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众议:《堂吉诃德》最大特点是用喜剧方式体现悲剧精神

陈众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04-13


主题: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时间:2019年7月27日14:00
地点:首都图书馆四层
主讲:陈众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学部委员)

01. 从文艺复兴谈起

我想讲一点与文艺复兴运动有关的故事,因为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一样,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人。应该说,他们是文艺复兴运动鼎盛时期的标志性人物。他们与早期的达芬奇、但丁等遥相呼应,使得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后来的巨大影响力。

在讲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我首先和大家回顾一下文艺复兴运动是怎么开始的,因为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今天这个话题就很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中国的贡献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话题很少有人提起。

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长期的宗教禁锢的情况下慢慢发生的,在将近一千年的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文化倒退了很多,比起原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倒退得非常多。而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西方王国都失去了文字,重新回到了口传时代。也就是说,拉丁文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慢慢走向了死亡,新兴的这些王国没有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文字体系,所以使得很多俗语只是在口头上使用。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才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文字,比如说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我们也都知道,语言,尤其文字是所有文明的基石。所以拉丁文消亡以后,欧洲这些王国一下子进入到蛮荒时代,重新回到了口传文化。

就在那个时候,阿拉伯人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一直打到比利牛斯山的北部,也就是现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带。后来因为查理大帝率领他的将领和士兵慢慢把阿拉伯人阻挡在了比利牛斯山南麓。当然,法兰克王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阿拉伯后来基本上是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萨丁岛以及意大利一些少数城邦经营了好几百年;尤其是在西班牙,整整八百年,阿拉伯人建立了他们的西方帝国。

在这八百年当中,他们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如果没有我们的造纸术、印刷术,如果没有我们的火药和指南针,那么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有了印刷术、造纸术,才有了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运动。他们的百年翻译运动在把东方的经典传到西方的同时,还把西方的经典——被西方忘却的古希腊罗马经典又重新翻译印制了出来。所以他们做了大量的文化传播和积累工作。就从那时候开始,文艺复兴运动的萌芽产生了。

同时,由于火药引入,西方提前结束了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还有航海大发现。因为有了指南针,哥伦布才能信誓旦旦地对西班牙女王说,“只要给我足够的经费,我就能打通大西洋,直接去中国、去印度”。

正因为阿拉伯人带去了我们的这些宝贝,才帮助欧洲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也因为航海大发现,欧洲的生产力飞速发展。更因为传承了古希腊罗马经典,也才有了文艺复兴运动。当然,这个文艺复兴运动本身也是一种“托古喻今”,就像梁启超他们取法西方有了“托洋喻华”,也就是拿洋人的事情说我们自己的事情,或者反之:“以中证西”。为了摆脱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拿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抓手,拿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介质,重新唤醒市民文化。

因为希腊时期是城邦社会,其民主化程度已经很高,各城邦之间相对平等。当然也有战争,比如像特洛伊战争等,但大体上城邦之间是相对平等的,甚至会举行奥林匹克比赛,会有各种演出。市民文化也比较发达,所以古希腊时期有著名的喜剧和一批喜剧家,像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喜剧家。只有在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里才能大量地产生喜剧。想想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年,头三十年喜剧的兴盛大家都深有感触。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从喜剧开始的。喜剧的最大功用是颠覆宗教神学的那一套所谓的崇高理念。由于中世纪不把人生当回事,人们心心念念只想着未来去天堂。人生无关紧要,受苦受难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未来可以让灵魂升入天堂、获得永恒。

在宗教理念的驱使下,整个中世纪,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的贡献,没有阿拉伯人的长驱直入,西方要走出中世纪是非常艰难的:基本上没有市民文化,基本上没有娱乐,所有人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做礼拜、念经文,早祷、晚祷,没完没了。世俗的生活都被压制到最低范畴,最低程度。

文艺复兴运动给他们带来了曙光。首先是但丁。我们知道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早期或者初期的一个巨人,但是我们现在对但丁的理解有偏颇。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但丁对文艺复兴运动是有批判的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呈现出两个向度:一是资本的产生;二是市民文化的崛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为有市民文化的需要,所以才有工商业的兴盛,因为有工商业的兴盛才有资本的产生,因为资本需要赚取利润,才有工商业的发展。这像滚雪球一样,所以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就是从但丁那时候开始的。


