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熊爪咖啡”治愈
文 | 汪灿
还记得曾经火爆网络、引得网友纷纷前往打卡的“熊爪咖啡”吗?在诞生一周年,也是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12月3日,熊爪咖啡“破墙”了。聋哑咖啡师们开始与顾客面对面。
一年前,“熊爪咖啡”出现在上海永康路68号。灰白的墙上开了一个小洞,顾客在洞外扫码下单,很快,洞里伸出一只毛茸茸的熊爪,递上咖啡。人们被这种新奇的经营方式吸引,但随着背后故事的披露,新奇变成了感动:原来,“洞”后面的咖啡师是聋哑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通过劳动实现独立,但碍于残疾人正常工作的不便,以及可能遭致的异样眼光,他们选择了“躲”在顾客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说曾经的“熊爪咖啡”是一种无奈下较为妥帖的办法,那么,如今他们从“洞内”走出,则是新的进步:他们更有自信走出接纳自我、展示自我,也对社会接纳聋哑人更有信心和信任。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有细节、有画面感的动人场景。
说起残疾人,很多人都有一种分裂感的认知: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但生活中,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场所,我们很少看到残疾人。这背后的原因逐渐为公众所熟知:盲道被占、导盲犬上公交地铁不时被阻挡、一些公共场所的助残设备设施不够完善,更别说残疾人上大学、求职遇到的诸多困难。
欣慰的是,近些年,横亘在残疾人面前的种种阻碍,得到了大幅度改善。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政策及硬件配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残疾人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由66.4上升到77.6,残疾人自我发展提升指数由64.4上升到67.2,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是全社会对于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日益重视,在每一次残疾人遭遇不便或不公平待遇之时,人们仗义发声、热心帮扶,凝聚起让更多残疾人被看见、让残疾人更方便地走出家门,像普通人一样去上学、工作、社交的强大社会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熊爪咖啡”的聋哑咖啡师们,选择“出洞”,也是因为“社会值得”。
让人动容的一点是,聋哑人士成为咖啡师,也是残疾人深入融入都市生活和主流文化的生动写照。曾经有种观念:残疾人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靠出卖力气吃饭。而咖啡在人们印象中,是城市化甚至中产化的产物,是包含“文化”意味的。两者似乎格格不入。“熊爪咖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聋哑咖啡师们“出洞”又以一种自信坦然的面貌,进一步粉碎了残疾人群体的求职歧视:普通人能进入的领域,普通人能完成好的工作,他们一样可以。新闻报道里有一个细节:“熊爪咖啡”的咖啡师竹竹跟着视频学会了拉花、一个月后就当上了店长,实力证明了残疾人不比普通人差。
希望“熊爪咖啡”的聋哑咖啡师们走进公众视野是一个开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机会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社交,被世界温柔以待。
“动物演员”该怎么保护?
高铁鲜煮咖啡来了,火车饮食“内卷”了?
文字:汪灿
图片: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永群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