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立波:《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虚实问题

曹立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04-13

《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虚实问题
时间:2019年7月20日
地点:首都图书馆
主讲: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

我们今天探讨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红楼梦》这部书当中,作者写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物跟作者实际创作时候的生活原形有哪些关系。有的涉及到本事的问题,有的涉及艺术创作的问题。我在这里就拟了这样一个题目:红楼梦中人与曹雪芹的眼前人,我们作一下红楼人物形象虚实问题的探讨,问题比较深奥也比较博大,在此做一点粗浅的尝试。
这个眼前人,我们会想到贾宝玉四首《即事诗》里面曾写过:“眼前春色梦中人。”(第二十三回《春夜即事》)《红楼梦》里面到底哪些人是曹雪芹的眼前人,哪些是梦中人,可以通过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要说的,其实这部小说里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像宝、黛、钗一定是虚构成分的要多一些。作者曹雪芹与小说中的贾宝玉并非是可以一对一划等号的关系。像薛宝钗、林黛玉,大家想一下,一个环肥一个燕瘦,甚至于林黛玉还有西施这样的美称。作者身边的女子,哪里会一个像杨贵妃,一个像西施、飞燕,那么巧?从这一角度我们看,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应该是继承了前代的文学、文化的很多的基因

但是有一些事情——《红楼梦》是世情小说,家长礼短,闲言碎语,乃至日常生活琐事,会来源于生活。有的时候时间、空间,甚至于药材、食材,这些有可能会搬到小说当中。
另外还要谈到,从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有些人物要按正邪的尺度来衡量还不够饱满。因为我们说按正邪两赋尺度来衡量,人物形象应该是优点和缺点兼备的。我们经常说理想的人物形象是圆形的,就像写林黛玉和写薛宝钗,无法针对优点和缺点找出界线。像讲《三国演义》,老师要拿一个立体或一个四方的东西当教具,我们看能到正面、侧面和反面。可是讲《红楼梦》应该拿一个圆形的物件,优缺点没有界线,只有角度。站在这个角度看是优点,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缺点。我们看《红楼》人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谈到钗和黛之争的时候,读者甚至“几挥老拳”,就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要欣赏妹妹的真诚,必须接受妹妹的小性;要喜欢姐姐的大度,必须能接受姐姐的城府,这些角度看人物是立体,是圆形的,是正邪两赋的。
可是有些人物不具备正邪两赋的特点,可以仔细思考,小说里面的李纨是不是只有优点;而赵姨娘为什么万人嫌弃,就是因为作者没给她写优点,基本上都是写缺点。这些人物为什么不符合正邪两赋的艺术特征,也可能这类人物离生活原形相对近一些。这是今天一个半小时里面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先看看从时空的线索角度,通过宏观的时空线索来探讨一下书中人的生活背景。我们说生活背景有实有虚,我认为是虚中有实的。《红楼梦》的空间背景以荣宁二府和大观园为主,谈空间总得有进有出,从林黛玉进贾府,从刘姥姥进贾府,还有迎春嫁给孙绍祖来看一下小说当中其实有一些实写的成分。但是在实写的基础上,又有很多的艺术创作的空间。

(一)林黛玉进贾府:运河行程与黛玉入府的年龄问题。
我们先看林黛玉进贾府。关于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可能要探讨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初逢的时候黛玉的年龄多大。因为不同的版本存在异文,你看到的要么是六七岁,要么是十三岁,到底哪一种版本更合适一些?《红楼梦》之所以像谜一样美,我觉得《红楼梦》的众多版本,似乎可以构成一个月亮运行的轨迹,像月亮一样富有阴晴圆缺之美,这些版本存在意义和价值都不可忽视。无论是六七岁的版本还是十三岁的版本都很重要,这是关于版本异文的问题。
针对相关版本异文,我们会探讨黛玉进贾府到底走了多长时间,是一个月还是八年,这能决定黛玉进贾府的年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行版《红楼梦》的底本为庚辰本
