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化粪池警告”?不是所有公共事件都适合调侃

朱昌俊 光明日报 2021-03-12

针对“杭州51岁女子离奇失踪遇害”案,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此案情况。

杭州警方在通气会上通报,经许某某初步交代,其因家庭生活矛盾对来某某产生不满,于7月5日凌晨,在家中趁来某某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犯罪嫌疑人许某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失踪女子居住楼幢。胡丁于 摄

尽管案件还未结案,但此时真相已经足够骇人。只是此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反映,从真相公布前的各种“福尔摩斯上线”,逐渐演变为真相公布后的泛娱乐化解读,乃至诸如“化粪池警告”等各种调侃、恶搞在社交平台、短视频网站盛行。

客观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起个案的舆论走向,都可能让人始料未及。一些事件被网络语言、调侃包裹乃至形成“梗”,多数时候其实也无伤大雅。

但就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而言,舆论的诸多调侃,显然已有变味的嫌疑。虽然不能说由它所引申出的各种段子、网言网语都带着恶意,但相较于案件本身的悲剧色彩,它无疑是轻佻的,也缺乏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应有尊重。

失踪女子所住楼的单元门。胡丁于 摄

案件越骇人、离奇,可能引发的关注越多,从而引发“歪楼”解读的概率也越大。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反馈的普遍规律。虽说社会的公共情绪不必总是处于严肃、紧张状态,但一个健康、正常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能够在该严肃的地方严肃,该放松的地方放松。

若一切都可被调侃,一切话题都首先服膺于流量的需要,这种对公共事件严肃性无远弗届的消解倾向,恰恰是应验了英国作家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而它所带来的危害,将令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失踪女子所在小区地下车库,其家人此前张贴的寻人启事。胡丁于 摄

比如,这次案件中,杭州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调查,在体现对生命负责的同时,也为失踪案件的处置树立了一个正面样本。即如一些分析者所指出,很多成年人失踪案件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调查重视,往往不了了之,像这次案件一样能够最终“水落石出”的,其实有着诸多的“偶然性”。

那么,如何让这种“偶然性”成为必然性,就至少是这起事件应该真正引发关注的严肃议题之一,也是真正关系到每个人利益的公共议题。

必须承认,互联网话语对于公共事件的严肃性、公共性有着很强消解能力。比如,当前从自媒体到主流媒体,都习惯把对公共事件的围观称为“吃瓜”,而每个参与者自然成了“吃瓜群众”。

对应的潜台词就是,每个人都成为抽离事件本身的“看客”,而事件本身只是一只孤立的“瓜”。这种预设立场的说法,其实与忽视事件内核,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自洽,很容易将舆论围观导向一种泛娱乐化狂欢。

的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舆论调侃动机是不必的。但从另一角度看,相较于明显的恶意和善意,没有立场的无意识、不加思考的集体调侃,反而更值得警惕。

因为它意味着对于公共事件严肃性的审视,已经被条件反射式的调侃所代替,每个人首先去找“噱头”,而自动放弃了价值立场、善与恶乃至是与非的判断和审视,这才是最可怕的。

克制意识,在“乐于吃瓜”的舆论风气中,恰恰是最珍贵的品质。

一句话,不是所有的公共事件都适合调侃,或者适合以戏谑的态度来解读,把握好个中分寸——法律、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全在于克制——克制滥情,克制不假思索的跟风式调侃,也克制对流量的无底线追逐。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疫情之下,留学生何去何从脑瘫少年高考623分,他是如何做到的?

7月暴雨高温天气跟台风没来有关吗?

忙着填表,村医哪有时间看病?
多省高考成绩出炉,你成绩如何?



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07月31日02版)
图片:网络
责编:王远方
编辑:邢妍妍 孙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