02. 但丁对市民文化的反思

我们现在放在这么大的背景里面讲文艺复兴运动,也能够看到它的两面或者多面,而不仅仅是我们过去仰视的那个文艺复兴运动。我们通常理解但丁也觉得他是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其实这个是要加引号的。我们现在理解人文主义主要是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天为本,不是以宗教为本。那么但丁是怎么做的呢?但丁其实走的是反向路线,他对刚刚开始的资本主义、刚刚开始的市民文化忧心忡忡,所以但丁在《神曲》开篇中写道,“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苦难的事啊!……我说不清我是怎样走进这座森林的,因为我在离弃真理之路的时刻,充满了强烈的睡意。”也就是说他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进入森林的。我们现在都讲森林法则。什么叫森林法则?就是一种人吃人,一种原始的、一种弱肉强食的法则。但是他进入森林以后,想寻找出路。他没有找到出路,因为前面经常有猛兽阻挡,这些猛兽主要有狮子、豹和狼,所以他无路可走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中狮子、豹子和狼都有非常鲜明的象征意义。首先,狮子表示傲慢。为什么但丁要把狮子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来证喻呢?显然他是针对人类的傲慢的一种象征,也就是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如火如荼时,他看到了人性复苏以后的那种恐怖、那种傲慢。人们不再把上帝放在眼里,也不再把过去的巨人,也就是祖先和英雄放在眼里。在我们的脑海里面或者西方传统的价值里面都是一样的,我们敬仰我们的祖先,我们会把我们的祖先塑造成巨人。比如说黄帝是一个身高几丈的人;大禹治水,一脚踏进去就把一个小山头给踏扁了。诸如此类,都把他们想象成半神半人的巨人。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打倒上帝,打倒巨人,他们要创造普通人的这个世界。但丁由此看到人性复苏以后的那个傲慢。

豹子是什么?豹子象征着欲望,也就是肉欲。人因为太顾及自己的身体需要,开始忘却宗教理念,甚至道德伦理。所以他看到豹子。

同时他也看到了狼。我们知道狼是很贪婪的,狼跟其他动物不一样,狼咬死一只羊以后,如果旁边还有一只羊,它通常先不吃那只死了的羊,它要把另外几只羊都咬死,然后才开始美餐。所以它很贪婪。这是什么?这是人性。

这三只猛兽正好是人性最可怕的三个方面,所以但丁看到文艺复兴运动初期很可怕的人性复苏:人们已经无法无天。

因此,但丁的《神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人文主义的伟大的作品,毋宁说是西方基督教传统的集大成者。里面讲到天堂,讲到地狱,讲到炼狱,其中炼狱的概念还是阿拉伯人提供的。在阿拉伯人进入欧洲以前,基督教文化中没有炼狱这个概念,炼狱是中间环节、缓冲地带,也就是说坏人做了坏事,在进入地狱以前可能有悔过的机会。如果他死不改悔,那就得去地狱了。因此它是坏人进入地狱以前的一个中间环节。

由于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但丁写到了炼狱,而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经典诗人、经典作家都在那里:在炼狱里面改造灵魂。但丁认为这些人没有信仰,因此都到了炼狱,在那里遭受痛苦,在那里洗涤灵魂。这些显然都是基督教理念。

当然,但丁里面有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的萌芽,比如对美、对善的界定已经不同于中世纪。比如里面最美、最善的那个人物贝雅特丽齐,是他心仪的一个女子,这个女士早早逝去,他便将这个女士放在了天堂,认为她是纯洁的、善良的,是美的,是真的,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真善美的化身。但丁在黑暗的森林里徘徊的时候,贝雅特丽齐派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去引导。维吉尔把但丁带出黑暗的森林,让他去游历炼狱、地狱,最后去天堂看贝雅特丽齐。

因此,《神曲》是一部非常多面的作品,至少这两面都表现得非常明确。它故而不仅仅是人文主义的伟大杰作,同时也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者。他总结了,传承了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很多核心的理念。

我们过去讲到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很少考虑到这个维度,也就是说他在推翻宗教统治的同时,让人性的三大缺陷暴露无遗。这方面确实是我们过去有所忽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在他们的著作当中不仅说得非常清楚,而且并看多面。恩格斯说,但丁标志着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都说,文艺复兴运动的这些巨人,这些伟人,包括画家、诗人、作家,他们的确给人类文化树立了丰碑,但同时他们也为资本主义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后来的人文主义作家大抵都是拥抱市民文化、市民价值的。


03.悲剧,还是喜剧?

这个在戏剧当中体现得最典型。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主要的文学题材是喜剧,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当时的主要作家,也就是说那时候走红的,那时候被奉为经典的那些作家,基本上都是喜剧家。而悲剧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因为悲剧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种震慑,对人的一种警醒。悲剧理论大概有三种概括:第一种为命运悲剧,由于命运的捉弄,所以人遭遇了不幸。第二种为性格悲剧,也就是人本身性格有缺陷,所以最后他的人生变成了悲剧。第三种是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导致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我们的《红楼梦》中面体现的非常淋漓。《红楼梦》就是那个环境,那个儒家文化、那个道统造成的悲剧。贾宝玉想反道统,结果走向了悲剧。他的父辈们想拥抱这个道统,也走向了悲剧。曹雪芹显然是想用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来改变道统,最后甚至让贾宝玉出世,同时又对贾宝玉等的男欢女爱给予了诸多的褒奖。