我们看一下宝黛初逢的时候黛玉的年龄。我们将小说文本提供给我们的各种时间线索串联在一起。大家看,在第三回,如果你手里拿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就是红色封面的《红楼梦》,它的版本是庚辰本,它上面会是这样的文字,第三回,凤姐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题,黛玉没有回答,似乎不合常理。在座的很多人从中学时代就接触过黛玉进贾府的课文,这处文字无论是1996年版的,还是现在的2008年版的,在黛玉的眉眼上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之前的版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后来的一版实际上是借用了列藏本(现在称为“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上的文字,它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在座的年轻一点的,刚从高中出来的同学,你们的印象当中一定是似泣非泣含露目,大家觉得这个可能比较合适,因为林黛玉不是一生都在笑,也不是都在哭,肯定喜怒哀乐的表情都有。而此时初进贾府,见到贾母,共叙黛玉母亲刚刚去世的事情。所以贾母还跟王熙凤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显然林黛玉是刚哭过的,所以说她“似泣非泣含露目”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大家可能还没有注意,王熙凤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林黛玉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手中的庚辰本所呈现的版本状态。
关于六七岁之说,沿着这个版本的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刚才看的是第三回,第二回是第一次介绍黛玉:“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我们留心这些时间、岁数,这些很关键的信息。所以读《红楼梦》如果读深了,你数学一定要很好。接着写:“堪堪又是一载光阴,谁知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就是黛玉母亲去世了。所以大家看五岁加一载光阴,所以丧母的时候,林黛玉是六岁。一会儿我分享张爱玲的读书体会,她忘了“一载光阴”,直接用五加八等于十三。其实这个时候黛玉应是六岁。
第二回,我们看还有一个相对的参照系,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宝玉“如今长到七八岁”,宝玉七八岁,黛玉比宝玉稍小,这个时候真的就是六七岁。按这个红楼的线索来看,第三回宝黛初见的时候就是一个七八岁,一个六七岁,真正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十三岁的说法从哪个版本可见?少数版本里写了黛玉对凤姐的回答。这少数版本目前我们看到的有这样两个版本。一个是己卯本,刚才说到的庚辰本,跟这个己卯本比起来晚一年,龙年和兔年。我们刚才说到的庚辰本原件在哪里?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八十回的版本,中间缺少两回,相对还比较齐全。这个己卯本在哪里?藏在国家图书馆,但是这己卯本不全。这个己卯本上有这样的文字,另外有一个版本,我们现在管它叫杨藏本,就是杨继振藏本,也曾经管它叫作红楼梦稿,它藏在哪里?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本子有后四十回的抄本,这两个版本都有黛玉的回答。
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张爱玲的相关研究,她当时手里只有杨藏本,没有己卯本。
我们看刚进贾府的黛玉到底是幼女还是少女?如果是六七岁,她就是儿童,现在看来有的还没有上小学,对吧。如果是十三岁,就已经进初中了,那就是一个是幼女,一个是少女。我们再看看程乙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最早以活字印刷刊行的叫程甲本,第二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经过修订又刊行的那个本子叫做程乙本。其实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初出版的《红楼梦》整理本就是程乙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的《红楼梦》整理本纪念版,以程乙本《红楼梦》为底本,国学大师启功注释
程乙本写宝玉初见黛玉时看到“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大家注意,这个情态应该是几岁时候的状态?袅袅婷婷的女儿,我们可以联想杜牧的一首诗,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是熟悉的,就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这里我们看“娉娉袅袅十三余”,这就是个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也印证了黛玉初进贾府时候的年龄。这是程乙本给黛玉增添了这样一种情态,这是十三岁之说。
