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我的高考片段回忆
当岁月的痕迹划破了记忆的轮廓,渐渐的变得不再清晰起来了,曾以为要刻在脑海中一辈子的东西,最终拜倒在似水流年里,偶尔也会问问自己,关于久远的那些点滴,还记得多少,又忘却了多少?30多年前的一切变成了零星的碎片,忘记了不该忘记的,才有了一种回忆称为追忆,但当你碰到某些人谈起某些事时,就会触碰起当初的梦想和记忆,记忆之门随之开启,那些岁月的印记随之飘摇而来,恍然觉得她们并未走远,就在伸手可及的心灵某处,有着一见如故的亲切,曾经的过往,幸福和憧憬,失落和彷徨,都不时扑面而来。
我们处在一个幸运的时代!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议召开并主持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上,他同意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一般作为一个群体统称为“新三届”,那三届集聚了十年“文革”被耽误的一代,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个例。
文革的十年毁掉了我们的少年梦,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年月,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停课闹革命”、“学校搬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把交白卷的张铁生树为典型学习,上学期间只读红宝书,去“学工、学农、学军”,鼓励青年学生都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连本应好好学习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也不用再读书,那些 “工农兵”大学生都不知道在校园里究竟学了些什么,都在忙着开“讲用会”和“批判会”,记得我的小学毕业是因为唱了一首歌,歌名现在仍然清晰为“延安颂”!好在我们还算幸运,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我们重新走进了课堂,我的初中生活应该是在学习中度过的,那时我的大部分老师都是在58年“反右”斗争或文化大革命中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下放而来的大学老师,文化底蕴相当扎实,教我们初中生应该绰绰有余,由于一切都那么新鲜,也激发了对文化学习的渴求,为应届高考的成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处在那个不幸时代之所幸!
77级考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刚从“文革”十年动乱年代的历史环境中走出来,大多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严重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始醒人事,在当时,他们最爱开的玩笑之一就是,年长者对年幼者说“我都可以把你给生下来”,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有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8年恢复全国统考后,到了我们79级,慢慢的年龄差距小了,一般都是应届毕业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历届生已基本被前两届消化完毕。
1979年对我们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如果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那么改革开放真正迈出的第一步,还是这位老人所画的这个圈,也是在1979年,那是一个夏天,就在那个夏天我们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大学,那年我才15岁!高考是我们人生的转折,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使我们成为这代人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那时普遍意义上的叫法为“天之骄子”!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参加高考的我们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要夺回被文革十年所耽误的时光,而我们当时多数人直接目的为改变个人命运,尤其对农村出来的青年人来说更是“独木桥”,可谓“鲤鱼跳龙门”,对高考中榜的人来说就是赢在了起跑线,因为那是他们唯一进城的机会!“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找回“ 被耽误的十年”、想当科学家那都是后话了。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生逢其时,是幸运的一代!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满目飘零后百废待举之时,有幸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就好比是一个体育赛事的局点、盘点和赛点都交到了我们手中,这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三届既经历过“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也有基层现实生活的历练,大多数人既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人世,既超越又世俗。
我们这一代“新三届”,普遍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他们大多数人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部队经受过磨炼,历经了社会大学的风雨,他们的成长又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倒置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经验增加了他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他们多注重实践,善于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情况,其中很多人后来功成名就却依然为人随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学问者也较少有迂腐气而多沉稳练达。
30年弹指一挥间,应该说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现在我们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我们的子女们也都到了我们当年读大学和毕业后步入社会阶段。关于我们这代人的故事如此特别又丰富,有意义的是在娓娓道来之间,融入了诸多的感触和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多年时间瞬间即逝,但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却占有了一大半的时间,当它连接起我们记忆的闸门,又像打开了一坛珍藏了三十多年的纯酿,那样的甘美,那样的醇香,沁入我们每一个人肺腑,陶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