西方当时的悲剧也是这样的。大量的悲剧具有是反道统色彩,是相对保守的、给人泼冷水的、让人惊醒的。在古希腊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作家对悲剧的拥抱,也是针对当时古希腊城邦制社会市民生活的一种批判。几大悲剧家都是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敬的,而他对阿里斯托芬这样喜剧家却采取了蔑视的态度。他认为悲剧让人心灵净化,喜剧让人庸俗,让人无视信仰、放弃崇高。

当然,我们也有过很多喜剧,这几年稍有收敛。过去三十多年,喜剧流行一时,大家茶余饭后哈哈一笑,很多崇高的精神就被悄悄地颠覆了,在不知不觉当中被消解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也一样,喜剧场遍布欧洲各地,光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喜剧场就多达几千个。也就是说,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有若干喜剧场。所以莎士比亚那时候写的也大多是喜剧,虽然莎士比亚不少作品散佚了,但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喜剧,悲剧只有四种,加上《罗密欧和朱丽叶》也仅仅是五种。所以,当时基本都是靠喜剧挣钱,喜剧迎合老百姓、迎合市民。

新版“网格本”之《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早期写的大量作品也都是喜剧,尽管流传下来的不多,有八出喜剧、八出幕间短剧,也就是十六个剧本,十六出喜剧。这些喜剧不是他的全部,他当时拿着剧本到处兜售,兜售给剧场老板。剧场老板为了卖座、为了叫座,需要逗笑的剧本。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处于这种情况。当然,莎士比亚后来运气比较好,他与人合作,建立了环球剧场。但塞万提斯运气不好,等会儿我会讲到。他命途多舛,生活每况愈下,所以经常是夹着剧本到处去央求。

从中国自己的情况看,明朝万历年间,似乎走近了资本主义。正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金瓶梅》这样的作品。它证明市民文化已经发展了很高的水准,同时也是非常的堕落、非常的糜烂。之所以堕落、糜烂是因为市民强盛的物欲。这种物欲发展到了极致的另一个见证是《笑林》这样的作品,也即后来的《笑林广记》。这些喜剧性段子、笑话,现在看去就像是手机里逗人哈哈大笑的那些桥段。这种段子里面往往没有道统,没有崇高,有的是低级趣味。

这并不是说喜剧是多余的,但只为逗人一笑的作品肯定不是民族文化需要弘扬的主要方面。一个民族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成员的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民素质,那样民族才会有前途,才会不断发展。如果这个民族沉迷于调笑、沉迷于庸俗,那么这个民族肯定是没希望的。所以明朝那个时候没有能够产生资本主义,一个是市民文化走向了庸俗,二是道统的力量过于强大。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论。

拿《金瓶梅》为例,一方面我们认为《金瓶梅》给留下很好的有关明朝市民文化的图卷,如果没有《金瓶梅》的话我们很难想象会有《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受《金瓶梅》的影响非常之大;尤其它是南方的市民文化的描写,受《金瓶梅》很多的影响,所以现在还是把《金瓶梅》当作一部经典。但是,同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要对它里面糜烂的、庸俗的、颓废的、肮脏的东西进行批判。

与我们明朝的情况很相似,西方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体现市民文化的是喜剧。


04.喜剧作为对宗教与英雄的反动

西方喜剧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直接作为基督教文明的反动,它们嘲讽基督教文明。举个例子,现在很少有人说起它,但它曾经在西方的宗教界有过一次旷日持久的争论。怎么开始的呢?就是从喜剧开始的。西班牙有一个诗人写了一个短剧,这个短剧有点像我们的小品,里面的主人公是圣约瑟,也就是圣母玛利亚的丈夫,基督的父亲。圣约瑟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你们都说我是圣人,我怎么不知道?我是一个普通人。你们还说玛利亚是圣女,我怎么不知道?我们两人还没成婚,还没进洞房(当然进洞房是中国人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在一起她就怀孕了,还生了孩子,你们都说他是上帝的孩子,是圣灵让她怀孕的。我是她丈夫,我怎么不知道?我怎么没看见?

你想想,在当时的语境中,大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笑不出来,因为我们没在那个语境当中。那个时候老百姓哈哈大笑。你想想约瑟自己跑到台上跟大家说“我这个老头多么可怜,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你们谁看见了?让我的太太怀孕,还说是上帝让她怀孕的,你们谁看见了?反正我没看见,我太悲催了。”

想想,他对基督教的支柱,即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产生了怀疑。约瑟的怀疑不是毫无道理,大家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于是,宗教界马上有反应了。当时宗教界步步为营,因为市民文化太强大了,资本开始崛起,太厉害了。但是碰到这些大的原则问题,它也不能坐视不管,所以宗教界开始出现修正主义。有一批宗教僧侣开始着手修正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提出了选择论。什么叫选择论?就是基督确实是约瑟和玛利亚的儿子,他本来就是他们的儿子,但是上帝看中了他们的儿子,选择了这个儿子作为他在人间的代言,所以叫选择主义。这就改变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罗马教庭不干了,罗马教皇说你们想干什么?这样一来不是动摇了我们的理论基础吗?基督教的核心基础是三位一体,本来很牢固的一个理论基础,被你们这么一搞不就失去重心了吗?那以后大家都说上帝,我也没看见啊?上帝是不是存在呢?我们是不是还得修改?