六七岁也好,十三岁也好,怎样解释这个版本异文?这个版本的矛盾在黛玉的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是可以统一的。思路大致有这样两点:一个是曹雪芹的爱情理想。这个理想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他希望宝黛之间有两小无猜的因素,有一见钟情的因素,还要有互为知己的因素。作者写六七岁的时候两个人初见,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强调一见钟情,因为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候了,甚至于一见如故。所以看到两个人初见的时候,越剧版的《红楼梦》诠释得非常好,就是:“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恰似旧时友。”“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两个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这些因素作者都不愿意割舍,出现了不同阶段的改稿当中的矛盾现象。所以作者既希望一见钟情,又希望两小无猜,那六七岁、七八岁的时候能否见一见钟情,我们想还是比较牵强的。所以作者的这番构思不愿意割舍就存在版本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在这个构思宝黛爱情理想时候的良苦用心。
六七岁与十三岁之说的矛盾,还有是小说艺术结构的问题。艺术结构存在着它要将第三回和第二回、第四回进行统一的时候出现了顾此而失彼的矛盾。大家看,第三回与第四回在写作上是不同时的,但是又求得统一的这样一种改变。第二回宝玉七八岁,第三回黛玉六七岁,第三回与第二回的年龄统一了。可是我们看一下第四回是写什么?我觉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的《红楼梦》就选了那个第四回,就是葫芦僧断葫芦案,强调小说里的四大家族的问题,强调一些更复杂的社会矛盾的问题。贾雨村审案的时候,其实他明知冯渊冤死,他刚要判凶手的时候,就听见门子跟他咳了一声,拿出了护官符——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个也是动不得的。于是顺水推舟就把这香菱判给了薛蟠。这里大家说贾雨村是不是一个中山狼?单纯从情感角度来看,贾雨村实在很可恶,但是如果站在艺术构思的角度,作者其实就是想让香菱跟着薛蟠走进贾府,对不对?进而再给薛蟠制造点麻烦,让他离开,然后香菱又进一步走进大观园,于是有香菱学诗。甄士隐固然在小说的开头就看破红尘,但是他的女儿依然要认认真真到红尘当中走一遭,这从小说艺术结构的角度还是能接受的。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第四回薛宝钗明显的是到了什么样的年龄呢?到了选秀女的年龄了。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间接的参考数字,就是蒲松龄的未婚妻刘氏当时还没到出嫁的时候,但是因为到了选秀女的年龄了,刘家担心女儿被选走,早早送到婆家,就到蒲家待着去了,这个我们看,订婚的女子很早放到婆家是担心选秀女。这个时候的八旗选秀女的年龄是十四岁到十六岁,比如元春进宫,十四岁就进宫当秀女去了,可以看出宝钗此时十四岁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到二十几回的时候,她要过十五岁将笄之年的生日了。所以第四回宝钗是十四岁。为了跟宝钗的生日统一,第三回黛玉的年龄就是十三岁,她和第四回求得一个统一,所以十三岁的矛盾的问题,从艺术结构的角度是不是能理解。作者一方面想照应第二回,于是就六七岁,要照应第四回就是十三岁,两个年龄系统。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黛玉入贾府年纪到底有多大?跟黛玉进贾府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还有直接的关系。张爱玲有一部书《红楼梦魇》,是探讨《红楼梦》成书的问题,兼顾了版本问题的探讨。在其中的《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一章,就是论梦稿本,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个杨藏本,不是写到黛玉十三岁了吗,张爱玲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个版本)没有评注,可能是后期抄本,根据早期底本过录,但是头十八回是另外一个来源,没有照程本涂改。第十七至十八回已分两回,显较庚辰本晚。”这个细节张爱玲看得很细。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个红色封面的《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翻开目录你会看到,第十七、十八回两回是连在一起的。十七、十八还没有分回,其实是两个故事,一个是写大观园题对额,一个是写元春省亲。如果看到十七、十八还没有分回的,这就是较早的,分开了较庚辰本晚。
