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数1万粒米的作业,“奇葩”吗?

邢妍妍 光明日报 2022-10-19

文|邢妍妍

近日,一道“让孩子在家数1万粒米”的小学作业引发热议。宜春一家长发视频称,为了完成孩子的这项作业,全家集体出动忙到深夜。他们把足量大米堆到桌子上,用铁片拨着数,力求精准到粒,并表示“不管老师会不会检查,至少态度要端正。”不少网友质疑:这到底是数学题还是劳动题?

对此,宜春市教体局工作人员回应,该年级正在进行数学“一亿有多大”的教学活动。课后习题本有一道关于大米重量的练习题,为强化教学效果,老师结合教学布置了“数一万粒米,用什么方法好?”的作业,本意是考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该数学方法,并非让学生直接一粒粒数米。

网络视频截图

不妨细思考下,数一万粒米的作业算得上是一种“奇葩作业”吗?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算。

首先对视频中的孩子而言,很难说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没有收获的。相信在这样的实践中,他应该更能实实在在地领悟到数字一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其次家人对待作业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和孩子一起坚持不懈完成作业本身所带给孩子的正面体验,也一定不是把这类作业一味归为“奇葩作业”就所能掩盖的。

再回到题目本身来看,“数一万粒米,用什么方法好”。“方法”二字才是题目的重点。显而易见,直接数数绝不是最佳答案。老师的本意,显然是想启发学生们运用数学思维,去寻找一种更为巧妙的解题方式。而这样的逻辑思维锻炼,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视频截图

我至今都对小学期末考试试卷上的一道数学思维发散题印象深刻:“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当时考场上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不规则啊,怎样才能用尺子精准地测量长宽高呢?当后来知道借助水和量杯就能计算得出的一刻,我第一次那么直观地意识到,原来思维还可以这样发散。

很多数学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这样一种逻辑思维的锻炼和开拓。这些题目教会学生的除了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别只关注眼前那个形状不规则的土豆,跳脱出窄化的固有思维,找到可以借力的工具、站在更广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学会用公式解题,是学生必备的技能,而能够自己去寻找不常规的方法解常规题,却是更难得的素养。从这个层面来看,类似数一万粒米这样“奇葩”的作业,越多越好。

“奇葩”的背后,是老师和学校创新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相比一成不变、循规蹈矩,我们当然更愿意看到一种更加创新有趣的教学氛围,和一群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的孩子。而这,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他们去摸索和尝试。

小学生在练习剪纸

当然,这道作业题之所以能引起争议,还因为它引申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辅导孩子作业,尤其是这类创新性作业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权责边界该如何划分才更为合理?

除了全家出动数米,还有类似家长陪孩子一起做手工、孩子学做饭需要家长帮剪辑视频之类的作业。这些亲子作业有些确实占据了家长不少的精力。而另一方面,则是有些家长过度参与到孩子的作业中“越俎代庖”,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如何让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下更为适应,学校和家长都依然需要做出更加积极的探索。而所有的“为学生好、为孩子好”,也都需要一个更为科学的支撑。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动物不正经”,问题或许在人?

不一样的异宠,一样要注意

“逆向考研”:理性选择就值得尊重

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就是对“狲思邈”最好的纪念

付费自习室在县城火了?不奇怪



字:邢妍妍

图片:新华网、澎湃新闻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吴亚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