熟实践,毕业后,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瞄着产业育人才,带着成果去就业,已成为辽宁高校的共识。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强表示,“仅冶金工程学科,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展开,70%以上的博士生毕业成果在生产一线应用。”


监制/李莹 

审核/于黎黎

主编/英楠

编辑/李佳孺


来源:光明日报


央媒看辽宁丨经济日报客户端刊发《奔跑者辽宁》

央媒看辽宁|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朝阳市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做法

央媒看辽宁丨光明日报刊发《社区安居和美 邻里友善互助 ——辽宁沈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