张爱玲接着说,她觉得梦稿本,也就是杨藏本第三回多了这样三句:“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其实我们说,张爱玲没有看到己卯本,当时张爱玲写《红楼梦魇》的时候是1967-1977年,远在美国,手里的资料有限尤其是没有己卯本。己卯本上也有这三句,并非梦稿本(杨藏本)妄加的,但是当时张爱玲没有看到己卯本。
张爱玲说第二回的黛玉年方五岁——我们说是不是张爱玲看书还不太细致,因为她母亲去世是又一年时光,她没有加上,应该是六岁。从扬州进京路上走了八年,就是通过十三减去五等于八,她推论黛玉进府路上应该是走了八年。
在这里我们看一看到底是走了八年,还是走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找一些间接的论据。其实为这个问题,我咨询了扬州的三位学者,至于黛玉进贾府从扬州运河的哪一个渡口登船,看法都不尽相同。京杭大运河在元代的时候就比隋代缩短了,清代的时候,大概有1800多公里,减去杭州到扬州的600多公里,大概从扬州到北京的水路的全程是1200公里。我曾经问过一些行家,我说我非常期待着有一天能坐着船从扬州一直坐到通州,因为通州是京杭运河北段的起点,也就是从南来的终点。大家说黛玉从哪里登陆,应该大概是在通州。大概有这样的1200公里。我们说从小说细节来看,黛玉出发的时候是冬天,不是漕粮转运的高峰,这个时候行走还比较顺利,虽然河流水不是太满,但是走起来还算顺利。那么林黛玉和贾雨村一同进京,在冬季扬州的某一个渡口登船,到底是广陵驿,是东关古渡,还是御码头,将来去考察运河的时候,再好好看一下,总而言之,她不会走瓜州古渡。因为她一路向北,瓜州古渡还要向南一些。
黛玉从扬州的某一个渡口经京杭大运河,她昼行夜歇,为什么说昼行夜歇。我们看后面香菱跟黛玉谈起来她进京的那个道路,当船湾在那里的时候,她看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个景象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上一个暑假我去了通州,傍晚时分在那个码头真的体会到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意境,但是香菱休息的码头应该不是通州,到了通州会一路的车和轿,会赶到贾府来了。所以是湾在京杭运河从扬州到通州中途的某一个码头上。那么昼行夜歇,如果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来计算的话,一个月可以到达北京,这是粗粗的计算。
我们下面再看一下清代一个人的游记,在与《红楼梦》差不多的那个年代里,在康熙年间的时候,一个人的游记详细写了他从扬州到北京是多少天,在北京逗留了多少天后,又从北京回到扬州的时间,我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个间接的旁证。
在康熙年间有一个叫程庭的文人很爱写游记,写游记很重要,将来没准儿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资料。
我们看这个程庭祖籍安徽,但是生长在扬州,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也就是1713年,是康熙60大寿,康熙的生日在3月18(农历),这个程庭很详细记录了他从扬州去北京的历程。程庭从扬州北上,去为康熙祝寿,结束之后又从北京南下,他每天都有游记。我是一天一天加的,往返是77天,这里面确定是扬州,因为还涉及到扬州的一些像茱萸湾这样一些地点,从扬州到北京,去程他走了23天,在京城他停留了25天,到北京去了哪些地方也写得很详细。回程是29天。他中间还有路过泰山的相关记载,所以这一路应该还是水陆并进的。无论是23还是29天,都大约走了一个月的时间。黛玉进贾府,按这样走的话,应该是走了一个月的时间,依然是六七岁的这样的年龄,因为路上她没有增加几年的时间。

(二)刘姥姥进贾府。
下面我们再说一个问题,就是刘姥姥进府。关于刘姥姥的问题,这是小说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曾经有学者探讨过甄、贾、冷、刘,这些小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大作用。刘姥姥的确是在小说当中,在小说结构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甄士隐、冷子兴、贾雨村比起来,刘姥姥的出镜率更高,参与故事情节的概率更高一些,或者参与故事情节的时候情节更多一些,因为小说里写了刘姥姥三进贾府。一进是在第六回。到了第四十、四十一回写了她很幸运,因为第一次贾府接济了她,刘姥姥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把丰收的新鲜的瓜果蔬菜拿来孝敬贾府里的少奶奶小姐们,很幸运,意外得到了贾母的热情接待。我们看十七、十八回写宝玉和贾政一行人给大观园提匾额,粗粗写了各个馆舍的对联、牌匾,比如说“有凤来仪”、“蘅芷清芬”等等,但是具体走进这些轩馆,还是借助于刘姥姥进贾府的视角。所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的三进贾府,我们说后四十回不止来了一次,我们笼统说是三进贾府。