但是市民文化需要用这个来否定、来怀疑基督教的核心理念,于是也便有了这种小品。遇到这种内容的短剧也好,喜剧也罢,大家就哈哈大笑。

后来的新教多少与这个有关,因为前面有选择主义这种修正主义,新教对于世俗文化的拥抱也就顺理成章了。新教对天主教的最大革新在于牧师也是可以结婚的,牧师也是可以拥有财产的。过去天主教只是教庭可以拥有财产,教堂可以拥有财产,神父个人不允许拥有财产,他是上帝的奴仆,也是为众人、为信徒服务的,是上帝和信徒之间的桥梁。新教不一样,为什么说新教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因为它更加世俗化。这是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对古代英雄的嘲笑。其中一个英雄很重要,在南欧很有影响,在整个欧洲都非常有影响,他就是罗兰。罗兰是查理大帝的外甥,当时在阻止阿拉伯人北上的过程中英勇奋战,屡建奇功,最后牺牲了,因此是欧洲中世纪传奇中屈一指的英雄人物,进入了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成为欧洲中世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文艺复兴运动的喜剧也拿他开刀,把他描写成非常可笑的一个傻瓜。在阿里奥斯托的作品中,罗兰就是一个可笑的傻瓜,因为美女丢失了浩然正气。于是英雄主义变成了爱情至上。英雄主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有一部小说结合了两者,那就是拉伯雷的《巨人传》。拉伯雷的《巨人传》正好把宗教和英雄都给颠覆和打倒了。《巨人传》中有两个巨人,都身高几丈,就像我们过去传说当中的祖先。他们半神半人,却像两条硕大无比的蠕虫,每天要人抬着几百斤重的大铲子,一铲子一铲子地给他喂饭,牛奶更是一桶一桶地往他们嘴里倒。他们一天要吃许多桶牛奶、许多只猪崽,却什么也做不了。然后,小说笔锋一转,开始讲那些修士、修女、宗教僧侣:讲他们的卧室、讲他们的书房藏着什么?修士藏着怎么勾引良家妇女的那些手抄本。修女藏着怎么堕胎、怎么勾引男人的书籍。读者看了也是哈哈大笑。这些基本上把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英雄传奇摧枯拉朽地扫荡干净了。


05.塞万提斯的人生经历与批判精神

我们下面进入塞万提斯。我为什么要讲这么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对理解塞万提斯非常有用,我们只有把作家作品放到他的历史语境当中,才知道他的特殊性,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对文学的贡献,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特殊性、他的个性、他的风格、他的美。

塞万提斯像

塞万提斯是一个一辈子都过得很可怜的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的家庭。有研究人员发现,他家的贵族头衔是他祖辈,因为当过小官吏,也挣过一点钱:这个官也可能是用钱买来的,得到了一个类似于我们的员外这样的乡绅头衔,那是最低的一个头衔。公侯伯子男都是大贵族,底下就是比较小的贵族,乡绅是最低的一级。

即使是乡绅的地位,他们都没能保住,到他父亲这一辈就已经没落了。他父亲当时学医,大学没有毕业。塞万提斯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镇,当时马德里还不是首都。这个小镇有一所大学,历史很悠久,是1293年始创的。南欧很多大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大学是始创于1133年的博洛尼亚大学,那被认为是欧洲人文主义的摇篮。这批生发于公元十二世纪、十三世纪的大学奠定了西方人道主义的基础,因为这些大学传授的已经不是宗教神学,而是多少加点引号的“有用”的知识,包括医学和文学。但是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塞万提斯的父亲没能读完大学就去就业。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模式的医院,有的都是小诊所、家庭诊所,稍微大一点的都是在教会里面,叫教会医院。由于没钱经营一家诊所——因为你有诊所就要交税,因此他变成了游方郎中,全家人跟着他到处迁移,在不同城市、乡镇给人治病。至于方法,则基本用的是放血疗法,比如发烧了,热度太高,凭经验已经到了约莫40度,对不起,放点血,体温自然会降下来。当然还会有一些药品。

