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刘秀荣:呵护童心,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熠熠生辉!

2016-10-08 中国教育学会
刘秀荣,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世界的趋势:情感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爱憎的人。要想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离不开情感教育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小学生根据现实事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常常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某种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特点如下:


1丰富性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新的活动、新鲜事物使儿童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他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以及集体对他的要求和评价等,都能引起他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情景性

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明显地表露出来。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  


自我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还有一定的自我中心,不善于理解并体会别人的情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不能客观地评价和体验他人的情感,以自己的喜怒来评判周围人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的实践就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培养其健康和完整的人格,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未来公民。



一、校园环境激发自我情感,促进学生兴趣盎然


  学校环境作为人类整体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环境,它通过其自身的诸因素及其一些独特的育人机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产生综合作用。


物质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


  将校园开发为互动的“校园小舞台”。 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申报,由学生艺术社团和大队部统一协调,每周一个年级展示,学生每天中午吃完饭就自己到艺术苑的“情智小舞台”边,或登台表演,或驻足观看。


  “班级大变身”。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将传统的教室,变身为刺绣室、针织室、烘焙室、摄影室,在一间间趣味横生的教室中,孩子们的职业兴趣在悄然萌芽。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文化环境


  学校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学校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校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无疑会对小学生心灵产生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贯穿教育目标的常规训练。坚持做好三件事:每天跳绳15分钟,每天阅读半小时,每天与人交流1小时。通过每天三件事的落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阅读,增进学生与人交流,让每个孩子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宣传教育活动。学校通过班级黑板报、家长QQ群、学校宣传橱窗,对学校师生进行包含主题文化的宣讲,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就深受感染,默默地把这些主题文化镌刻在自己的心里,从而影响自己的情感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人文环境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成长土壤,它对学生的影响如空气般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塑造和谐的团队,对于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活动开展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情感教育活动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


情感体验活动


  要实现预定的情感教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体验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情感体验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关爱环卫工人公益行动,感恩社会访问活动,“大手牵小手”活动。


社团活动


  小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情感,寻求理解,建立友谊。在学校社团活动中,由于参与的自由性,吸引了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学生,打破了年级界限,对小学生来说更利于建立一种互助互学的团队模式。特别是社团中,具有社会化特性,社团组织正是为小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模拟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平台,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感情的升华与提炼。


主题教育活动


  虽然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内心深处有许多“白茉莉花”一般纯洁美好的东西,却也需要多参加主题活动,比如义工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一步丰富其情感世界,加深其体验,最终达到以升华情感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满足深层次情感需求,促进学生情智共生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学校课程,精心选择教育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国家课程校本化


  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所有国家规定课程中体现“情智课堂”“教”与“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教有情趣,学有乐趣;教有激情,学有热情;教重过程,学重方法;教为目标(三维),学为达成。


校本课程地方化


  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构建出多维度,个性化的校本课程:


  ●身心素质类:如田径、足球类、网球类、棋类等。


  ●艺术修养类:如合唱艺术、竖笛艺术、舞蹈艺术、美术艺术、撕纸剪纸艺术、摄影艺术等。


  ●人文熏陶类:如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绘本故事、诗歌赏析、创新作文、朗诵和演讲等。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如科普讲座、七巧板、小牛顿科学、小实验、小论文等。


  ●生活技能类:如低年级学生学会穿衣、系鞋带、整理文具、洗小件衣物等,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炒菜等。


  校本课程地方化有计划地训练提升学生管理自我情绪、体察他人情绪,强化个人自信,培养同情心、同理心、承受能力等,缔造亲和的人际关系等。


微型课程专题化


  学校定期开设的“主题小、时间短、灵活多样”的小型课程。一是教师每天利用晨会的10分钟召开“每日新闻发布会”“时事新闻点评”,学生通过前一天上网、看新闻联播、制作新闻剪贴报等多种途径获得新闻线索,第二天以小组为单位,分要点播报、时事要闻、新闻评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既培养了学生放眼看世界、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评议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以上内容根据刘秀荣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与台湾省教育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少年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摘编整理)


相关阅读  

观点|吴国通:教育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观点 | 毛道生:道德教育的核心究竟是要教学生什么?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