刘姥姥这个人她住的地方一定离贾府不远,要不怎么说来就来。但是小说里面却写是“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的一个人家”。到底是千里之外,还是一时半晌就能到贾府,这里面真的有虚写和实写的问题了。
刘姥姥其实住在京郊,而并非是在千里之外。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小说里写她离京城住着,一早赶路的时候是没吃早饭的,到了贾府之后,王熙凤招待她吃了早饭。这里从时间信息上来看,她离京城是很近的。小说里面,其实最开始我们说,《红楼梦》在前五回是总纲,就是一二回写家族悲剧的开端,三四两回写婚恋悲剧的开端,像爱情悲剧的主人公林黛玉和婚姻悲剧的主人公薛宝钗,分别在三四两回走进贾府。第五回借助于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用倒叙的方式写了这些人的判词和曲子。小说有没有一个结局?这些人的结局在第五回,通过倒叙的方式就写出来。前五回是小说的总纲,《红楼梦》的结构像一张渔网,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这个立体的形状像一张渔网,网上的大绳子,所谓的纲领就是前五回。好了,那么小说的真正的开端,这个千条万线的线索的真正的开端,网眼的真正的拉开是在第六回。

第六回的回目: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一、初都是开端,所以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个结构上的,作者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交代了这是故事的开端:“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作者也在思考纲领是什么。灵感来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从刘姥姥写起了。到底是不是千里之外呢?这里随随便便一段虚写,刘姥姥自己说,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大家留心没有,她离京城其实很近的,而且终是天子脚下。所以刘姥姥还是觉得到京城去淘金还是有机会的,这长安城中——小说里一句北京都没写。我们看到的京城是长安,到底真的是长安吗?从京杭运河来看应该不是,那么小说里写长安也好,都中也好,也是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习惯的一个借汉言唐的表达方式。
大家记得《长恨歌》当中是怎么写的吗?“汉皇重色思倾国”,对不对。明明是写唐朝,明明是写杨贵妃,但是强调汉皇重色,这里也是有一种借汉言唐的笔法,写清朝的事情,但是没提北京,却写的是长安。天子脚下,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去拿。这刘姥姥强调了这个。第二天天没亮,就是次日天未明就出发了。接着问他说,这姥姥可用了早饭了没有。刘姥姥说,一早就往这里赶,哪里有工夫吃早饭,于是给她端来早饭了。我们由此看刘姥姥家离京城是很近的,这个时间信息也好,空间信息也好,告诉我们刘姥姥与荣府的距离问题。
我们再看一下她到贾家得了二十两银子,从当时的物价来看,够刘姥姥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年的了。还有一个信息就是螃蟹宴的时候,第三十九回,因为史湘云要邀诗社,她夸完海口之后,却囊中羞涩,于是薛宝钗就帮她解了围,求她哥哥薛蟠给送来几篓螃蟹,摆了几桌螃蟹宴。刘姥姥看到螃蟹宴的时候她就数了一下,说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这样的庄稼人过一年的了。这里信息告诉我们,她从贾府得了二十两银子,真的是够这样的庄稼人过一年的了。这个信息对应物价的问题,我们再去考量一下作者写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还有一些间接的论据。
首都师范大学有一位侯会教授写了本《物欲红楼梦》的书,还曾经写过《食货金瓶梅》,也是在强调从经济的问题,从物价的问题,来探讨时间背景的问题。在这里边,我们借助了他的结论,他说用米价来算,这里刘姥姥打秋风,二十两银子到底能买多少米,二十两银子约合今天的6000元钱,可以买两千三四百斤米,够五口之家吃一到两年的了,这是清代前中期的物价状况,所以二十两银子应该是实写的。
刘姥姥的形象距京城千里之外是虚写,但是二十两银子够一年的生活费是实写。这个小人物的大作用折射了时代的背景信息,不仅仅是小说的艺术结构的作用,这样一些信息也折射了《红楼梦》写作时代的这样一些经济方面的信息。
 