塞万提斯跟着他父亲到处游荡,学业也是经常荒废,因此塞万提斯几乎是靠勤奋自学成才的。因为他当时没名气,也不受重视,所以没有很确切的官方记载。关于他的生平,都是后来从他的作品,从细枝末节、字里行间中剥离出来的信息。二十岁左右,他给红衣主教当侍从,因为这个红衣主教要去意大利,要去那不勒斯。当时意大利还是一堆城邦,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意大利。米兰、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等等,都是相对独立的。而且这些城邦大多由西班牙驻军,西班牙在那里驻守,抗击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海盗。当时的西班牙是罗马帝国消亡后出现的第一个强大的帝国,由于抗击阿拉伯人,西班牙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把阿拉伯人赶出欧洲。

塞万提斯跟着这个红衣主教。红衣主教觉得他有点才华,而且当时意大利不断受到海盗的侵扰,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扰,所以需要征兵,就说你去当兵吧。所以他当时就在那不勒斯从军了,从军以后就要参战杀敌,几次下来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失去左臂以后不能再打仗了,因为当时的枪炮都很笨重。他不能再继续当战士了,只好退伍,起身从意大利回西班牙。

但是他在回来的途中又被土耳其海盗伏击并抓起来了,还辗转卖到阿尔及尔做奴隶。当然,西班牙军队也经常抓到土耳其与奥斯曼帝国的俘虏,于是就会交换俘虏。但是,由于塞万提斯家境贫穷,难免吃亏。交换俘虏也是需要门路的,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因为家里没钱,他就迟迟没有得到回国的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塞万提斯还把一次宝贵的机会让给了同样身为战俘的弟弟。最后,等他回到西班牙,已经失去了体面工作的机会。当时西班牙信誓旦旦要消灭新教,要捍卫罗马教庭,要捍卫天主教的地位,也要捍卫西班牙帝国的地位,所以首先必须消灭英国,因为英国是新教的大本营。德国还没有成为现在的德国,德国当时也只是一些类似于城邦的存在,因此不足为患。而英国却正日渐强大。

西班牙组建了无敌舰队。这个无敌舰队耗费巨大,纠结了几万士兵,准备一举歼灭英国,歼灭它的新教势力。但是,西班牙出师不利,几万水兵大概百分之六七十上船不久就上吐下泻,没有水性,是一群旱鸭子。加上快到英吉利海峡的时候又遇到了飓风,因此几乎没有跟英国人打起来就已经溃败了。英国人乘胜追击,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以致无敌舰队全军覆灭。

那时塞万提斯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做后勤,因为要打仗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有物资输送。当时一艘舰船装不了几十个人,于是堪称万舰齐发,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塞万提斯抓住这个机会当了一个军需官。但是,随着无敌舰队的败北,他很快失去了这个工作,而且还被人告发,说他侵吞筹集的粮饷,被关禁闭调查。这个调查是旷日持久的,大概持续了将近一年,他也就被关了将近一年。后来发现他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没有这笔钱,当局就把他释放了。释放出来以后,他又找工作,托各种关系,找了一个最辛苦的税务官做,并被派到最偏远的山区,每天跟过去的邮差一样,跑很多山路,去收一点人家小作坊的税金,还经常挨骂,因为谁都不愿意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交给国家。无论大小,资产者都是吝啬、贪婪的,就像巴尔扎克描写的高老头一样。

他好不容易熬了两年,把税金存在一家银行或曰钱庄。那时候银行钱庄都是私立的,就像我们过去山西的很多钱庄一样。存下来以后给你一个票据,相当于现在的支票,你不要扛着几百公斤的金银千里迢迢到首都去交差,而是拿着钱庄的银票就可以了。但是他千里迢迢到了首都以后,却立刻被抓了起来,原因是他的支票无效,因为他存钱的那个钱庄已经拿着钱逃之夭夭了,也就是说钱庄已经不存在了。于是他被抓了起来。一关就是几年。

他还吃过几次官司,其中一次官司是他的一个私生女,即他跟一个有夫之妇的孩子,因为他年纪老大不小没有结婚,所以跟一个有夫之妇产生了感情,生了一个私生女。私生女要出嫁。开始谈好了嫁妆,他也是经济拮据拿不出来,于是被亲家告上了法庭。这种莫名其妙的官司还有一次。

有一天一早起来,他睡眼蒙眬开门发现,门口躺着一具尸体。那人被刺杀了,警察却不由分说把塞万提斯抓走了。在你家门口,你总得找一个抵罪的吧,警察一看他没权没势的,就把他抓起来了,门口的尸体就是见证。这种无头案、无头官司他一辈子吃了不少,所以真的是世态炎凉在他心目当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都说那个时代好得不得了,西班牙强盛得不得了,钱多得花不完,因为大量的金银从美洲一船一船地运到西班牙。

