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资助开放申请倒计时6天 | 气候告急,欢迎不完美的微小行动
今年春分刚至,广东多地便陆续官宣气候入夏,迎来超长夏日模式。气候变化至少在体感上传达了它的紧迫性以及与每个个体的相关性。从所在的社区、由生活出发的减碳社会行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碳排放量的减少,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当越来越多微小的气候行动聚集起来,它们正在酝酿一场蝴蝶效应,带来更多的希望和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在过去很多年里,气候变化和应对都被视为专业人士的课题,对普通人而言,是遥远的、不明觉厉的领域。而今天,人们对气候变化有着越来越多的切肤之感,也更容易获取与气候相关的研究数据和气候传播。这个我们未来要长期面对的议题,它是跨学科的,并与生活、社区息息相关。
Ben和几个同城的大学同学想在寒假做点力所能及的减碳行动。在一个星期里,他们将街角垃圾堆捡来的旧木柜、推车改造成昆虫屋和花槽,收集厨余、落叶和土在花槽里堆肥。春节过后,他发现许多完成“使命”的年花被遗弃在街巷的角落里。他们花了几天时间去捡年花,把它们移栽到花槽里,尝试和昆虫屋一并放置在街心公园一侧。
外出散步的老年人一开始对这几个“收烂嘢”的青年表示奇怪,后来却默默地帮忙浇水,照顾花草。他们之间陆续有些交流。
几个青年人意识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发生着超乎他们意料的事情。社区当地的知识、过去的经验与眼下的现况、新的想法正在进行对话。不同代际的老中青有了共同想象社区变化的机会。他们慢慢地把小组的气候行动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更广泛计划联系起来,尝试链接不同的相关方和资源,让行动继续深入。
老街坊找来了街道的工作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出共建社区花园的方案。伴随方案的落地,那个不太热闹的小公园有了更多让人驻足和交流的理由。厨余堆肥、二手材料改造、屋顶菜园、食材分享、议题讨论、特需人群支持……原本小规模的小群体行动,像投入水中的石头,在社区激起涟漪。
Nana是一位学校的音乐老师,她在一次自然音乐会上受到触动,决定探讨如何通过音乐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启蒙她的学生。参加自然教育和环保的学习后,Nana在授课的班级里举办与乐器制作工作坊,邀请孩子们收集日常生活的回收材料,包括鸡蛋盒、吸管、纸板箱和塑料瓶等,用它们来制作乐器。
亲身体验了变废为宝的孩子们对回收和再利用材料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理解。当全班一起敲打演奏共同创作的乐器时,他们为自己的创作惊讶。一些孩子甚至兴奋于自己在拯救地球。
在创作乐器的同时,Nana还搜寻了气候和生态主题的音乐,她趁着参与筹划学校音乐会的期间,带孩子们观看纪录片、分享相关的故事,一起将日常写进歌里,创作了班级乐团的环保宣言之歌。别出新意的乐器和歌曲在音乐会获得不错的反响,给了Nana鼓舞和继续行动的勇气。她带领这班学生周末到社区的口袋公园、市政公园举行户外音乐沙龙,吸引更多人关注气候和生态环境。
Nana的气候行动融入课程创新中,带给学生、学校、社区新的体验,潜移默化中种下气候与公共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的种子。有环保教育人士认为,Nana的实践向孩子们传递了回收、可持续性和材料的价值,让他们能够探索如何超越材料的最初用途来使用材料,同时也将激励一些儿童和年轻人追求创造性和绿色职业。
阿明在一个新住宅区做物业管理运营,他发现小区处在密集装修时期,各家各户多少都会剩余一些装修材料像墙漆、木料、钉子……这些往往因为家庭里不需要再派上用场而面临被扔弃,加剧垃圾围城。于是,他在业主群里发起装修余料交换行动,让剩余的材料再发挥价值,避免浪费而产生环境污染。
这个倡议让还不活跃的“新群”持续热闹了好些天。新落户的业主因而更快地相互认识,在节约装修费用和获得便利的同时,也体验到邻里互助的温暖。尽管后期大部分住户完成装修,这个群依然是小区里闲置物品交换的阵地。
