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短视频,居然是学艺术?

斯迁 光明日报 2022-08-04
当短视频遇到艺术,会擦出什么火花?
线上美术馆、线上音乐厅、线上展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在线艺术表达。在艺术类短视频中,⾼深艺术被解码,⾼雅精英艺术与⼤众通俗艺术的不同旨趣在短短的几十秒中被调和,不同受众可以同屏共享,感受艺术、感受美。
朱光潜曾说,教育必以发展“全人”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体育五项应同时注重。2019年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化研究报告》显⽰,短视频唤醒⼤众对书画、传统⼯艺、戏曲、雕塑等传统⽂化记忆,让多种形态的艺术表达重返⼤众的⽇常交流,在展⽰、围观、讨论和分享中复现和传承传统⽂化。这样的研究结果不禁让人思考互联网叙事语境下的审美问题:短视频,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美育形式。
许多人走进艺术的大门的第一级台阶,也许就是短视频。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类视频播放量超2.1万亿,点赞量超660亿,分享量超17亿,评论量超43亿。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美的分享和体验。这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顶尖的作品,手指滑动便能得到审美体验。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美育”概念,希望通过美的教育和鉴赏力的培养,帮助人们重新成为“完整的人”。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美育,帮助人们摆脱精神生活的贫瘠、低俗与焦虑。在当下,融合了知识与趣味的艺术类短视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碎片化美育的功能,提升人们的审美和素养。
王羲之有言: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在门类丰富的艺术类短视频面前,许多观众都是这样的观感。简明、⽣动、直观的艺术类短视频,以其趣味性和即时性带给观众丰富的体验。在作者的创作中,艺术类短视频呈现的景观或日常、或有趣。在艺术和技术的分野,高深的艺术变得亲切,通过一个个多样的短而新的表达,文化常识和历史记忆触手可及。

美育是艺术教育,也是趣味教育。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一样,美育短视频是主观的,也是更具参与感的。诗人博尔赫斯有一句话:“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样发生了”。短视频的另一个特点是参与感,普通观众的审美素养就在一次次参与和上传中,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艺术的想象力、对表达的创新都会被激发。
通常我们提到的美育,似乎发生地点都在校园。在一些学校,美育是在现场进行的实践,比如在博物馆、美术馆等,老师带着学生去亲眼领略艺术品的风采、去讲解历史上的生动瞬间。然而在一些不具备这些硬件条件的地方,在没有系统性接受美育的年龄,如何更生动地了解文化常识,如何立体地认识历史,如何真切地感受美。或许,面对这些问题,短视频构筑的另一个美育课堂,是具有探索意义的一种回答。

短视频对社会的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块小小的屏幕对人的改变也许不只是远方的教育,也有日常的美育。诗歌、绘画、舞蹈、音乐……在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表演和艺术传述的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也许不再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艺术家和普通人的界限开始模糊。作为一种获取审美文化的新途径,正在风靡的媒介形式——短视频,正在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美。也许就在你手指轻刷屏幕的某一瞬间,眼睛因发现美而闪亮。
这种拜年方式,你用了吗?
来故宫,看场特殊的烟花
B站跨年,为什么满屏“爷青回”?网络原住民,真的会上网吗?这款社交软件,为何火了20多年?


文字:斯迁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张永群
编辑:邢妍妍 孙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