由于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确实是钱多得花不完,大量购买岛屿,大量投入商业。贫穷的人,就像塞万提斯这样,却穷得叮当响。因此,也正是在塞万提斯生活的那个年代,西班牙出现了流浪汉小说。那是西班牙文学的独创性贡献,写无家可归的人。因此,一方面很繁华,上流社会歌舞升平;一方面是底层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样的两极分化,正是塞万提斯批判精神的由来。

我们现在讲《堂吉诃德》,因为其他的作品也有很多,但那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堂吉诃德》。我们如果有时间的话,等会儿可以稍微展开一点讲讲他的其他作品。


06.《堂吉诃德》:以喜剧的方式,书写悲剧

《堂吉诃德》曾经被认为是一部喜剧,却是用小说写成的人间喜剧。所有人看《堂吉诃德》都在笑,同时代的人瞧不起塞万提斯,说他写的东西不伦不类,说没有比堂吉诃德更可笑的作品。这对塞万提斯打击非常之大。好在《堂吉诃德》的流行程度非常可观,简直就像很多通俗小说一样,被当作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和闲来无事休闲的读物。西班牙曾流行这样的说法,谁在那边笑得直不起腰来,谁肯定在看《堂吉诃德》。

由于把塞万提斯定格在通俗作家,甚至于一个不太入流的通俗作家,他始终处在文坛边缘,没有地位。他到什么时候被重新或者说真正发现的呢?要到十九世纪,也就是说整整过去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他才被德国浪漫派发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鼎盛时期居然有过这么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浪漫派作家之所以把他定位为悲剧,是因为浪漫派觉得所有的喜剧都是通俗的,都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唯有悲剧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让人警醒,让人对崇高肃然起敬的伟大作品。

像海涅、歌德他们读《堂吉诃德》,都是笑不出来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哭着阅读堂吉诃德的。海涅少年时期第一次读《堂吉诃德》,就哭了一个晚上。海涅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在自家葡萄架下他哭了一个晚上,说这么好的作品居然被历史埋没。过去都说《堂吉诃德》是一部逗笑的作品,是一部可笑的喜剧,他说不然,他说正好相反:它是一部悲剧。就像我刚才说到的但丁一样,我们普遍认为但丁的《神曲》是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但事实上它同时也是一部非常怀念中世纪的、充满保守倾向的文学作品。

《堂吉诃德》的保守在于好几个方面:第一,他对当时的文化采取批判的姿态。他不屑于当时的市民文化,他借助堂吉诃德去拥抱骑士文化,认为骑士文化才是中世纪的正派文化。中世纪的标志性文化就是骑士文化,所谓的骑士精神,一个是要为自己王国的奉献一生,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就像中世纪的很多传奇;另一个是要维护宗教,譬如《圆桌骑士》,英国传奇中的墨林术士,还有像罗兰。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是出身骑士,为了自己王国的建立立下不朽的功勋。塞万提斯是非常想拥抱这种骑士文化的,尽管他在小说的序言里说,骑士小说的这套东西已经过时了,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扫除骑士小说这套过时的东西。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骑士小说确实过分,因为骑士小说把骑士文化引向了狭隘。骑士文化在塞万提斯看来是一种理想主义精神,但是骑士小说把骑士描写成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骑士小说里面的骑士道,比如像《阿玛迪斯》,像《骑士蒂朗》这一类小说,开始都有雄赳赳气昂昂的骑士,他们很有英雄气概,但慢慢地就走向了唯爱情论,甚至被爱情所束缚,放弃了信仰和事业。所以塞万提斯否定的是这样的一种骑士小说,而不是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在中世纪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首先要忠于上帝,然后要忠于国王,这个国王又必须是上帝的代言,因为很多王国当时都是政教合一的。信仰上帝,信仰国王,为了王国的利益赴汤蹈火,这是骑士精神最重要的支柱,与骑士文学的骑士道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塞万提斯要反对的,也就是这种低俗化的骑士文学,这种世俗化的骑士文学,爱情至上的骑士文学。但是很奇怪,他用的方法依然是骑士文学的方法,当然是反讽的方法。这就是塞万提斯了不起的地方,也就是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关于喜剧和悲剧同样如此,你看他写的是一个悲剧人物,但采取的却是喜剧的方法。这也是他非常高明的地方。因为那时候喜剧流行,你完全把它写成一个悲剧没有人看,所以他选择了喜剧的方式。

这些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但是同时人们经常有所偏废,比如说在强调他的悲剧因素的时往往忽略他的喜剧成分,在强调他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时往往也会掩盖他对世俗文化的描写。塞万提斯对当时的市民文化非常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从那里摸爬滚打过来的,所以他非常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他既写城市也写乡村,堂吉诃德的游历中,既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还有乡镇和偏僻的村寨,这是一般作家驾驭不了的。没有那种亲身的生活积淀是写不出来这些。毫无疑问,乡村文化跟城市文化是很不一样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乡村的小酒吧和城市的大酒馆很不一样,乡村人的穿着打扮跟城里人的穿着打扮很不一样。那时候城里稍微有一点点地位的人,他们的领子都是打褶皱的,像围脖一样高高竖起,穿的也都是长衫、长袍,面料自然都很讲究。但在乡村就不一样了,那里可能有光着膀子的,天热的时候穿一个短裤衩,冬天的时候随便加一件棉袄,或者比较低级的皮袄之类,总之很不一样。塞万提斯的作品里面描写的都是细节毕露。