(三)贾迎春嫁孙绍祖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就是贾迎春。刚才人文社的编辑还问,说曹老师你写《红楼十二钗评传》,你认为除了薛宝钗、林黛玉,你一共写了15位女子,像迎春、探春、惜春这些人物的作用,让我来谈一谈,我觉得这些人物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元迎探惜其实是一个组合。贾府的四位小姐——元迎探惜,从批语来看,她们的名字是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原(元)来、应(迎)该、叹(探)惜。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四位小姐都是理想状态的,从她们丫鬟的名字能看得出来,贾元春的丫鬟名抱琴,贾迎春的丫鬟名司棋,贾探春的丫鬟名侍书,也有的版本是待书,惜春的丫鬟名入画。大家发现没有,这是大丫鬟,琴棋书画。其实迎春的丫鬟除了司棋之外还有小丫鬟绣橘,合起来是棋局(橘),也写了她们的特长,琴棋书画。但是同时我们还说,像贾元春这样进入宫墙的,像贾惜春这样遁入空门的,虽然有代表性,在当时社会当中,我们说既是一个皇权社会又是一个宗法社会,在当时社会当中毕竟是少数的,大多数是什么样的女子,是像探春这样的才秀而人微,因为她毕竟是姨娘生的,即使自己有满腹经纶,但是依然也常常被人小视,她自己也是用她自己的自尊来掩饰她的自卑。迎春她的婚姻更带有普遍性了,因为她的婚姻,小说里其实写她的判词,写她的曲子都强调“子系中山狼”,都强调她“一载赴黄粱”。

这个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记得十年前我教的文学班,他们要演林黛玉进贾府,有三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上场,每人都有一段台词。探春自己就说“才自精明志自高”,很美的,哪怕惜春也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也还是挺美。可是演迎春这个学生就特别尴尬,她说曹老师你能不能给我找一句别的,我往那儿一站就“子系中山狼”,好像觉得不太符合迎春的身份,她是在强调迎春的悲剧,于是就给她找了一句别的诗,像写大观园之类的。在这里我们强调“子系中山狼”是什么内容?其实强调了迎春,在红楼十二钗的判词当中,有的是写一生,有的是写一件事,那么迎春就是写一件事。什么事情?婚姻的问题。对于女子来讲,这一件事就能够表现她的一生,所以女子的遇人不淑还是非常致命的这样一个悲剧的开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我们看一下,迎春嫁给孙绍祖的事情,其实就写了父母给她安排的这种包办色彩的买卖婚姻。在当时社会,其实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迎春的悲剧就带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们看这里面透露了大同的信息,军官的信息。就是孙绍祖的身世其实直接指向了曹寅的祖父曹振彦曾经在大同任职的历史信息。我们一看,曹寅的祖父曹振彦在大同任职的情况,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曾经写说他是任浙江盐法道的,但是最近几年,大同的一位红学家,曾经写了《〈重修大同镇城碑记〉考辨》一文,(提到)大同的确有这样一方石碑,2006年开会的时候我也亲眼见到了,他介绍了曹寅的祖父曹振彦曾经随多尔衮平定叛乱之后就留在山西做官,顺治七年的时候任山西吉州知州,顺治九年的时候,他任了大同知府。这篇文章在《红楼梦学刊》2003年就发表了,大家也可以具体再看一下。在任大同知府的时候,曹振彦为修城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他恢复了大同城的形象,后来他才到浙江去任职的。
这个经历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看,曹雪芹的高祖军职的问题,大同的问题,这个信息就出现在了迎春的夫婿孙绍祖的家史当中。小说第七十九回,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细节当中,一个女子的不幸的婚姻,这一回下面又写了什么?又写了薛蟠娶了谁?薛蟠“悔娶河东狮”,是对照着写的。
第七十九回他写,这孙家乃是大同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当日宁荣府之门生,算来也是世交了。其实以前他是在宁荣府的门下的。这里大同、军官等词语,与曹振彦的信息是相呼应的,可是,我们看,小说里在此其实并没有去写更多的关于祖上的信息,而是写什么。因为这个军官出身,还成为贾政对迎春的婚事不满的理由。大家留心,贾政是一个很风雅的人,他为他的子女择偶的时候会想到什么?想到去找“诗礼名门之裔”。他认为孙绍祖并非诗礼名门之裔,所以让迎春嫁给孙绍祖,只有贾赦个人是愿意的,贾母也不高兴,王夫人也不愿意。所以贾赦力排众议就给迎春选了孙绍祖。这里可以留心,贾母尽管不高兴,但是她觉得女儿的婚姻应该由父亲做主。所以大家看,将来贾宝玉的婚姻会不会由贾政做主,所以由这一件事情可以推论进一步思考。
《红楼梦》里并没有炫耀家史,只是讲述了中山狼全不念当日根由的劣迹,本来孙家希图荣宁之势拜在门下,孙绍祖却反说成是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所以迎春的遇人不淑,反映了当时社会包办和买卖婚姻给一位千金小姐带来的不幸。我们留心,贾赦多少银把迎春卖给孙绍祖?(现场观众:五千两。)我们算互动,你答对了一个问题。五千两银子,那得是庄稼人多少年的生活费,是很大一笔数字了。这里与元春进宫墙,惜春入空门等特殊的境遇相比,迎春的婚姻悲剧更带有普遍的意义。