很多住在距离市中心五十公里外的JIN小区居民,晚高峰在挤地铁后还要转公车,万一错过了公车班次,等二三十分钟也是常有的事。Lina有次回家路上,经过地铁站时正好撞上在等车的隔壁邻居阿叔,她招呼邻居顺她的车回家。阿叔抱怨自己要是懂得叫网约车就好,不用每次等那么久。
Lina想到,接驳车的需求很迫切,反正开车回家都必经地铁站,可以顺上几个同小区的人,既能认识邻居,听到不同的人生故事,还能减少不少碳排放。她在小区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并给自己的车绑上橙色的丝带作为标识,每天提前五分钟在群里告知即将抵达的消息。
社区酷跑团里的Leo喜欢探索家附近的新线路。但新线路既带给他惊喜,又有随之而来的沉重——这些小路不在城市主干道,路边的草丛里有不少垃圾。
某次他刷手机时刷到一个视频。喜欢跑步的瑞典大叔Erik因为受不了路边像垃圾场一样,便呼朋唤友一块跑步捡垃圾。这项活动现今成为席卷全球的Plogging,吸引许多跑步爱好者和想要拯救地球的人,不少孩子跟着大人一起沿途捡垃圾。Erik说:“我们必须从小教导孩子爱护环境是很酷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有更大可能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李姐在街区经营水果店多年,来光顾的客人都是附近的街坊。上高中的孩子某天回家告诉她,想在店里做一些环保实验。李姐虽不太了解是什么,但很愿意支持孩子把热情变成具体的事情。
她们一起盘点了水果销售和加工的环节,准备做一些尝试:收集每天制作果盘过程产生的果皮,购买红糖制作酵素;增加小份量的果盘销售,鼓励带盘子或便当盒打包;将临期的水果进行优惠处理,避免水果存放太久烂掉浪费;将制成的酵素配比成清洁液和花肥,以材料成本价提供给街坊打回家用,并向自带购物袋的顾客赠与体验装。李姐半信半疑地配合孩子完成一些工作,也试用酵素和这些新销售方式。
令她出其不意的是,来店里的街坊有了新的话题交流,他们的生活和这家小店有了比以前多一层的链接。而向来节俭的李姐每天不用再处理烂掉的水果,也不用苦恼于果皮招惹的虫子苍蝇。她觉得环保挺好的,大家都高兴了。
这些小小的案例,都是基于自身的微环境做起的减碳项目。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人们往往缺的不是具体的想法和经验,而是一次启动,一个决定。
当我们相信,个体的日常选择对减缓气候变化是有意义的,那便能带着意识进入生活和工作中。比起抱怨和忍受,行动给我们带来力量、新的想象力和希望。与此同时,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当孤立的个体连接成小共同体,我们也许会看到更持续的改变。
由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广东省珠水云山自然保护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正在寻找粤港澳大湾区关心气候的你!无论你是个体、企业、商铺、兴趣小组、业委会、工会、社团……如果启动资金是你行动的阻力之一,那这个资助计划非常合适!只要你的行动是在城市社区里、湿地、办公楼开展,能够直接或间接助力于减少碳排放,并具有公共属性,欢迎来申请这笔气候行动经费支持。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填写页面!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
建议的行动场景
在粤港澳大湾区所辖范围内的:
1、 城市住宅小区(封闭或非封闭的小区公共空间、底层商铺、绿地等);
2、 城市湿地(湿地或城市公园);
3、 城市办公场所(办公楼、写字楼、商铺、创意园等办公场所)。
如果有你更好的主意,也无比欢迎!
行动经费
5000元以内,仅限于活动本身实报实销,不做工资或劳务发放。
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备注:行动案例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起机构
支持方
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