从艺术描写的角度看,《堂吉诃德》最大的特点是用喜剧的方式体现悲剧精神。用鲁迅的话说,这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粉碎给你看,让你看了心碎。塞万提斯的作品达到这样的目的,鲁迅自然也很喜欢《堂吉诃德》,他早年认为林纾翻译的《魔侠传》不好,应该好好翻译几种可读的《堂吉诃德》,所以他从日本买了若干个日译本带回来,还买了俄语本、英语本、德语本,邀请朋友来翻译。他写《阿Q正传》有很多喜剧因素,那是他模仿了《堂吉诃德》,因为堂吉诃德,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就是Q。在他写《阿Q正传》的时候,一个悲剧人物怎么用喜剧方式去写。我们看《阿Q正传》也经常会笑出声来,拍成电影搬上舞台时,用的也是喜剧演员比如严顺开老先生。为什么让喜剧演员来演?因为阿Q身上充满了喜剧因素,他的精神胜利法跟堂吉诃德非常相似,堂吉诃德每次败下阵来,都跟他的随从说,唉呀桑丘你不懂,我不是败给风车,这不是风车,这是一个巨人,它是魔法师点化的一个巨人,你看不见,你俗眼凡胎怎么看得出来,所以你不要嘲笑我,我打的可不是风车,我打的是一个巨人。他不断地安慰自己,失败了重新开始,重新安慰。阿Q也是这样,打不过人家就说,老子被小子欺负,这个世道真不好。然后赚点口舌之快,无论跟假洋鬼子还是别人,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安慰一下。这里充满了喜剧因素,跟《堂吉诃德》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堂吉诃德》的一个最大的艺术亮点。

当然,还有一个是堂吉诃德和桑丘他们两个形象,这在人类文学史上也是第一次,特别像我们的小品或者相声,一个捧,一个逗,这两个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是俗人,一个是圣人。堂吉诃德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整天为天下抱不平,要扫除一切害人虫,是精神高于一切的骑士。桑丘·潘沙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只要眼前得利就可以了。因为堂吉诃德承诺说革命成功了(当然他用的不是“革命”这个词,但是我们听起来比较成熟),扫除一些魔鬼和不平,我就封你为海岛总督,就像西班牙人封不同的人物到菲律宾或南美做总督一样。当然,每次封的那些菲律宾总督都想打中国,从公元十五世纪末一直到十七世纪,乃至十八世纪西班牙彻底没落之前,菲律宾一直是他们准备攻打中国的桥头堡,所以西方人这种侵略的本性自古以来都暴露无遗。每一任总督的最大弘愿、最大理想就是鼓动国王派兵拿下中国。其中有几个狂妄到什么地步?狂妄到认为只要五千精兵就可以拿下中国。好在当时西班牙无能为力,西班牙当时视英国为眼中钉,因此没有能够顾及中国,否则也难免一战。当然他们说中国是一盘散沙,虽然富有,但若先把广东拿下,拿广东人打福建,再拿福建人打浙江,再拿浙江人打江苏,依次类推,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攻克中国,他们是这样说的。很多传教士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像利玛窦等,我们知道他们有的是意大利人,有的是德国人,但其实很多人都受西班牙资助,比如利玛窦就是从西班牙经葡萄牙辗转而来的,走的路线本与哥伦布一样,目的地都是中国。传教是一个方面,但是了解中国是另外一方面,甚至于是最重要的方面,所以他们说中国这个国家也是很奇怪,这么长的历史,几千年没有灭亡,但没有统一的信仰、信鬼胜于信神。他们说我们怕鬼不怕神,神只是在嘴上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但是从来不信。而鬼无处不在,饿鬼、好鬼、女鬼、男鬼,各种厉鬼,等等。祖宗死也都变成鬼,然后保佑子孙。他们说这个很奇怪,没有核心信仰,这个国家还能存在,他们简直不能理解,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当然,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传统,我认为最大的传统就是中文,这个中文不仅仅是汉人的功劳,少数民族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故宫,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清朝满人的总结,满族同胞把中华文明提炼出来:谓太和殿是天人合一,太和,与天要和谐。中和殿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中庸,要不偏不倚,人与人之间达成默契。保和殿是自我和谐,要保证自己能够闻鸡即起,日有三省,从皇帝开始都要好好自省,要与自我保持和谐。满族同胞总结得多好!包括中文的很多语汇、词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丰富的,因为有中文,中国才不灭。没有中文,中国早灭了。因为有中文,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基础,我们的经史子集大量的典籍都在那儿,元朝没有把中国用蒙文统一了,为什么?中文太强大、太好了,后来的满族同胞也没有用满文把我们同化了,因为中文太好、太强大了。所以他们自觉地慢慢淡化自己的文字,来拥抱中文。