 ……
今天还准备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以后有机会再说,给大家呈现一下,就是小说当中艺术形象的构造,在人物塑造当中大部分是正邪两赋的人物,唯有像李纨、赵姨娘性格相对单一,与他们生活同作者的生活距离相对近有直接的关系,像宝钗和黛玉环肥燕瘦,那是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有很多之前的文学基因在里面,所以这两个人物虚构的成分更多一些。
至于贾宝玉与作者的关系,我觉得是不能划等号的。作者为遗腹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小说里面,父母双全的人物真的很少,但是贾宝玉、贾元春有父母健在,要说遗腹子的话,贾兰的可能性较大些,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情节,所以曹雪芹与书中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很多人物的身上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甚至于刘姥姥在叩门打秋风的时候,也许有曹雪芹晚年举家食粥的生活经历,才塑造了形象丰满的刘姥姥。像探春才秀而人微,作者的身世也有可能对探春有着深度的理解,所以把探春写得很活。从这样一些角度来看,这些人物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大一些。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曹雪芹把自己的身世付诸贾兰,艺术构思倾向于贾宝玉的形象上,生活原形对应了两个艺术形象。生活素材就像酿酒一样,从粮食到美酒其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所以从生活素材,到小说当中的情节和人物是艺术上的升华。今天探讨虚实的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到艺术升华的问题。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

《红楼梦》是书中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其中的“十二钗”更是贯穿小说主线的重要人物。《红楼十二钗评传》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比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和古诗词的意境,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面貌、才情以及命运结局。增订本侧重从整体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三个视角对人物的评传加以修订和增删,并对后四十回中的积极因素予以关注。对《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小说,对这部创作、传抄与修订相辅相成的小说,给予更多的包容。从追求早期的“原本”,回到通读一百二十回文本;从探究佚文的“原意”,走向品味小说的诗意。
《红楼十二钗传》插图增订本增加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家谭凤嬛女士的插图,全彩印刷,使本书图文并茂,精美悦目。

红楼梦(大字本)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已经成为广大读者*的文学启蒙书和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四大名著大字本”是在我社优质版本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新版本,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1、文字沿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大名著”经典版本。内容完整,整理严谨,注释准确(四本注释共计4100余条)。
2、各书含有美观实用的图表:《水浒传》中附有“《水浒传》英雄谱”;《三国演义》中附有“三国演义地图”和“三国时期大事年表”;《西游记》中附有“西游取经历难平妖简表”;《红楼梦》中附有“《红楼梦》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关系表”和“《红楼梦》主仆关系表”。
3、正文字号12.5磅(大于小四〔12磅〕,小于四号〔14磅〕字),字大行疏,能减轻阅读时的视力压力。
4、小16开,书品宽大,一书多册,厚度适中。
5、封面以沈尹默书法题签与传统绣像结合,形式简洁,富有隽永的古典韵味。
6、印制考究,定价适中,性价比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