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点名,大型尴尬现场?

吴小陈 光明日报 2021-01-26

文 | 吴小陈

暑假结束,家里的“熊孩子”们在家长的翘首以盼中终于开学了。父母们顿感轻松喜大普奔,但有些老师却在开学第一天看着手中的花名册欲哭无泪。

近日,网络上一张开学报名册的图片流传,引发热议。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网友

当报名册上接近一半的名字都含生僻字、复杂字时,怕也不能全怪老师招架不住。

有些字不常见到需要查字典才念得出,而有些字形的复杂程度堪比二维码,当它们被放入名字时,大多数人的感受估计都是“难系三连”——难认、难写、难输入。

冷僻的名字被叫到时为难了别人,实际生活中也更为难了本人。比起一个简单的名字,含有生僻字的名字在交往中容易使别人产生陌生感,增加对其符号记忆的时间,感觉生疏不亲切,增加融入人群的成本。

而且,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最简单的“请输入姓名”就让他们头疼不已。甚至很多时候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处处碰壁,给正常生活带来麻烦,最后“起名找生僻,自己两行泪”。


当然,使用生僻字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姓名跟随人的一生,带着父母的希冀,也代表着自己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追求寓意和个性,本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只是想追求特立独行,刻意使用生僻字,也许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生僻字本就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这些字背后的意义自然更少有人理解和深究。

很多生僻字蕴含美好意象,放入名字也能展现美好的寓意和企盼,但这份美好很多时候却由于字本身的生僻和人们的不熟悉并不能传达出来,父母想要传递和表达的深长内涵和意味也因此反而被局限。


而且,从概率上来看,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时,越想选生僻字,越觉得与众不同的,很多时候却越容易撞字撞名。

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魅力与优美并不只体现在生僻字上,起名时无需将希望只寄托在它们身上,这并不是取好名字的唯一思路和策略。

比如,一代文豪苏洵,连同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并称三苏。苏洵在文章《名二子说》中,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

苏轼的“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等相比,轼仿佛只剩下装饰的作用。苏洵担心儿子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其实希望他能够察言观色,为人处世能够有一些城府。“辙”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希望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可见,汉字文化丰富浩瀚,常见不意味着俗气,生僻也不代表着新颖。使用普通的汉字,或文化加持,或精妙排列,或倾之真心,也同样可以深入人心,不落俗套。

这个男子天团,是怎么来的?

买菜公交车,你见过吗?

AI换脸,一天就凉凉了?

大一新生带着冰箱报到,学校的反应亮了

电信诈骗遇对手,大妈还是你大妈



文字:吴小陈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常莹 孙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