因为今天的话题比较大,最后总结概括一下,《堂吉诃德》之所以伟大,还是跟它吸纳了多种文明的成果有关。当然最主要的是西方传统,其次是阿拉伯文化,因为阿拉伯人在那儿统治了许多年。然后是犹太文明,阿拉伯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七八百年,犹太文化复兴,是谓西法底文明。从古希伯来以后,犹太人不断迁移,中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大量犹太人跟阿拉伯人一起生活。那是犹太文明中兴的一个时代。在西班牙大量的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跟西方文化融合,这从他们大量的建筑和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有东方色彩。

塞万提斯还在《堂吉诃德》第二卷写道,中国大皇帝派了钦差来找我,让我去中国开一个西班牙文学院,让我当院长,可是皇帝老爷居然没有想到我很穷,没给我带路费。他如果带来盘缠,我就去了。也有史料记载,明朝确实派过信使到西班牙,有过文化交流,有过政治和外交沟通。因此塞万提斯提到这些消息,再加上有菲律宾这样一个殖民地,还有一段时间台湾是被葡萄牙占领的,而葡萄牙长期是西班牙的臣属国,一直到塞万提斯时代才彻底独立。你想想,塞万提斯对中国还是非常神往的。加之阿拉伯人带去的四大发明,西班牙对我们的文化充满敬仰。

看这些建筑本身,比如阿尔罕布拉宫,也称为红宫,晚霞照耀下会呈紫红色、淡紫红色,非常美,它的所有砖头和大理石,没有一寸不经过雕刻。这让我们经常想起我们自己的很多建筑,非常雕琢,这种东方人的细腻,这也是西方巴洛克文化兴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当然所有的巴洛克文化的这种繁复繁杂,都是跟封建文化到了极盛时期的奢华、奢侈有关,它与资本家的做派完全不一样。封建领主、封建统治阶级他们追求奢华的审美和价值,导致建筑和艺术非常雕琢。

应该说《堂吉诃德》中有很多细节,比如犹太人改宗者怎么为了自己跟西方人认同而硬着头皮吃猪肉,怎么被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包括穆斯林如何如何。细节毕露,又非常含蓄,譬如你看到那些人掩饰痛苦硬着头皮吃猪肉,你就知道他肯定是改宗者。包括塞万提斯本身也曾被怀疑,有说他的胳膊很可能是因为做了下流事被宗教法庭给剁了,或者说他很可能还有犹太血统,有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同样,学术界对这种说法的诟病也非常多。但是他确实留下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非常的丰富,提供了看峰看岭的不同侧面和可能性,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再重读。确实,经典需要不断地重读,《红楼梦》可以无数遍重读,而且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阅读,你都不厌其烦。

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虽然中华文明通过阿拉伯人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文明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但过去都是被有意忽略的,现在西方开始有少数学者正视这个事实。再遥远一点,在古代,西方还是一片蛮荒,还没有古希腊罗马,东方的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就曾以不同方式给予西方以启发,从而促进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文字属于印欧语系,与印度梵文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跟印度是邻居,在遥远的古代就有交流。但是中华文明经常因为逐鹿中原,而不会主动向西占地为王。只要你不来侵扰我,一般都不管西部山区和辽阔的土地。逐鹿中原,要往中原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贸易以外,大范围的文化交流还是相对少了一些。在远古时期我们对西方的贡献也不是那么大,交流也不是那么多,但是到了中世纪,四大发明实实在在地支持了他们,为文艺复兴运动和航海大发现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的良渚文明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我们有了五千年文明的最基本的佐证——良渚文明,它建立在农耕文明、大面积的种植,城市建设,还有国际雏形如最初的阶级阶层等等。这有大量的礼器、器皿等作为佐证。良渚文化改变了欧陆关于文明的三大评价标准:第一文字,第二城市,第三国家,我们现在是有农耕文明,有城市,有最初的国家雏形,来补充他们的评价方式,所以我们把夏商周连起来了,良渚文化是从现在倒数4300多年到5100年。所以我们有五千年文明,我们给世界文明的界定树立了新的坐标,使得美洲文明也可以参照,因为美洲除了玛雅有文字(三千年),其他很多古老的文明,当时也有城市,也有农耕,也有国家,但以前都不算数,所以美洲也很高兴,认同这种新的标准。现在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使得很多标准要重新制定。作为结语,我就想给大家报告这个好消息。


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  第五讲


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长按下方二维码

预约参加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