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九)

2016-06-08 溪流的海洋人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当前测绘与地理信息的科技手段与应用已从传统的测量制图转变为包含3S技术、信息与网络、通信等多种手段的空间地理信息科学。近年来,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继续加强,新应用、新业务继续加速出现,“大众化”趋势更为明显。从国际上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继续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及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以其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加紧抢占我国市场,并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国内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速构建。北斗卫星系统,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测绘地理信息处理、管理及服务等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不同领域地理信息数据共享、集成应用以及产业化开发日趋活跃。传统的测绘技术条件下的数据生产型测绘,转型升级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测绘地理信息体制机制。在测绘地信保障服务方面,以地理国情监测为突破口,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抢险救灾应急保障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测绘地信服务;在市场化测绘地信方面,依托地信产业,以企业为中心,在互联网地图,智慧城市、旅游、道路导航方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测绘地信服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测绘信息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卫星导航定位、高分遥感卫星等技术的进步升级,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与测绘地信技术深度融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因此,测绘地理信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测绘地信结构调整。从计划生产型转型到按需测绘。从静态测绘转型升级到动态测绘。从单一数据生产转型升级多功能信息分析。全面升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包括升级获取技术,以发射测绘卫星组网为核心,建立空天地海多层次智能地信传输网;升级快速处理分析技术,快速处理、迅速挖掘、深入分析地理信息;升级关键技术攻关水平,对遥感综合监测技术、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遥感信息提取与解译技术、地理要素变化监测技术、地理分析与统计技术开展攻关;提升装备水平,重点加强以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产品知识化、应用社会化,其中包括建设由高分光谱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量卫星、重力卫星等组成的,具有长期稳定运行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增强高分遥感卫星影像获取的自主性和时效性,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测绘地信中的应用,提升地理国情信息处理、分析,提供速度、动力和能力。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加速实施,地理信息作为基础数据,在各种“互联网+”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智慧城市、位置服务、商业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众多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依托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通过建设全国测绘基准服务,打造“中国地理信息云”,推进“地理信息+”,产生出新的地理信息能源,催生新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新的服务。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学科发展未来将大力促进基础测绘转型,将工作重点由以测绘基准的现代化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生产为主,向以测绘基准管理服务、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更新和提供使用为主转变。进一步强化基础测绘服务的政府公共属性、权威性,使其成为我国位置服务业和地理信息应用的国家强制标准和基本法定依据。深化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之间共建共享和标准化工作,形成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框架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逐步实现全国基础测绘服务标准统一、运行机制科学、资源互联互通、管理应用政策协调一致。在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框架维护服务方面,继续完善现代化测绘基准框架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国家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国家卫星大地控制网、国家重力基准网、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管理系统等的布局。创新测绘基准框架建设和维护服务模式。统筹规划国家和地方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建设和运营,强化资源共享、合作和整合,加强测绘基准服务机构和管理应用制度建设,形成定位精准、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分级管理的现代化测绘基准框架综合服务体系。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打破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从国家和地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提取应用频次高、应用领域广的地理要素数据,推动其融合整合,模糊比例尺和分级分类,形成综合性强、应用面广、标准化程度高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体现政府权威公共服务特征,满足用户最基本的服务需求,涵盖地形、地名、境界、水系、交通等矢量地理要素数据库,以及综合地名地址数据库、多尺度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等。合理调整国家、地方基础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分工及组织模式。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将完成海岛(礁)测绘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开展我国边境地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和我国近海海域海底地形及滩涂测绘调查工作,推动我国陆地水下地形测绘和监测工作,实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开展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战略研究。地理国情监测将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全面总结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成果,着力形成地理国情普查监测规范技术流程、技术标准、成果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地理国情监测业务能力。研究地理国情监测规划计划管理和投入政策,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职责分工,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体系。继续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融合,形成稳定机制。在应急测绘方面,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健全部门间应急协作共享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应急业务联网协同,最终形成国家应急测绘业务体系。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由以建设为主向以全面应用为主转变,建立健全数字城市长效运行机制,加快开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未来5年注重对现有技术体系进行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满足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等业务生产服务的需要,强化生产与服务的协同能力。加强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北斗”系统的应用,加紧研究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业务类型、规范化产品和服务,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绘应用专门机构,制定急需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列标准,加速”北斗”系统与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的融合。整合国内国外、军队地方资源,强化卫星遥感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卫星遥感应用产品对全国测绘生产服务一线的分发服务机制,理顺卫星测绘应用与卫星运营单位、各类卫星主用户以及各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提高航空遥感能力,完善地理国情监测地面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强化与百度、搜狐等各类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地理信息获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卫星遥感、卫星定位、航空遥感以及地面测绘等多源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能力。研究探索基于大数据技术,利用志愿者信息、互联网数据等进行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方法和机制,并形成相应的业务平台。完成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形成主要由现场快速航空应急测绘、应急快速处理、应急测绘成果快速共享、应急前线快速保障服务等组成的规范化应急测绘业务流程及多类型服务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信息化。进一步加强“天地图”服务能力建设,以“天地图”为基础打造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天地图”公益性服务导向,全面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以线上、线下、定制等多种方式提供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加大“天地图”应用推广力度,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天地图”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开发专题应用,共享和交换专题信息。结合国家陆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率先在相关国家推广“天地图”服务。与此同时,切实转变观念,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关注点从以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扭转目前重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不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面。搭建服务新格局,认真梳理、统筹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着力形成由基本比例尺地图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服务、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应急测绘服务、测绘基准服务和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引导市场主体为大众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形成以按需、多样、丰富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格局。深入开展需求分析,适时调整服务内容,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多元化地图服务,完成国家大地图集研究编制。丰富公益性标准地图种类,编制小语种和少数民族语言地图。开展新型地图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与应用。建设古地图资源目录库和图库。编制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展示国家历史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地图产品。未来5年,对基础测绘的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基本完成,形成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实现业务化运行服务,并实现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高度融合;地理信息产业高度发达,自主创新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服务。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实现高度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科学合理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总体布局基本形成,按需、灵活、泛在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全面实现。(本文完)
■文章来源:《2014~2015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科学普及出版社发行部发行,出版时间为2016年4月。共有本行业101位专家学者分专题完成本书编纂(成员名单略),本书首席科学家宁津生院士。本报告分九篇进行编发,提供给本行业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了解。如其他平台转发本文,务请备注来自“溪流的海洋人生”微信公众平台,版权归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所有。

相关阅读推荐: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一)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二)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三)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四)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五)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六)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七)

学科报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