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欣赏︱宝顶山佛教文化
对大足石刻早有耳闻,总想找机会去看看,这次南行回湛途经重庆,当然不能错过这个佛教石刻造像景区。原以为这个石刻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样,就是规模和尺寸小一些。待查了些资料才知,这个石刻很不简单,必须备足功课才能不虚此行。
据考,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起于公元9世纪,一直延续至13世纪中叶,陆续建成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群,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有艺术价值的当属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摩岩造像开创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这群造像与两个人密不可分,一个是南宋密宗一代大阿闍黎——赵智凤,另一个是被赵智凤称之为老师的(其实不在一个朝代)——柳本尊。
柳本尊的成佛像
首先要从柳本尊说起,柳本尊是当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相传他是从柳树疙瘩里生出来的(与孙悟空是石头里迸出来的有一拼),近乎神人,人们都不敢称其名,只敢呼其柳本尊,本尊就是佛教祖师的意思。柳本尊生于唐大中九年(855年),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嘉州(今乐山)人士。唐末五代正值战乱,民不聊生。饥馑交迫之时,人们大都企图鬼神的庇佑,柳本尊便乘机将密教和民间巫术结合起来,为人驱鬼治病,同时还以自残苦行的方式来弘化密教,表现出“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当时,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剜眼”:汉州刺史赵君欲试柳本尊佛法真假,差人去请眼,诈其说是作药。柳居士面无难色(也许柳本尊正等着这一天呢),即持戒刀,剜一目(从柳本尊的石刻造像中可见其右眼缺失),付差人,刺史诚服,投身忏悔(地方“一把手”重视,宏佛大业就更顺利了)。另外还有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这十件苦修的事迹称为“十炼”。这十炼都有具体的年、月、日、地点和证明人。柳本尊的这些行为在当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蜀王王建曾召其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这就相当于小朝廷批准他成佛了),使柳本尊身价百倍,其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在宝顶山石刻柳本尊主像的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们,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这些人物衣冠服饰也成为考证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穿着打扮宝贵的实物资料。
赵智凤塑像(2000年6月,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所立)
再来谈赵智凤,可以说没有赵智凤就没有宝顶山石刻。南宋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赵智凤生于大足县米粮里,五岁为僧,传持柳本尊教派。可见,赵智凤就是为佛教而生,其饱览佛经,将佛典烂熟于心。如果说柳本尊是舍身修佛,弘传密教的苦行僧。那么,赵智凤就是集佛学家、雕刻艺术家、建筑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融资大师和工程公司CEO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殚精竭虑七十余载,周密构思设计,先雕凿小佛湾蓝本,后统一布局施工,在大佛湾雕刻出长达五百米的宗教艺术画廊。在雕刻内容上将佛教教义与南宋社会世俗文化相结合,构图严谨,图文相间,朴实无华,自然生动。现代人参观后都深受教益,可以想见,当时去参拜的人们是何等踊跃(况且那时还不用买门票!),实在是可以称之为南宋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宝顶山石刻造像大大小小细算超万尊,据说故事情节基本涵盖释典的所列内容。因本人不懂佛学,不敢妄作定论。下面选择几个小片段做一介绍。
圆觉洞
宝顶山石刻中,圆觉洞是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最高的一处石刻造像,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完全由人工从石壁上雕凿进去,里面的三尊佛和十三尊菩萨的造像均由洞内原石雕刻,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她们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可见,工匠在雕刻时是多么虔诚、多么细心!(由于参观时正值阴雨天,洞内拍照效果不好)
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
十二圆觉菩萨之一
十二圆觉菩萨之一
圆觉洞洞口伏卧的雄狮
圆觉洞进口外小里大,使洞内光线暗下来,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这一光学的运用我想非赵智凤大师莫属。
牧牛图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牧牛图共有十二组,可惜的是有一些已经被破坏。选几幅展示如下:
六道轮回图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最近,性学女博士彭露露在微博上写道,“我放下的是一切世间法,不单单是硕士性学专业,还有博士分析心理学专业、汉服、古琴等。因为一切世间学术都不能解释宇宙真理与生命真相,唯有佛陀宣示了真理,故而生生世世随学诸佛圣迹。这并不意味着我与世间的人事对立或对抗,上师教我用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用智慧点亮世间明灯。”也许这样的人才是有佛缘的人吧。
六道轮回造像
抱轮的蓝面巨人为转轮王,俗称“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六道指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是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示“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看了整个宝顶山造像,可以想见,从总设计师赵智凤到每一个匠人,他们一定对佛教信仰无比虔诚,不计报酬、精益求精,将石刻造像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和精神追求。下面再给大家展示几幅精美造像。
释迦亲抬父王棺
猫鼠图(由于贪念,猫上不去,鼠不敢下,如此相望800年)
吹笛女(纤手着笛,双目微闭,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中)
美丽、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女
宝顶山石刻造像中还有一处精华所在,就是千手观音。一般寺庙中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而赵智凤为首的南宋艺术家们却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可惜这次参观正值文物部门对千手观音大修,未能一睹真容。
维修中的千手观音,2015年年底将会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